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都中学生虐猫被当地教育局通报 | 动物虐待低龄化问题亟待重视
【中国绿发会讯】近日,成都市大邑县教育局发布的一则情况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通报指出,网传安仁镇学校初二年级4名学生存在虐猫行为,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联合辖区派出所开展调查处置工作。
(图源:通报截图)
经核查,12月7日晚,安仁镇学校初二年级4名学生存在虐猫行为,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和校规校纪有关规定,给予涉事学生停课反省处理,由家长在家进行教育,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涉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干预。目前,学生已认识到所犯错误,并作出深刻检讨。
近年来,虐狗虐猫的现象频频发生,不禁引人担忧,尤其是动物虐待低龄化现象。中小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此年龄阶段的施虐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令人担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虐待动物是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挑战。虐待动物事件不是个例,其背后隐藏的诸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作踢猫效应,是指当事者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美国心理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将虐待动物定义为精神疾病的前兆。而在更早以前,美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M.麦克唐纳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儿童时期的虐待动物等行为,有更大概率导致成年后出现更多、更极端的暴力行为。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很多时候青少年虐待动物是一种心理病态,大部分虐待动物者可能因为自身经历或是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中而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无法释放,他们只能向下选择比他更弱小的对象——动物进行攻击,他们虐待动物可能是无感的,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畸形的兴奋,这种心理是刺激越大,就越兴奋,心瘾越强。这也是为什么说,虐待动物的人很可能滑向伤害他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然,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诱因同样不容忽视。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过程受学校、家庭、社会、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在当今时代,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注重分数和成绩,至于心理健康、品格等完全不重视,压抑的环境使得学生心理压力不能释放,长此以往,便会滋生出虐待动物等病态心理。
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刻不容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跟踪干预。同时,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传达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理念。对孩子们而言,有同理心和生命关怀理念的孩子,将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更加理智客观的思维。在面对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塑造和心理问题的疏解,这是避免虐待动物的事件再次发生的关键所在。
“非洲圣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悲悯之心,对待生命心存敬畏。虐待动物,不仅是品德问题,更是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重视,更要警惕动物虐待的低龄化发展。
文章/Pierre
审核/Cherry
排版/angel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