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地开启低温冷冻模式,低温津贴为何屡提却难落地?

肖婕妤/工人日报
2019-02-12 10:14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春节期间,多地开启低温冷冻模式。北京风力不减,光秃秃的树枝在冷风中摇曳。为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少户外劳动者仍坚守岗位。而记者调查发现,与之尴尬的现实是,包括环卫工、装配工、园林绿化工等户外劳动者表示从没享受过低温津贴,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份津贴。

罗金燕从事物资装配行业多年,当记者提及“低温津贴”时,她一脸茫然,“低温津贴是啥?”还没等记者回答,她又好奇道,“低温津贴也和高温津贴一样每月180元吗?”

事实上,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相对应,均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被提到,且一到冬天“低温津贴”的话题就升温,但为何屡提而难落地?户外劳动者如何在低温环境下温暖作业?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劳动者并未被低温津贴“暖到”

作为公司里唯一的女装配工,罗金燕每天要在冷风中骑行为客户们送货,还负责安装所配送的物资。

“最怕冬天,又冷又干,手常常会冻裂,因为骑电动车、安装都不方便戴手套。”罗金燕一双冻得紫红的双手上,大拇指和食指都缠着创口贴,小指上也有一道结了痂的伤口。“冷到受伤了自己都不知道的,经常回到家暖和了,或洗手疼了,才知道手又冻裂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罗金燕这样没有享受过低温津贴的户外劳动者不在少数。

上午9点,当裹紧羽绒服的上班族匆匆走进写字楼时,身穿宽厚棉衣、腿裹棉护膝的环卫工刘大勇已在马路上作业了4小时。

“高温津贴有,但低温的没有。”当记者问他是否领取过低温津贴时,已经工作5年的他告诉记者,冬天发一件厚环卫服,每两个月发一双棉线手套,但从没发过低温津贴。

“不过,单位发的棉服太硬,手套又太薄,风灌进来,冻得骨头疼。”因为单位发的御寒衣物保暖作用不够,刘大勇自己买了手套、耳罩和厚棉鞋。

寒风侵肌,记者被风吹得脸生疼,身子忍不住颤抖,刘大勇却毫无感觉。对付寒冷,他有自己的妙招,“穿两个棉服,戴两双手套,习惯了就好啦!”说完,身形臃肿的他继续扫起马路来。

北京西城区园林绿化员王志强同样没听过低温津贴,比起对这项津贴的陌生,他更好奇的是,“多少度算低温?这几天零下10来摄氏度,我们算低温作业吗?”他戴着手套一边修理枯枝一边问记者。

低温劳保的政策尚未明确统一

实际上,不仅是劳动者对低温津贴知之甚少,目前有关低温劳保的政策尚不明确统一。

根据《低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即为低温作业。按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低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高者冷强度大。

事实上,根据2015年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发布修订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低温”已被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林英介绍,寒冷除能引起某些生理反应,如末梢血管收缩等,还会影响劳动能力和工作效率,严重时可造成冷冻伤或诱发、加重某些病症,如缺血性心脏病等。

而在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明确提到: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各省份在发放低温津贴方面,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尽相同。北京、上海、宁夏等地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提到了低温津贴。上海通过环卫行业集体协商,建立了一线职工低温天气下露天作业的津贴制度,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给一线环卫职工发放低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2017年12月起,上海5.3万名一线环卫职工绝大多数领到了从业以来的第一笔低温津贴。

然而在有些地方,低温津贴落实率并不能令人满意。

201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发文规定在零下25摄氏度及以下高寒天气室外连续作业4小时及以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应发高寒岗位津贴,每月230元。标准已经出台5年多,但记者采访了解到,能达到这一劳动标准的情况并不多,内蒙古企业单位发放高寒岗位津贴的情况还比较少。

尽管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对低温津贴有要求,但低温津贴具体如何实施,不少地方都没有细则,低温津贴在什么温度下发放,发多少,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记者拨打北京市人社局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对于低温津贴还没有明确规定。

低温津贴执行标准应细化

“低温津贴只是在《最低工资规定》中提及,尚无国家标准。”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杨思斌看来,用人单位发放津贴无据,监管部门执法无规,让低温津贴的发放并未落到实处。

低温津贴要想发放到位,首先要有法律依据。杨思斌建议应进行低温津贴的基本制度设计,再由相关省份进行细化,制定地方性规章制度,并对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进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发放低温津贴。在具体内容方面,低温劳动保护办法应对低温作业的工作时长、工伤认定、津贴标准、低温作业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细化,便于操作执行。

要推动低温津贴的落地,各级工会也要积极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副教授吕茵认为,工会也应创新服务职工的措施,为从事低温作业的劳动者送温暖。而作为用人单位,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应提供防寒采暖设备,如设防风棚、取暖棚等,并给户外劳动者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劳动者耐寒能力。

“对劳动者的低温劳动保护措施应该人性化、立体化、多面化。”杨思斌告诉记者,除低温津贴外,存在低温作业的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和生产工艺情况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建立健全防寒工作各项管理制度。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侯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总积极推动高寒天气下职工室外作业劳动保护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补齐这方面政策上的不足。

(原标题 低温津贴亟待“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杨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