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编辑手记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 卷)》:以青春的火焰和初获信念的热诚揭示了生命的哲理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
[德]阿图尔·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定价:1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说起叔本华的著作,当推石冲白先生的译本。60年前他从德文翻译了《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以下简称《意欲》)第1卷;40年前,杨一之先生校对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先生的译本是国内第一个完整的译本,在叔本华的思想和著作传入中国百年来,这个译本对推动叔本华的研究居功至伟。1982年我读大二时,买了这本书的第一版第一印,740页,2.60元。那时读得囫囵吞枣,但印象深刻。大学毕业后,从保定到石家庄,再到上海,这本书一直伴随我。虽未放在枕边,因工作和学习总要随时翻阅,就放在了书架上醒目且触手可及的位置。后来,这本书国内有过几个新译本,也引进了台版,但石先生的译本一直是我唯一的参考本。当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韦启昌译《意欲》第1卷在2024年圣诞节上市之际,我要向石冲白先生鞠躬和致意。同时,这不仅满足了读者的翘首以待,而且是我们2025年纪念叔本华逝世165周年的活动之一。
翻译和编辑这本书的过程有点长,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针对一些概念和表述,我们与译者反复地沟通和确认,一次次请教学者,查阅许多研究资料,以及对原版印刷错误的纠正。在这个孜孜矻矻的过程中,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和理解,对叔本华思想的地位和影响也有了新认识。
三个序言,三种感情
1819年,叔本华30岁时出版了《意欲》第1卷,他说“第1卷是我整个生命的成果”,也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主要观点。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他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借用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把印度佛学思想引入自己的体系中,以青春的火焰和初获信念的热诚揭示了生命的哲理,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一言以蔽之,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亦是我的意欲,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
叔本华为这本书写过三篇序言,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想法和感情。在第1版序言中说:我是真挚、严肃、认真地呈现这本书的,它所要传达的是单一的一个思想。这本书是很少数人思考的事情。同时,他强调了《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康德哲学和《吠陀》的重要性。最有趣的是, 这位苛刻的作者告诉读者本书的使用方法:阅读两遍,阅读之前要读《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康德哲学批判》。本书——可以填塞藏书柜的空隙,或者放在女朋友的梳妆台上,或者放在茶几上。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封面
在第2版序言中说,我现在完成的这一著作是交付给人类的,是年轻的火焰和首次构思的能量才给予的,我的文字在额头上如此清晰地刻着“诚实”和“坦率”的印记。“25年后,这本书没有任何东西是我需要收回的,第1卷连贯地展示了意欲哲学体系。”“我的哲学甫一露面.......是与他们的垃圾格格不入的”,这表达了他二十多年里被学院派封杀且孤掌难鸣的孤愤,同时也以此为傲。
在第3版序言中,他以彼特拉克的话形容自己垂垂老去时终得盛名的喜悦:“一个人赶了一整天的路,到晚上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那就不错了。”他满意自己在人生旅途的终点看到自己的学说开始发挥作用了——作用越迟开始,持续得越久。
1860年夏,距离叔本华去世只有几个月,他为自己的全集写了序言,“我相信我有权得到少产作者的荣誉称号”,安排了各卷的顺序,并郑重声明:我诅咒任何一个在将来印刷我的著作时,对我的著作故意做出任何改动的人——不管那只是一个警句,或者只是一个词、一个音节、一个字母、一个标点符号。
对人生痛苦根源的终极解释
《意欲》第1卷是一本直面世界和人生难题的书,他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警句广为传颂,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阐释了世界的本源是意欲,意欲是超越时空的自在之物,是永不停歇的生命意志,最终目的就是保证种的繁衍。
意欲本身是什么,叔本华也未明说,但他明说的是在意欲的前提下,个体的生命是可悲的、无意义的,终点只有死亡,因此生命中唯一真实的感受是肯定性的“痛苦”;所谓否定性的幸福,只是相对于“真实的痛苦”而言的。只要个体有生命,他就一直被各种意欲所支配,一旦意欲的痛苦被消除,无聊紧随其后而至,循环往复,直至个体生命的终点。痛苦是生活的本质性东西,对我们来说,痛苦并不是从外而至的,而是每个人的内在携带着痛苦的永无枯竭的源头。无论贫富,无论阶层,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都是在这个钟摆间度过一生的。人生的残酷和真相,被叔本华一语道破。此后的哲学家无论怎样解释人生痛苦的根源,都无法超越“钟摆说”。
叔本华
暂时逃离痛苦的方法
叔本华的理论更多的是描述性的,即如实而客观地描述了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非积极地为世界寻找意义。他清醒地、理性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但在钟摆的间隙,你仍然有办法暂时遗忘悲苦,得到片刻喘息。
第一,沉浸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中,暂时摆脱了一切欲求,亦即摆脱了所有的愿望和担忧,好比摆脱了自身,你不再是为其持续的欲求服务的有认识力的个体,不再是个别事物的对应物,成了不带意欲的、永恒的认知主体,是理念的对应物。在从剧烈的意欲的冲动中解脱出来的这些瞬间,好比是从浊重的苍穹中冒出头来,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极致的幸福。这是由于摆脱了一切意欲活动、并因此摆脱了一切个体性和由此个体性产生的苦痛所致。
第二,苦行,即狭义上有目的地克服和挫败意欲,拒绝让人舒适愉快的和寻找让人不快的东西,自动过着赎罪性的和清苦修行的生活,以持续地克制意欲。
第三,在追逐意欲满足的过程中,陷入了种种栽人的陷阱,通过这些巨大的不幸和苦痛,也会身不由己地对生存意欲与其自身的矛盾有了认识,幡然悔悟,反省内求,懂得了保持内心的真正平静才能摆脱意欲的钳制。同时,你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即“不要伤害任何人,要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对他人的不幸的同情是道德发展的基础”。这是意欲的镇静剂。
约翰·爱林的木刻:叔本华与他的卷毛狗
德国古典哲学家
叔本华的主要人生经历都在19世纪,他以意欲与表象的本体论解释世界,坚持客观真理的存在和可以被认识,但“一条规律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哲学所能做的,不过就是说明和解释现存之物,以具体的、亦即作为感觉让人人都能明白的方式,把世界的本质形之于理性的清晰、抽象的认识,但却是在每一可能的关系和从每一个视角出发做到这一点的。”人类骄傲地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我们拥有理性这样一种认识能力,或许在知识的获取上理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践的领域,在道德的领域里,“实践理性是德行的条件,但不是根源。实践理性也是持续恶贯满盈的条件”。“在整个缺乏理性的世界,从水晶一直到最完美的动物,并没有任何生灵具有一种真正连贯性的意识可让其一生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也没有任何一种生灵体验到连续的精神发展和通过教育完善自己。”他思考的问题也是同时期其他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他以一个单一的、有机的、连贯的思想体系解释世界,因此他是德国古典哲学家。
同时,作为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完整体系的哲学家,他无疑是19世纪最后一位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其后,无论继承其衣钵的尼采,还是受其影响的维特根斯坦,都是有哲学思想而无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他推崇东方文明和印度佛教思想,这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在《意欲》第1卷中,他对东方佛教的引经据典有百处,其后的哲学家没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也是沟通东西方哲学第一人。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
[德]阿图尔·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定价:19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叔本华的式微与后继者
作为哲学发展的转折性思想家,从他的著作中既可以探究古希腊哲学和尼采哲学,也可以探究同时代的谢林、黑格尔、费希特等。近来有些研究者认为叔本华是不被重视的哲学家,他既受到黑格尔派的攻击,也受到尼采的奚落,加上罗素对叔本华有失公允的评价,叔本华身背“骂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单一却丰富多彩,他的思想是尼采、维特根斯坦、佛罗伊德、托马斯·曼、瓦格纳等一长串名家的精神先驱,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哲学,但这仍不足以光大他的思想和提升他的地位,即使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后来的一些哲学家所欠缺的东西——“富有卓见的清晰且详细的阐述和杰出的观念”。无论怎样,两百年来,黑格尔哲学依旧是德国的正统哲学。在西方,叔本华与追随者们的光芒已然暗淡,谈论他们早不算什么时髦;在东方,人们惊呼于自己的发现,似乎并不在意叔本华究竟关心和研究了东方什么。
2023年,我再次去法兰克福拜谒叔本华墓,打算参观2018年开始闭门修缮的叔本华档案馆。遗憾的是,档案馆改成了由州政府资助的叔本华工作室。我好奇怪呀,那些文物哪里去了?他的藏书也早已散落在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的书库里了。唯一欣慰的是,“叔本华的墓碑虽然简朴,但从不缺鲜花”。我以译者、编辑和读者之名敬献了三束花。
英国文学评论家特里·伊戈尔顿说:“如果叔本华仍值得阅读,不只因为他比几乎任何哲学家都要更坦诚、更严肃地直面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即人的生存在最卑微、最可笑的层面上都毫无价值。还因为,他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的。”
叔本华的意欲与表象的哲学在悲观的底色上展现了对生命永不满足的热爱,他以青春的火焰和初获信念的热诚所揭示的生命哲理已经并正在启迪着无数人,他仍是人类智库中不可或缺的智者。
原标题:《编辑手记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 卷)》:以青春的火焰和初获信念的热诚揭示了生命的哲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