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哭穷”大法好,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
原创 知了君 知了x FUTURE
在数字化时代,价格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隐藏在算法背后的博弈。每一次搜索、点击、购买,背后都可能是系统为你量身定做的价格——有时可能比别人贵,甚至因为你的“忠诚”而涨价。
如今,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开始觉醒,尝试反抗这种“杀熟”算法。他们通过反复评论、修改搜索习惯甚至更换设备来改变自己在数据中的“身份”,从而争取更优惠的价格。这不仅是对算法的应对,更是对隐私监控和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从中国的“机票大法”到美国的“监控定价”,这场人类与算法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善金局TAKEAWAY
• 年轻人通过反向驯化算法,挑战“杀熟”现象,迫使系统为自己提供更优惠价格。
• 监控定价是一种基于实时跟踪用户行为、支付能力和情绪状态的动态定价策略,旨在精准调整价格以最大化商家利润。
• 大数据时代,算法定价不仅追求个性化,更引发了消费者对隐私和公平的深刻思考,挑战了传统消费模式。
中国:反向驯化“杀熟”算法
在中国,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消费者也开始感受到“杀熟”的痛点。所谓“杀熟”,是指商家在得知用户的购买行为、偏好等数据后,为了追求更高利润,故意提高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尤其是针对长期客户或频繁消费的用户。这种现象不仅普遍出现在电商平台,还涉及到打车软件、旅游机票等各个领域。
然而,面对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价格歧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这些算法——通过不断干扰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试图破坏系统的定价模型,达到降低价格或争取优惠的目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航空票务行业。年轻人“兔兔”分享了自己的“机票大法”:她第一次查找机票时,发现直飞航班最便宜的票价竟然要4309元。为了降低票价,她不断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这使得航空公司系统将她的“人物画像”从“高收入、愿意出国旅游的人”变成了“价格敏感、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最终成功把票价降到了1903元。这种通过评论“降价”的策略被一些年轻网友戏称为“逆袭算法”,即通过刻意制造“低预算”的行为,从而让系统为自己调整价格。
一些网友的“反驯化策略”
这种反向驯化算法的现象并非个例。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抗“杀熟”现象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在拼车软件中,用户常常会通过更换搜索时间、频繁取消订单或调整出发地点等方式,迫使系统重新计算车费。尤其是在打车高峰期,系统可能会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和出行需求提高价格,但通过这些策略,用户往往能够获得相对优惠的价格。
另外,网上兴起的“momo大军”的也是“反向驯化大数据”的攻略之一。这群用户通过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和类似格式的用户名,故意掩盖个人特征,以避免被算法识别和追踪。这个群体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讨论各种话题,但尤其关注如何逃避算法的精准推送,避免成为“大数据杀熟”的目标。
年轻人不仅仅在购物、旅游、出行等领域对抗算法定价,他们还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声,推动公共讨论和政府监管。比如,2024年初,中国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商家通过“大数据杀熟”方式对消费者实行差别定价。这项法律的实施,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也让商家在制定定价策略时不得不更加小心。
在这个充满数据监控与个性化推荐的时代,算法不仅仅是帮助商家提高销售的工具,它也变成了消费者的“对手”。当前这种“反向驯化”的行为,至少让年轻人在面对大数据带来的不公平时,找到了某种抵抗的力量。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尝试将“算法”从一个操控价格的力量,转变为一个与他们互动的“对手”,这场人与算法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美国:“监控定价”的兴起
在美国,年轻消费者也面临着相似的算法“杀熟”困境——“监控定价”(surveillance pricing)。这种定价方式并不依赖于简单的用户画像,而是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支付能力甚至情绪状态,来动态调整价格。这种模式利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用户的在线行为数据,极大地提升了价格的个性化与精准度。
例如,如果你刚刚领取了薪水,或者处于一个高需求的时段,平台可能会自动调高价格。反过来,当用户处于支付困境时,系统会通过“低价”策略诱导他们进行购买。
最令人关注的是这些价格调整背后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为自己的支付能力、购买习惯或甚至某些外部因素“付费”。就像一位名叫Lee Hepner的美国法律专家所指出的,监控定价的背后,正是对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平台会收集关于用户的位置、支付能力、浏览习惯等海量数据,然后利用算法来为每个消费者“定制”价格。这不仅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付出了额外的代价,而且这种行为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包括万事达卡在内的八家公司提供关于设置个性化定价的详细信息
这种隐性定价的做法引发了美国监管机构的关注。2024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式启动了对“监控定价”的调查。FTC要求包括万事达卡(Mastercard)、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在内的八家公司提供关于如何通过用户数据设置个性化定价的详细信息。这一举措显示了美国政府对于这种算法驱动的定价模式的日益关注。
这种情形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不满,也促使了隐私保护团体的行动。隐私权倡导者表示,过度的数据收集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也可能导致更加严密的社会分层。由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行为和需求被算法精确预测和利用,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价格攀升的恶性循环。这种隐性定价方式,不仅加大了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不平等,也使得一些年轻消费者开始怀疑,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正被“宰割”。
然而,美国的这种“监控定价”方式并不止步于此。随着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商家将能更加精确地分析个体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实时数据做出定价决策。就像在中国,年轻消费者正在通过反向驯化大数据来调整算法定价一样,美国的年轻人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对抗这一趋势。一些消费者通过使用VPN、清除浏览记录、使用匿名模式等方式,试图摆脱这些定价策略的影响。而这些行为,恰恰揭示了现代技术与消费者之间日益复杂的博弈。
在当今的数字经济中,大数据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深刻地触及到隐私、信任与公平的核心。如何确保算法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会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做出不公平的定价?消费者又能否在这场技术与资本的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整个数字市场的可持续性与健康发展。随着反向驯化现象的蔓延,或许,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消费者逐步掌控自己数据命运的时代。但在这条路上,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个人权益的保护,依然是摆在社会、企业和监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知了×善金局专栏
音昱善经济研究院全新专栏,带你穿透信息迷雾,探寻商业向善背后核心驱动力,布局影响力投资,转念而生,主动进化!
momo大法好
撰文 | Vianna
编辑 | Cathie
排版 | Vianna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ference↓
https://www.latimes.com/business/story/2024-07-23/ftc-investigates-surveillance-pricing-ai-data-mining
https://www.ithome.com/0/817/703.ht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62589
原标题:《“哭穷”大法好!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