- +1
程然:当时间流动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
12月12日,一场名为“万物共感”的展览在誌屋上海拉开帷幕,艺术家程然带着他的两部影像新作《L15a0》(2024)和《EMPATHY》(2022),将观众引入一个打破传统线性结构的、充满流动性的时空场域,展览空间本身也如同时间的容器一般,承载并交织着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多元面向。时间、变化、共感,这三者汇聚形成了此次展览的核心脉络。在开幕当日的分享会上,程然强调在展出的作品之外,他更期望大家能洞察到个体思想、空间乃至时代的演变。而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当下,即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感”为synthetic,交感,交叉感应。这种交感是超越线性的,它在空间维度上产生于不同的事物之间(如《EMPATHY》),也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流之间(如《L15a0》)。两件影像作品分别对应着“物”与“人”,映射出一种物我对照,万物流变的状态。
《EMPATHY》用微距镜头细致地捕捉了液体流动、生成、变化和循环往复的自如状态。在流体运动的每一个瞬间,伴随着极具氛围感的音乐缓慢流淌,其物理特性和运动轨迹被温和地揭示。而光影的轮转更是让这些流体透露出一种超越日常的特质——或许可以称之为“神性”。
作为程然影像实践的重要转折,这件完成于2022年的作品在杭州即将成立的新美术馆同理轩美术馆的支持下创作完成,标志着他对构筑全新的空间、时间和语义维度的初次探索。与人们对实验艺术所持有的喧嚣、暴躁或极端的固有印象相反,《EMPATHY》基于观看古代藏品的启发,促使程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微知著”的理念去观察身边的微小物质。在拍摄过程中,团队精简至极,所有的元素都被微小化:有些是用显微镜微距拍的灰尘,用一滴显影液滴在显微镜上。那些壮阔的山川、闪电等大规模的奇异景观,实际上都是由极其微观的物质所显现。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EMPATHY》影像静帧。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L15a0》围绕春秋战国时期诗⼈屈原创作的中国第⼀部浪漫主义诗歌《离骚》展开,借助当代的叛逆精神,以回应屈原半生流放苦旅不得志的复杂心境。《L15a0》的构思始于2017年,历经整整七载春秋,这部长达1小时05分44秒的实验影像才得以面世。然而面对如此悠长的创作周期,程然却坦言实际的拍摄仅用一天便完成了,“只是在七年里的第一天构思了这件事情,七年里的最后一天完成了拍摄”。他也并未在这七年里反复打磨剧本,而是更以一种艺术创作的即兴状态介入这部作品,最终打造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影片的质感。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L15a0》影像静帧。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在这七年间,程然经历了一段想法从萌芽到逐渐生长再到迈向成熟的漫长过程,时间浸润在其中逐日流淌,他认为这比结果更为重要。谈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以及从感性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理念,程然与我们分享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杨福东对他的影响。
时光追溯至2003年,年仅22岁的程然为影像艺术家杨福东做了五年的助手,后者的五部分黑白影像作品《竹林七贤》享誉艺术界,程然则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饰演了一名知识分子。2003年至2007年,他每年都会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待在杨福东的剧组里。《竹林七贤》对程然影响最深的,便是长达五年的拍摄时间。“当时的我很难想象,一部作品居然可以拍五年。”他回想起那会还是一名懵懂无知的新人的自己,对于杨老师长时间跨度的拍摄计划难以置信。但当拍摄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质疑这部片子究竟是不是要拍五年,“当时间流动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时间就这么走着走着,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产生”。
“即便当时我不太理解片子在拍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种实验性的、行动式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心之所向。”在那之后的陆续创作中,时间于程然便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度量单位,更是情感、记忆与存在的载体,它可以被聆听、被看见、被感知,甚至可以被打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生活的维度”。时光荏苒,如今的程然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对艺术没有理解的人”。从无数的录像短片,到多部跨越多年的长篇实验影像巨制《奇迹寻踪》《CK2K2X》,到此番带来的《EMPATHY》《L15a0》,同时还有正在进行的《二十四小时电影》,我们能从这场展览中感受到的,正是这位“行动派”影像艺术家二十年来的种种变化与成长,以及他拥抱自由、持续冒险的不变态度。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对话
Q:此次展出的作品与多位音乐人合作,如何考虑音乐和影像的关联?
程然:此次展出的作品与汪文伟,邵彦棚,王浙辉valley,GUAN等多位相识多年的音乐人合作,他们的音乐都以各自不同的氛围吸引我,在我看来,音乐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带给人的氛围感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连。
我习惯以松弛、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合作伙伴的工作方式,这次合作也不例外。除了呈现剧本和基本描述,我对他们的音乐构思尽可能地不设限,由此产生的背景乐和采取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影片本身一样,宛若一场充满流动性的现场表演。
Q:《L15a0》中出现了三位性格迥异的少年,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程然:这三位性格迥异的少年在人、神、魂的多重角色中互为彼此。人,指代一种最本能、最真实,也最为纠结的本体状态;魂,指代一种飘逸、洒脱、肆无忌惮的舒展状态;神,则是最具仪式感也最为神秘的一种状态。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三个角色的交集在于某个特定时刻所产生的共鸣。整体上,我通过彻底意识流的手法来呈现抽象的三位一体概念,正如屈原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L15a0》影像静帧 © 2017-2023 程然工作室
Q:为什么会考虑用人工智能生成《L15a0》的剧本?过程中你对指令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碰到什么难点?
程然:人工智能是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我对探索未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舒适圈之外的事物往往更能激发我的能量。当时恰逢ChatGPT问世,我和编剧大绵就萌生了借助AI共创诗歌的想法。拥有武侠小说作家背景的大绵,对古典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初次尝试下令AI以楚辞的风格写作失败后,我们发现它其实无法产生创作级别的感受,自然也无法理解楚辞的精髓。有趣的是,即便是在现代也鲜有人能真正领悟古文中那些言简意赅的词句之间的微妙关联。于是,我们逐步给AI设定关键词并提供详细的剧情描述,同时还需设置一系列的限定条件以确保其输出与楚辞的结构相契合。
AI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框架重组和流程反馈的角色,而大绵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协调与再创作。当AI返回结果时,那些句子往往显得晦涩难懂,而我们则持续不断地给予它模棱两可的反馈,一场乱码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便在人机的反复对话中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和现代的那些难以解读的事物之间,或许存在着可以相互沟通的可能性,这是我从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出发所进行的逻辑推理。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由艺术家陈量书写的《L15a0》剧本长卷。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Q:经过此番实验,你对AI介入影像创作有什么新的思考?
程然:AI的确能即时给到我们迅速的反馈,十分高效;它在凝聚和实现我们多样化的想法方面也颇有助益。在我看来,工具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层面,它也需要被使用者赋予创造性。我们身处的时代早已不再以十年、百年的速度在更迭了,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由此引发的大量信息的出现,使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我认为新型工具对艺术家而言不能只是简单的执行和使用,如何实现其中的“转化”非常关键,而这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算法的宕机息息相关。
“万物共感”展览现场,2024。图片致谢 | ZiWU誌屋
Q:在新作中,你如何对文化层面的内容加以引入?
程然:传统和现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样的,我们如今所谓的“传统”,在千百年前亦被视为当下的“反叛”,就连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艺术家所讨论的基本议题也大多相似。我并非是一个具有电影专业背景的学院派艺术家,相较于既有的经验和理论,我更信奉在行动中思考,你可以将我形容为不设预判的行动派艺术家,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同样适用于我的影像创作。
Q:你的第一件录像作品诞生于2005年,时至今日你依旧以录像、电影为主要媒介进行创作,在心境上有什么变化吗?
程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儿(笑)。2005年那会我还是个不懂艺术为何物的愣头青,但身处杭州这个充满影像艺术氛围的地方,我跟着杨福东、陈晓云、陆春生这些艺术家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给了我很多启蒙。我也渐渐发现,影像这种直接而行动化的媒介跟自己的个性十分契合。
面对当下许多现实条件和价值观的转变,我很庆幸过了二十年,自己依旧还在用这种形式去创作,我也将继续坚持下去。我始终相信,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基于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出发的。譬如我自己,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也正擅长以碎片化、瞬间化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的种种切片。现在的我能更加真实地面对自我,并将个人的情绪和内心的敏感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表达。
关于艺术家
程然,生于内蒙古,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
2013-2014年荷兰Rijksakademie 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家空间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
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及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但并不拘于某一种专用材料的使用,具有跳跃的、抽离的、更具实验探索的精神,在作品中改变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
程然曾在纽约新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爱尔兰布尔法斯特MAC剧院、K11艺术基金会、天目里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和机构、艺术基金会举办个展,也曾在卢森堡MUDAM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东京宫、 西班牙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奥博豪森电影节、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克里夫兰三年展、广州三年展、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莫斯科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及放映。
2023年程然获得罗博之选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20年被提名首届X美术馆三年展艺术奖;2019年程然获得日本Nomura新锐艺术家奖;2017年获得马德里录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5年及2016年入选AAC艺术中国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5年入选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提名斯德哥尔摩绝对艺术奖,并于2014年由燃点杂志评选为最佳年轻录像艺术家。
程然的作品也被美术馆和机构广泛的收藏,其中包括: M+视觉艺术博物馆、纽约Kramlich家族收藏、法国DSL收藏、纽约多姆斯收藏、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K11艺术基金会、土耳其Borusan基金会、德国The Walther收藏、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瑞士Erlenmeyer基金会、奥地利蓝山基金会及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等。
· · · · · ·
展览信息
程然:万物共感
Sympathetic of All Things
策展人:杨福东
助理策展人:陈迅超
展期:2024.12.13-2025.2.16
开放时间:每天11:00-20:00
(法定节假日除外,19:00停止入场)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
7号楼ZiWU Gallery
主办:ZiWU誌屋
特别支持:同理轩美术馆
采编、撰文、排版:Eshi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