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祝羽捷对话尤洋: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艺术批评者?|湃客Talk

2024-12-30 1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上海外滩,邂逅韦斯·安德森美学世界;去上生新所看一场植物与光影的对话……距离11月上海艺术季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冬天的上海仍然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氛围,一场场高质量展览精彩登场,为城市生活的美好添妆加彩。

从年头火到年尾,艺术与城市的结合在这里有着生动的诠释。每年三四月份,龙美术馆周边的樱花林总能吸引无数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每至此时,建筑、樱花与黄浦江形成视觉组合,恰似印象派画作,当代艺术融入生活。

在城市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空间无疑为城市带来了更多可能。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艺术品创作和观看形式也随之变化。2024年,当我们带着“情绪”与艺术发生联系,这一年的艺术圈又讲述了哪些新故事?湃客·文艺《看点艺术》年终特辑,特邀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祝羽捷与北京X美术馆馆长尤洋,在“艺术与当下的时代情绪”这一母题下,共话2024年艺术生态新趋势。

 *点击下方收听本期节目

祝羽捷对话尤洋: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艺术批评者?|湃客Talk

【本期嘉宾】

祝羽捷 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

尤洋 北京X美术馆馆长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城市和艺术:一座美术馆能不能带火一座城?

祝羽捷:

很多美术馆就是城市最重要的地标,通过这样的地标,影响了这一带的生态。比如,非常著名的毕尔巴鄂效应,就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在工业衰退的时候,被大家遗忘,后来因为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建筑——一家美术馆,带活了整个地区的经济。

我觉得在上海也能感受到这样片区发展的状态,比如,上海今年新开的苏和皓司艺术中心。随着艺术空间的出现,周边有了一系列的配套,吸引很多人来消费。原来苏州河沿岸的一些废弃工厂重新成为了艺术文化的交流空间,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现象。

尤洋:

如果我们把城市比拟为一张画布,其实策展人就是在这样一张巨大的画布上进行艺术理念的创作。今天,当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形象面貌。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它成为了一座城市非常有吸引力的文化地标,很多的美术馆、艺术展览都承担着这样的作用。

艺术馆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这几年,正好是城市更新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不光是在上海,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趋势,比如北京比较有名的798艺术区,原来也是工业产业园,纳入了创业产业的资源。今天,它已经成为很多游客了解当下北京乃至中国当代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

当艺术遇上社交媒体,AI会不会替代绘画?

祝羽捷:

越来越多的人去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看展体验,大家对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没有那么陌生了,好像离自己的生活很近。我作为策展人也会经常在小红书或者其他的社交平台上看看大家对我展览的一些反馈,甚至有时候会看到很多观众拍照片的能力非常强,有时候拍出来比官方的更有创意。我觉得社交媒体真的对于展览产生了一些作用。

我们不能真的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真的可以实现“人人都是艺术批评者”,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去发表自己的言论。不过,这样的分享往往都是片段式的。

今天的AI算法非常厉害,当你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其他人参与的讨论也会精准地被推送给你,所以这个事情就会越演越烈,从小范围探讨到在整个行业炸开了锅。从另一个程度上说,这对大家的工作也是一种监督,让你意识到你必须要非常的严谨。

这几年在网络上,作为策展人,我的工作有些变化。比如,我最近合作的一些艺术家,也有自己做自媒体的,流量很大。过去我们要了解一位艺术家,还是非常依赖于传统的PDF推送,但是今天我会在社交媒体上去找到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女性艺术,很多女性其实是热爱分享的。

尤洋:

网络上看到很多人不仅是在评论作品还在展示作品,还有些画家画完画就放到社交媒体上,好像也能卖掉。社交媒体作为一个空间,基本实现了艺术的创作、交流、展示、销售和回应。

有些博主去美术馆拍了美美的照片,九宫格修得美美的,排个序配点字感觉跟我的策展工作也挺接近的。这种生产关系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绕过传统的实体艺术体制来做这些事。但是今天的这种瞬间化,把历史性的工作变成了碎片。那碎片化之后,文字读得懂,也能够去从知识上去回应,但是身体上对这种感觉是错乱了。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网络上所谓的艺术项目,实际上是把线下的艺术项目拿手机再拍一遍,而且又不注重视觉,手机界面上的表达看起来特别平,那不叫真正的网络艺术项目,它可能更多是一种网络传播。

还有一点,AI自我生成图像会不会替代绘画?如果我们的一些画家,为了某种特别的场景想借鉴一些图片,这是不是今天的AI可以做到的?AI做完之后,著作权怎么算?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法律也不大一样。

艺术疗愈兴起,“白盒子”如何提供情绪价值?

尤洋:

美术馆门票价格太高吗?在我们美术馆是“随心付”,整价门票10元,学生1元,如果你觉得值,再多给10元,美术馆会很感谢您的捐赠。但确实有一些美术馆的门票要一两百元。你想,谈个恋爱,或者周末带父母家人,看几个美术馆,那会是挺高的成本。

今天的观众,可能会把看展的一个小时,与喝咖啡、看电影相比较,算出展览提供的情绪价值不值这个钱。有的展览是知识付费导向,有的是休闲导向,有的是情绪价值导向,面向很多。

今天的美术馆,既有面向所谓专业群体的这种艺术项目,当然很有价值,但可能对一般观众而言太枯燥了;还有一些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展览。

其实,美术馆也是一个生意面,打开大门,吸纳了各界的资源。我对未来的判断是,当有艺术疗愈需求的观众越来越多,美术馆会更加倾向去做这样的项目。

祝羽捷:

如果把美术馆和电影院相对比,电影是放在一个黑色盒子里,大家沉浸式地感受各种声效、故事剧情;而美术馆作为一个白盒子空间,它不预设一个答案,没有故事的叙事,它更开放,更需要大家去参与。

今年大家对艺术疗愈的需求变得非常多,有一些读者给我发私信,问我能不能推荐一些艺术疗愈的机构,他们想去学这门课程。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的人想通过艺术来治愈自己。

其实历史上也有这种的情况。比如二战时期,德国轰炸伦敦最严重的时候,伦敦当地的美术馆担心作品被炸毁,就决定一段时间只是拿一张作品,向公众展示。大家仍旧是冒着枪林弹雨去参观。

当时的馆长认为,越是艰难的时刻,艺术品越能唤起人对美和善良的感知,一个热爱美、热爱善良的人,怎么会舍得去摧毁这个世界?这和残酷的战争形成对比,激发人们生存的欲望。

这对我而言也是很大的启发,无论我们在人生中发生了什么,可能你有一些至暗时刻,有很多不愉快或痛苦的时刻,是不是可以跟艺术作品进行对话,或者在艺术家的故事里找到他们是如何抵抗人生灰暗时间的。

“刘亦菲”同款职业,“策展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祝羽捷:

今年有一部电视剧特别火,叫《玫瑰的故事》,刘亦菲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位策展人,突然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开始关心策展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收入如何、工作内容怎么样。

电视剧可能对策展人有一些刻板印象,让大家以为策展人可以每天穿得美美的去美术馆,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画画创作,可以在展览现场作品不够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创作弥补,还能为艺术家的作品加音乐、加声效。

其实,这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专业的操作手法,因为策展人是不可能将自己的作品加到策展的展览里的。更不能私自为艺术家的创作添加一些自认为可以引起观众情绪的东西,无论是气味也好、音乐也好,都不行。

《玫瑰的故事》剧照

尤洋:

刘亦菲在电视剧里演的策展人肯定年轻貌美、收入很高,身边的朋友都是文化人,做的工作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意义,真是完美的职业。但我认识的策展人,大部分薪水并不高,肯定达不到刘亦菲策展人的生活条件。

当然,策展人也分很多群体,我代表的策展群体,可能和刘亦菲代表的策展群体,消费习惯不大一样。

毕竟电视剧是一个很贵的产品,可能要找专业人士调研,但了解之后要体现我们这样策展人的生活状态吗?那片子没人爱看的。

祝羽捷:

2024年,我们依然在做着这样非常传统的工作,但也感受到今年信息量的爆炸,整个行业的话语机制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艺术的批评、艺术的评论越来越社交媒体化,艺术家们更加愿意探讨科技AI。我觉得未来应该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尤洋:

2024年一个主要的趋势,是信息的密度、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信息的立场。比如说,我也是一个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也在经营自己的账号,但流量特别差。我的朋友跟我说要顺着社交媒体的节奏去弄,但我说我就是搞艺术的,我只能那么发。我不要去改变,因为我不想在一个平台上去表演另外一种人格。

【时间轴】

03:54 毕尔巴鄂效应:一座美术馆救活一座城

06:59 90年代,艺术家怎么搞“展览”

11:54 樱花季的上海西岸,当代艺术走进生活

18:22 社交平台上,人人都是艺术批评者?

23:03 在网络上办展,策展人怎么看

31:45 AI生成图像会不会替代绘画?

42:50 女性艺术家为何越来越多?

46:38 门票太贵?美术馆如何成为情绪价值空间?

01:01:09 艺术疗愈,究竟是什么

01:04:36 《玫瑰的故事》带火策展,这是份好工作吗

01:11:36 2024,最令人感动的艺术事件

01:16:13 策展式酒店,艺术的新可能?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策划 / 汪锡卿

文字 / 陈玉坤

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周嘉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