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4我的私人阅读十佳 by 萧子如

2024-12-25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萧子如 魏小河流域

小河:

2024「我的私人阅读十佳」征集开始啦!

今天的分享来自 萧子如

文/ 萧子如

今年对我来说是兵荒马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句号,开启了步入社会的新阶段。上半年自然是没读什么书的,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事不分昼夜的充斥着我的大脑;下半年,事情又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下班后自由的独处时光又让我生出几分迷茫:我的人生会这样一成不变下去吗?无人可问,只能读些书逃避问题。看到小河的公众号征集年度十佳作品,我也来聊聊今年看过的书,说不上推荐,因为今年看的书并不算多。

01《卡利古拉》

毕业时朋友送我了一本加缪的《卡利古拉》(李玉民译),声称是她认为的加缪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本我没有看过,因为提到加缪,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几本文学作品,例如《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这本戏剧作品集的关注度好像略逊一筹。而看完以后,完全赞同朋友的评价,估计加缪本人也会说:“比起当个作家,或许我更喜欢创作和导演戏剧。”

书中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卡利古拉》,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皇帝在心上人去世后,为了找“月亮”,做出了一系列“疯癫”的荒唐事,最终被臣子杀死的故事。“月亮”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让人自然而然想要寻求一个解释。心上人的死让皇帝突然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诞性,“死亡”和“天灾”一样,毫无道理就会降临,降临在谁身上也毫无道理。“月亮”好像某种不可能,而找“月亮”仿佛是一种对抗,一种对荒诞命运的对抗。普通人是不敢想这种对抗的,而皇帝“好像”有一些对抗的资本,于是卡利古拉疯了一样的尝试,并以失败告终。总之这本书后劲很大,看完之后对加缪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也会更喜爱他。

0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二本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去年因为作者的离开许多公号都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所以便买了这本书拜读。书的开头就提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很多哲学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作者的疑问是:“既然重可能会变成轻,轻可能会变成重,那么什么是重,什么是轻?”“重和轻孰好孰坏?”单独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过于烧脑,作者以小说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

男主托马斯前期对待感情的态度倾向于“轻”,不要承诺,不要负担;而女主特蕾莎则带上了全部身家千里迢迢来找托马斯,希望得到承诺,她是“重”的代表。而自从托马斯意识到自己爱上特蕾莎后,从前的“轻”变得难以承受。书中的一些描写是赤裸的,荒诞的,抽象的,加上战争与政治的背景加入,以致于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自己也没有完全能够理解作者的一些意图,有机会希望能一同探讨。

03《美丽新世界》

第三本书是阿道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孙法理译)。这本书是在一期播客推荐中种草的,纸质书看完后又一遍感到十分佩服作者的脑洞与观点之超前。我们所向往的“稳定的”、“科技统治的”社会,可能最终的运行方式就是像书中描写的那样,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一切都是麻木僵化的,一切都是等级森严的,没有不开心,没有反抗。这种听起来有些诡异的社会秩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而最终“人类”的悲惨结局又说明了什么?书的扉页写着一句话:“自由意志,不过是在混沌和疯狂之间进行选择。”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选择疯狂。

04《成为波伏娃》

第四本是凯特·柯克帕特里克的《成为波伏娃》(刘海平译),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看了很久,一方面因为是利用碎片时间看的,另一方面是书中大量的陈述语句很难像小说那样一口气读下去。

由于传记的性质,作者从客观的第三方视角对波伏娃的生活历程和她的朋友、情感展开叙事,对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心理很少提及,以至于书中一些一两句话概括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引起我的好奇与不解(从微信读书中的评论可知许多读者与我有相同的困惑)。虽然如此,我还是惊异于这位女哲学家、作家的敏锐、通透与自律。

可以说,她对自己的兴趣、这一生要做的事有着相当敏锐和坚定的认知,并且有足够的勇气和自律去实现它。一个聪慧有理想的女人一辈子有无数偏离航道的可能性,但波伏娃总是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可能也有脆弱的时候),尽可能不理会世俗的规则与评价。她与萨特之间的关系被无数人讨论过,但我更倾向于这是两人的一场社会、人生的实验,想要寻找一种新的游戏规则的方式,至于其他,我想只有当事人知道。

05《人都是要死的》

第五本是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马振骋译)。看完《成为波伏娃》,不可能不对其本人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相比于单纯的从理论角度研究哲学,波伏娃更倾向于从生活中验证和应用自己的哲学思考,所以,她花了很多时间在哲学小说的创作上。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趣,可以是个陈述句——每个人都会死,也可以是个强调句——人不可以不死,会死的才能称之为“人”。“永生”这个命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头也提到过一次,但波伏娃的假设是:永生存在。那么会发生什么?一切一边又一遍的重演,原先的意义不再有意义,人好像也不再是人,生命存在最初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在行动与世界交互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意义,不是因为人会死所以生命没有意义,而是意义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

06《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六本阅读起来就要轻松很多,是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虽然目前大家基本都知道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对于我来说,恐怕还难以做到。所以找时间看了这本很多人推荐的入门级心理读物,感觉还是不错的,书中涉及了原生家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原理,以及情绪背后的问题,可以一读~

07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七本是重温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之前看的一些书讨论的命题非常宏大,所以想找一本黑色幽默的书缓和一下紧绷的精神。这本书我总是在地铁上看,在拥挤的空间中、人人都刷手机的场景下,确实显得有些“特例独行”,但我想不是我的错。生活是一个“受锤”的过程,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赞同。但是“锤”多了还能不麻木就比较难了,或许这种犀利的批判与讽刺,是作者保持“不麻木”的方式。

08《悉达多》

第八本是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姜乙译)。这本小书是在线下的书店买的,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黑塞的作品。书不厚,但是高度浪漫化的、诗意的语言总是让语义有一种朦胧之感,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体会其含义。然而一旦拂去这层朦胧,便惊奇的感受到无比的真实性。少年时无知单纯,青年时来回追寻,试过隔世苦行,也试过混迹世俗,多年归来时发现自己获得过,也失去过,重新又变成了迷茫无措的孩子。

好像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过求知若渴——意气风发——历经世俗——迷茫困顿的过程,而此时的迷茫与少年时的无知决计是不同的,至于面对它的方式,用书中的话来讲:“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这条路怪里怪气,它绕着8字形,也许是在兜圈子。随它怎么走吧,我愿意顺着它走下去。”这本书不同年龄的人阅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

09 《长安的荔枝》

第九本是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这本小书是和《悉达多》一起购买的,封面很漂亮。我一直很喜欢阅读马伯庸的小说,一是是在佩服他的脑洞,而是对他的历史知识积累感到敬佩,能将历史小说写得如此生动自然,不落俗套。王侯将相的故事人人知晓,而历史的关键节点却可能是某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推动的,能用惊人的脑洞将这一细节填补,实在令人佩服。

10 《读书的人》

第十本当然是小河的《读书的人》啦。这本书是在上海建设书局参加活动时买的,回来就迫不及待的读了。封面很清新,阅读起来也很舒适,读的时候有一种听小河播客的感觉,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当然,也种草了一些书籍,已加入明年的阅读计划。

先介绍这么多,今年阅读的新书较少,大部分是在补以前落下的功课,明年计划先看一些旅行文学,书架上也还有一些未看的新书,争取也早日翻开。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