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penAI亲自做机器人!想做下一个波士顿,但路可能偏了?
OpenAI入场,人形机器人的时代要到了?
据报道,OpenAI正在考虑重组已解散四年的机器人团队,将亲自下场研发人形机器人。
在此之前,OpenAI已投资了igure AI、1X、Physical Intelligence三家机器人公司,副总裁Peter Welinder还曾表示,通过与Figure等公司合作,OpenAI希望探索在大型多模态AI模型支持下,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按照Peter Welinder原本的说法,当时OpenAI似乎没打算亲自研发机器人,目标是集中自己的优势,打造适合机器人的“大脑”即巨身智能大模型。然而现在OpenAI却要重组机器人团队,研发人形机器人,态度的转变令小雷好奇,OpenAI为何决定亲自下场?
机器人,才是AI的最终形态?
OpenAI带领AI技术进入新时代后,不少网友吐槽,我们对AI的要求是希望它们完成家务劳动,从而解放我们,让我们拥有更多时间去创作艺术,事实却恰恰相反,AI学会了绘画、创作音乐、撰写小说,人类则依然被困于家务劳动。
在办公领域,AI已经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和价值,如职场人士可以利用AI总结会议重点、媒体工作者可以使用AI创作图片、程序员可以使用AI编写代码,金融、保险、律师等行业可以通过AI快速查询信息、解答问题、给出建议,但在家务领域,AI技术却有力不逮。
(图源:AI生成)
尽管在AI席卷全球后,家电企业也积极拥抱AI,推出了一系列支持AI功能的冰箱、洗衣机、炒菜机等产品,但大多数工序依然需要用户完成。AI家电可不会主动把我们购买的东西分类存放到冰箱,更不会主动收拾我们换洗的衣服。
现阶段C端用户场景AI功能受限,主要原因便在于没有一个合适的载体,方便AI与现实世界进行接触。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无疑是AI技术未来的最好载体,并因此衍生出了具身智能概念。具身智能机器人可通过机械结构和传感器去感知真实世界,并根据反馈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帮助AI大模型深入理解世界。
最近几年,各大企业推出了不少机器人设备,但大多数机器人设备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功能过于简单,无法完成复杂工作。例如小米仿生机器狗铁蛋,主打亲情陪伴,通过AI语音交互也可以控制家里的智能家居,却无法帮助我们处理家务。
自然界的诸多动物中,灵长类动物之所以如此特别,关键就在于拥有灵活的双手,方便抓握物品和使用各类工具。机器人可以不设计成人形,但需要配备灵活的双手,方能适配更多场景。
(图源:AI生成)
NVIDIA CEO黄仁勋造访香港科技大学时表示,只有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类机器人有望大规模量产。在我们的常规理解中,一般不会把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归类为机器人,黄仁勋的观点几乎等同于人形机器人是唯一可能大规模量产的机器人。
黄仁勋的观点表明,未来AI不但会与机器人行业深度绑定,更将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OpenAI在投资三家实体机器人公司后,又亲自下场,原因或许就在于OpenAI管理层深知,通用大模型的终局一定是通用机器人。OpenAI联合创始人Wojciech Zaremba所带领的团队,最初目的就是打造通用机器人,只是因技术、财力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如今,OpenAI重组机器人团队再次入局,但以OpenAI的实力,恐怕无法像ChatGPT一样掀起波浪,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壁垒远非AI行业可比。
不甘心只做“大脑”,OpenAI可能走错路了?
在AI大模型领域,OpenAI属于行业领头羊,技术力、估值、影响力高过谷歌、亚马逊云科技等互联网巨头,但在机器人行业,OpenAI只是一家缺乏底蕴的初创公司。
全球入局机器人行业的企业数不胜数,如特斯拉入场并推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计划明年量产千台以上;小鹏研发的AI机器人Iron,已进入小鹏汽车工厂“打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称,研发机器人比新能源汽车更难,没有500亿做不好AI机器人。
研发AI大模型的投入不会比研发机器人低,但所需的是一群程序员,对于工业实力的要求不高。机器人则不同,灵活性极为重要,需要大量技术与经验积累,方能确保机器人的灵活性和耐用性,压缩成本对于企业实力和工业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了。
以常被谈及的两大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和波士顿动力为例,宇树科技从最初便坚持电机驱动方案+机器学习算法驱动步态控制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用于训练机器狗(四足机器人),使其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开发出的Unitree Go2-W机器狗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图源:宇树科技)
波士顿动力创立于1992年,比宇树科技早24年,但因错选液压驱动方案,导致路线错误,后续技术出现了落后,各种展会上产品表现被宇树科技吊打。因迟迟无法生产出投资者和消费者满意产品,波士顿动力被多次贱卖,先后被软银、现代等企业收购,今年10月宣布与丰田合作,开发仿生通用机器人。
一步错,步步错。波士顿动力虽及时调整,转用电机驱动方案,但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即便有现代、丰田等企业相助,也难以追上宇树科技。
对于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强调,具身智能是实现AGI的最佳方案,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身体”。宇树科技已推出了H1/H2、G1等人形机器人,其中G1可以做到后空翻、快速奔跑。王兴兴表示,早前推出的机器狗也可以实现两足奔跑,基于过去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做出H1/H2和G1。
(图源:宇树科技)
四年前OpenAI放弃人形机器人,现在就能造出人形机器人吗?小雷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仅仅是OpenAI自身,就连他们投资的三家公司,最终的下场很可能也会跟波士顿动力类似,被几次转卖,却始终无法生产出能够令投资者和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研发AI大模型考验的是顶尖人才数量,研发生产机器人,考验的则是企业技术实力和整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特斯拉落户上海,才实现大规模量产,从破产倒闭的边缘崛起。
许多发达国家正在从工业主导型向金融服务型转变,美国虽多次呼吁制造业回流,但效果并不明显。波士顿动力成立三十多年时间,却被成立不到十年的宇树科技吊打,原因或许也在于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土壤。
所处环境的工业实力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为机器人行业筑起了极高的壁垒。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支持,OpenAI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宛如空中楼阁。
AI驱动机器人大爆发,合作才能共赢
从大语言模型到文生视频模型,AI大模型正一步步尝试理解世界。具身智能概念则将基于机器人的各类传感器和机械结构,实现与环境的交互,加速训练AI大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能力。
以AI大模型为大脑,以机械结构为身躯,属于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迈进。能够真正理解世界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实现我们对其最初的期待:机器人完成繁琐的家务劳动,人类则能够腾出时间沉浸在艺术的海洋。
不过距离机器人技术和产品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初期只有财力雄厚的消费者才能够买得起,后期则可能降低至“白菜价”,走进千家万户。
(图源:AI生成)
对于企业而言,是否该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需三思而行。以OpenAI为例,从该企业对待中国用户的态度不难看出,大概率不会在中国建造工厂,其投资的机器人公司,两家位于美国,一家位于挪威,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支撑,量产恐怕不会容易。
小雷认为,OpenAI最好的路线还是专注于AI大模型的研发,利用在AI大模型领域的优势,为人形机器人训练聪明的大脑,将ChatGPT打造成机器人行业的安卓,甚至考虑如安卓一般开源系统,快速抢占上游生态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难以实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通吃。美国互联网巨头众多,在AI技术和半导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中国则在工业层面更具优势,机器人所需的电机、电池等都可以生产,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成本。中美企业相互合作,才能加快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实现机器人普及和下沉市场的目标。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蓄势待发,即将飞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场全程报道,敬请关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