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照片 | 那个属于父辈的大桥、惠政、光明社

2024-12-24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写这篇东西,准备了很久大概2~3年或者更久。每次看到奉化的老照片都会情不自禁的存下来。因为这是属于父辈孩童、青春的记忆。

在那个桃花深处的镇子里有条河,很久以前它有个很霸气的名字“龙津”。河上有座桥人们沿河而居参照河流位置桥西岸、桥东岸划分地名。而这个镇子则被叫做“大桥镇”。而我的父亲出生于桥西岸的光明村,后来叫光明大队、光明社。社区的门口就是当时最热闹的大街“惠政路”。

小时候母亲工作繁忙,父亲较为清闲,所以和父亲一起的时间会更长一些,父亲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带着我在大桥镇的大小街道溜达,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大桥的故事,还有他曾经飞扬的青春。

这是网络上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惠政桥的照片

惠政大桥始建九六四年即宋乾德二年,当时称善胜桥、通剡桥;大观年间重建,改名为惠政大桥。一八六九年又重建,相传当时架木为梁,覆以廊屋,为木结构两层木板桥,上层行人,下层商铺。据说当时的大桥有个龙头,每当奉化江要发大水,龙头里就会往外喷水,非常神奇。

老惠政大桥(1935年建)

1935年1月23日因为桥廊中开设的店铺失火,惠政桥一夜之间被焚毁。同年10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桥上不再有屋,但它的墩台仍是原桥保留下来的。桥高9米,长52米,宽8.50米,桥面微坡,两侧护栏长46.50米了,栏墙高一米多。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桥名:惠政大桥将桥名“惠政”与俗称“大桥”,合书一额。桥额之下的分水尖上面,有一只石雕鱼头,据说是水文标志,有“鱼头进水,奉城受灾”的说法。

发洪水时的老惠政大桥(1987年摄)

一九三六年人们又在原址复建惠政大桥为石砌墩台钢筋混凝土桥。而这个桥就是父辈们口中的“大桥”,父辈们沿河而居,靠河吃河,此时龙津已经被唤作奉化江、县江是重要的运输通道。

在船上居住的货运人家

老县江码头上货船整装待发

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船便是行驶在县江上的水泥船,满货的时候水面几乎和甲板持平,小时候老担心他们开着开着就沉了,长大后知道他们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叫:潜水艇。

老县江船队

那个时候还有在县江捕鱼的渔民,养着鸬鹚,撑着小船。每次我都能看好久。

老县江上以捞河鲜为生的小船

本世纪初大桥镇的大桥成了危桥,大桥身上写着道道伤痕。不久,一座新桥替代了她,人们习惯称她为廊桥,而不再是大桥。一种莫名的失落从此烙在了心口。后来大桥镇分成了锦屏和岳林两个街道,连大桥这个名字也“隐身”。听说在拆桥的时候,有人曾想买下那块镌有于右任写的“惠政大桥”字样的护栏……

老惠政大桥桥面

县江治理前的老惠政大桥(1995年摄)

老惠政大桥在拆建

新桥于2000年六月开始,于2002年9月落成全长70.80米,宽44.60米,总耗资1200万元。能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廊房分三层,共60间,互有天桥相连。六座歇山式屋顶,金光灿灿;红木门窗,挂屏及青石栏杆,雕像栩栩如生。桥梁、廊房,工程全优。还按照原来桥额的样子,安上一块新额。

当年大桥的辉煌和繁盛却不再拥有。

新惠政大桥鸟瞰

大桥连接两岸,桥西岸因为人口聚集始终比桥东岸好一些,也热闹一些。顺着大桥到中山脚下,是奉化最繁华的街道--惠政大街

桥东岸惠政路

桥西岸惠政路

在中国的近现代文学书中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城镇的核心街道如果是从民国一直延续而来,那么它的行道树大概率是梧桐。惠政路正是这样的存在,路两边近百年的梧桐夏天郁郁葱葱,深冬光秃秃,几乎成为孩提时代,对于季节变化的唯一感知。

1981年的奉化

惠政路上交警雨雪交加中指挥交通(1985年摄)

惠政路,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一直在改,一直在建,一直在变。奉化的第一家超市,第一家文具店,第一家商场、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剧院。无数个第一,说明了惠政路作为奉化商业扛把子的价值。

老奉化全景,最高建筑是交通银行和华谊大厦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惠政路从可以通车,变成了步行街,又从步行街到了拆迁。时间留痕,人无踪。多少建筑拆了,又重建。而人却一去不再回来。

犹记惠政路的繁华 吴桂珍 摄

当年欢度国庆之景 舒五斌 摄

待拆迁的惠政步行街 汪武首 摄

街头雕像 舒五斌 摄

正在拆迁的惠政新村的紫藤花架 袁伟鑫 摄

很长一段时间奉化唯一的电影院

一段岁月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代人承载着一代人的使命。时光荏苒,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歇。那些逝去的青春,那片坑洼、破旧的建筑,那些艰苦奋斗过的岁月,无一不见证着当年我们的父辈无悔奉献的时光。

终于时代的脚步踏过,惠政西路拆了,奉化菜场拆了,惠政新村拆了,奉化酿造厂拆了,幼儿园也拆了。。。脚步终于踏入了桥西岸最后一片未拆迁之地---光明社

本次拆迁的区域

想要开启这一段,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唠。父辈们在这里长大,走出。父辈们又带我们回来祭祖敬老。我又带我的闺女过来,闺女却爱上了那个传说中的馄饨。

以状元坊馄饨为扛把子,光头铁板,江西小炒各路烧烤小摊组成了惠政路上近20年最红的夜宵聚集地。

大伯守了大半辈子的桥西岸青年旅社,一度让我对于酒店的价格产生误解。3块能有个床,5块、10块能住一晚。

光明社的建筑很复杂,有民国风的灰砖黑瓦,有3进的大院,有木制的廊坊。。。这家安之居之前还是个什么建筑,当然,面对拆迁,都不是事。

满天横七竖八的电线、电缆,常常我会好奇,小时候怎么会有想在这里放风筝的想法。

一进的四合院,虽然现在很破败,但是不难看出在几十年前这里也算是“豪宅”

如果说上面一进的四合院是“豪宅”,那么这个三进宅子在当年绝对的豪门大族。

小洋楼都是9几年的时候建的

承载回忆的金家弄,原来这个弄堂很长,直通到惠政路,我奶家在弄堂的尽头,随着几次改造弄堂短了,人也少了。我爸骗我门口的臭水沟里有黄鳝,有乌龟,害我蹲着研究了好几年。

木制结构和灰砖的结合,这是一条密道可以直接通向原来的菜场,但是过道有门槛,又黑,我知道在那摔了多少次。

光明社里有条小河穿过,是平时洗衣,洗菜的,原来的水质还是很不错的,现在肉眼可见的不好了。

年华终究老去,父辈们的青春总会在记忆深处闪耀。那些曾经为父辈们遮过风避过雨的建筑,其实也承载着父辈们的青春,跨过了我青春,点亮了我孩子的青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