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文化】菱窠:西蜀文豪的“天一阁”
菱窠:西蜀文豪的“天一阁”
李劼人故居菱窠
在成都市东郊的一处文化地标上,这样写道: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本名菱窠,我国著名作家李劼人旧居。1939年,李劼人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在此地菱角堰侧修建泥墙茅屋,命名“菱窠”,直至1962年逝世,均居住、创作于此。他以成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劼人,被忽视的作家
李劼人1891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等,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1950年,成都解放后,他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席。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四川省分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除创作少数短篇外,主要从事其长篇三部曲的修改。
他曾留学法国,致力于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任过大学教授,开过饭馆,当过厂长,更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在这个城市出生,在这个城市仙逝,享年71岁,留下丰富的人生和厚重的作品供后人凭吊和感怀。
1939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自己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作家将自己的家以“菱窠”名之,颇有竹篱野舍的逸趣,或许也蕴涵了这位被誉为乡土小说作家植根民间的文学理想。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翻建成今天所见一正一厢带阁楼的样子。他在此一共生活了24年,直至1962年去世。其间,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修改重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它们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他一生收藏图书甚丰,1963年初在他辞世后,其夫人杨叔捃及其子女李远岑、李眉等,遵其生前遗嘱,将其历年收藏书籍、字画、报纸、杂志等全部捐赠国家。捐赠物品现主要收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其中古籍线装书经鉴定、整理后,编订有《李劼人先生捐赠书目》。该目录收录李劼人所藏古籍线装书1168部16007册,1949年以后出版的报纸2100余册,另有各种当代文史书籍数千册。
小说的近代史
《死水微澜》和《大波》
人说一部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影响一个城市。
小说《死水微澜》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因而具有史诗性的特点。书中还借助对罗歪嘴和顾天成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
《大波》是他的力作,试图以更恢弘的气度再现1910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至四川独立的整个过程,可以称为四川辛亥革命的一部宏大史诗和百科全书。
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郭沫若先生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更有文学批评家将他的《死水微澜》称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精致、最完美的长篇”。巴金曾叹道:“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法国翻译家温晋仪女士在法译本《死水微澜》的前言中,称李劼人的书是“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而日本翻译家竹内实则在李劼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译介李劼人和他的“大河小说”了,并一再撰文盛赞李劼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日本文学评论家花田青辉特别将李劼人与明治时代的大作家岛崎藤春相提并论,认为《死水微澜》“吸引读者无比的魅力。”1971年由日本河山书房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丛书,共十二辑,单独占一辑的只有李劼人、鲁迅、郭沫若、茅盾、赵树理、曲波六人,其余的作家都是二人合辑,如巴金与老舍就合编为第四辑。在美国,在英国,李劼人不仅是作为文学家被研究,而且是作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被跨学科研究。
“菱窠” 感怀万千
在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四川师范大学北大门附近,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院落,它就是“菱窠”。
菱 窠
菱巢始建于1939年,目前是成都市为数不多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名人故居。其主屋原为一楼一底的悬山式草顶土木建筑,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将住所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并将二层升高作藏书用,此次翻修奠定了今天菱窠的基本格局。目前菱窠占地约4.95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
1986年10月,巴金重访菱窠,感喟道,要保护好李劼人的故居,因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
1987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成立,以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加强保护管理。1987年6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在《成都晚报》所开展的“蓉城新景”评选活动中,李劼人故居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1991年由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来源:锦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