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89岁伍迪·艾伦:“很多人觉得我是天才,他们错了”
原创 阿信 中信出版
伍迪·艾伦,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满口哲学金句的纽约客,用他特有的幽默给世界装上了一副滑稽的透视镜。
今年89岁的他,是奥斯卡的常客——获奖4次、提名24次,但从来不出席颁奖典礼,因为那会耽误他周一晚上的爵士乐演奏。
刚刚上线的《十三邀》第八季第12集,是许知远对话伍迪·艾伦,自从看到预告之后,阿信就一直非常期待这集!
一直在“追问意义”的许老师,对话“毫无意义”的伍迪·艾伦,两人的对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两人在对话里面谈到了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电影幕后故事、生活哲思和自我价值的定义等等。
伍迪·艾伦,作为一个经历了美国流行文化60年变迁历史的代表人物,他将时代和地域的气息,完全转化到了他的作品里面。
这位拍出了《午夜巴黎》《安妮·霍尔》《曼哈顿》《赛末点》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电影的大师,却说:“我很乐意当一个局外人。”
一位幽默又犀利的大师
伍迪·艾伦,他是电影天才,也是吐槽大师。
他的经典电影《午夜巴黎》让所有文艺青年深深着迷,做了一场文豪派对的白日梦;在《安妮·霍尔》中,他用一种既犀利又深情的方式,讲述了每一个人对爱的渴望和困惑;2022年在中国上映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则充满浪漫气息和复古风情,典型的都市喜剧风格俘获了新一代的年轻观众。
伍迪·艾伦的魅力在于,他总能用自嘲的方式把最严肃的人生问题拆解得轻松又意味深长,他的幽默不只是让人开怀大笑,更带着哲思和自嘲,成为了一代人的文化符号。
村上春树只想把小说给两个人拍,那就是大卫·林奇和伍迪·艾伦;诗人辛波斯卡梦想能见到的三个人,其中一个是伍迪·艾伦。
而这位万千影迷珍爱的电影大师,却从不与好莱坞的其他导演结交,也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与其继续活在公众心中,他宁愿继续活在自己的公寓里,当一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
因为他认为:
“评判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太主观了,你不能说这个表演比那个好,或者那个写作比这个好。如果你陷入了依赖别人的陷阱,无论他们多么伟大,要他们来告诉你你是否优秀,你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开始迎合。”
只有一次例外。“9·11”事件后的首届奥斯卡颁奖礼,伍迪·艾伦作为城市大使出席,“为了纽约,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我穿上了燕尾服。我来到这里。”
纽约是伍迪·艾伦的家乡,也是他很多部电影的中心角色。
如今他将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爱,写成长达60页的自传色彩小说《在曼哈顿长大》,收录在新书《在曼哈顿长大:伍迪·艾伦幽默故事集》中。
这是伍迪·艾伦暌违15年的短篇小说集,带着他一贯的犀利笔触,再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既怀旧又冷嘲热讽的纽约男孩。
他的许多妙语,无论来自他的文章还是电影,已经成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有上帝……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可能有些偷懒。”
“毫无疑问,是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存在。问题是,它离市中心有多远,营业到几点?”
他从15岁起便能靠写笑话赚钱,后来因经常逃学、不做功课也不认真听讲而从纽约大学退学。
短短几年时间,他已开始为喜剧节目写稿,而且创作笑话的速度也很惊人。传说他能在打字机前一连坐上15个小时,并且妙语连珠,俏皮话不断。
荒谬的世界,幽默的救赎
伍迪·艾伦的幽默不只是让人发笑,更是一种对荒谬世界的回应。
新书《在曼哈顿长大》的18篇幽默故事,有如18篇精彩的文学脱口秀,延续他的幽默戏谑风格,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生死观等话题。
他喜欢用动物作为主角,来描写种种夸张而荒诞的情节。
例如,一头“思想过于超前”的奶牛,一辆陷入“存在主义焦虑”的汽车,一只转世成为盘中餐龙虾的上流绅士,一位不想以自己名字为“左宗棠鸡”这道菜命名的大将军......
这些脑洞大开的故事看似荒诞,实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困惑。
伍迪·艾伦曾在采访中自嘲道,自己不过是个“无用之人”。但正是这种谦逊,让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深度,又免于说教。
鲁豫曾评价他:
“他是INFP的代表,外表极具欺骗性,丧而挑剔。而每一个怪异落寞的人,都会找到共鸣。哪怕,我们没有他的智慧和幽默。”
在这些故事中,他的主人公往往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是些小心翼翼处理日常荒诞的普通人,尽管他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处理日常的生活。
书中收录的短篇故事,涉及的话题五花八门:
有目标远大但穷困潦倒的男演员的故事;有温莎公爵及夫人在伦敦宅邸里发生的故事;有房产中介的贪婪和不择手段;有一匹马如何恣意挥洒丹青,成了一名炙手可热的画家。有一篇讲的是一群难以管教的鸡,还有一篇讨论了各种枕头的优点......
当然,有着矫饰的浮华和虚假的阶层的好莱坞,也频遭无情鞭挞。
自传色彩小说:
纽约男孩的幻想与感伤
本书弥足珍贵的,是同名篇小说《在曼哈顿长大》,充满了伍迪·艾伦的成长轨迹。
小说的主角萨克斯是一个典型的伍迪·艾伦式人物,他生长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家庭的平庸与困顿注定了他的艺术理想与生活现实的割裂。
他的父亲莫里斯是个不甘平凡却无力改变现状的裁缝,一辈子“困在他的顶针里”;母亲露丝则是个将发牢骚“升华为艺术”的家庭主妇。
而他从小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像电影主角一样,在曼哈顿的高楼大厦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伍迪·艾伦的笔下,曼哈顿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更象征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松弛的,不为明天担忧的,受人敬仰的,总是有选择权的。
从中央公园的长椅到第六大道的街头,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纽约这座城市的情感地图。
阅读时耳畔总能传来阵阵爵士乐声,仿佛回到他的经典电影《曼哈顿》中。
纽约这座城市,是梦想和现实的裂缝中生长出来的独特场域:它既是浪漫的,也是孤独的;它充满了梦想,却也让人与人之间成为孤岛。
亚马逊读者评价这篇小说: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它与《门萨的娼妓》和《库格玛斯的一段好时光》一起,构成了一位大师级作家的伟大短篇小说三部曲。《在曼哈顿长大》会让你想象小说家艾伦会是什么样子。”
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永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
《在曼哈顿长大》的另一大亮点,是伍迪·艾伦一如既往对爱情与婚姻的精彩探讨。
年轻的男女主角,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理想走入婚姻,却未曾料到他们的婚姻生活如同一艘即将沉没的船。
刚开始,他们以为“爱情能克服一切”,但很快,这段婚姻便被现实的琐碎与矛盾侵蚀。
这对夫妻展示了现代婚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萨克斯充满浪漫幻想,他希望婚姻是一场激烈的情感体验,是通往艺术创作和个人表达的起点,也是进入更广阔世界的钥匙;妻子则更务实,她渴望安全感和一份稳定的生活。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将他们的婚姻推向崩溃的边缘。
另一位女主角露露的出场,则更加具有激情与浪漫色彩。
她在萨克斯最爱的长椅上出现,她的家住在他经常“想象什么人住在那里”的第五大道上的顶层公寓里,萨克斯从幼年起对曼哈顿与理想爱情的幻想,在看到她的那一刻有了具象化的实体:
“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她那样,在曼哈顿长大,而现在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城里人。
他们在哈莱姆区的弗兰克餐厅吃牛排,在中央车站吃牡蛎。他们在他家的壁炉前做爱,夜深时一起在电视上看电影。他们吵架吗?不常吵。就算有矛盾,也都微不足道,很快就能和好。”
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爱情,又是否真的把人带到理想的彼岸?
感到快乐很难,还好有伍迪·艾伦
在这个快节奏且充满焦虑的时代,《在曼哈顿长大》无疑是一剂轻松却充满智慧的解药。
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也不试图提供人生答案,但它能带你用幽默看待生活的不完美。
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逐理想的“曼哈顿”,而在于学会与现实和解。
正如伍迪·艾伦自己为这本书做的推荐:
“如果你想随性一读并被逗乐,短暂离开糟糕现实,那么这本书是一道甜点,如我之前的作品一样。”
即使生活不可理喻,幽默依然是最好的自救方式。
如今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令人发笑的“小丑”,有请伍迪·艾伦登场。
-End-
2024.12.26
原标题:《访谈天花板!十三邀对话89岁伍迪·艾伦:“很多人觉得我是天才,他们错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