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西方静物画与中国博古画之比较看孔小瑜的新博古画

2024-12-24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西方的静物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时期的壁画“Xenia”。“Xenia”在希腊语中这个词的意思表现为主人对异乡人,甚至陌生人的款待,为了表达主人的好客,主人会准备丰富的美食来宴请远方的客人,这种对美食的描绘以壁画的方式体现,因此这类壁画便被称为“Xenia”,也就是静物画的意思。古希腊之所以尤其强调对异乡的陌生人要热情好客是因为它的商贸传统。这让我想起中国民间的一句话“来了都是客”只要是到了饭点,无论是路过的,陌生的都会被主人邀请下来一起吃饭,这在中国福建和潮汕的商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古罗马最早的壁画静物图大约在公元62年到79年之间,也就是中国的东汉年间。中国“博古画”一词,也同样出自东汉,引用东汉张衡《西京赋》里的“雅好博古”一词。“博古”指古器物。

古罗马最早的壁画静物图

中世纪1054年也就是中国的宋代,天主教教会形成,统治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领域,绘画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工具,早期中世纪教会只关心它能不能传达神的教诲,是对人与神的描绘,静物只是作为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附属物品在绘画中出现,比如画圣母玛丽亚时通常会在背景中画一支百合花以象征她的贞洁。

 

中世纪壁画中的百合

中国博古图图形的出现也就是清供图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的唐、五代时期,即“始于宗教的礼佛供花,多见瓶插莲荷”。清供图是以清供入画的画作,“清供”又称清玩,其发源起于佛像前之插花。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的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瓶插莲荷局部

“博古图”这个词语最早出现的则是在北宋大观时,宋徽宗赵佶命人撰写的《宣和博古图》中,这是一本专门描写商周时期古器物的作品,可以看出原本博古题材主要是用来研究古代青铜器等器物的,是使用实物作为摹本,通过宣纸和墨的特性采用拓的技法制作图案或图形称“墨拓法”,再加以描绘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

 

[宋] 赵佶 著撰《宣和博古图》二十卷

在这之后,静物又多用于人物画配景之中。这幅佚名《博古图》中的两位文人雅士在一张摆满金石器物的桌面上双手撑台相对而立,很形象地表现出宋人对于博古苦心钻研的认真态度。可见中国人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已经形成了博物意识。

 

[宋] 《博古图》

北宋,赵昌的《岁朝图》是博古画寓意性的开始,岁朝图是指专门为了庆祝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而绘制的一系列吉祥图画。北宋,董祥的《岁朝图》则是中国最早的以器物为主角的“博古画”。

 

[北宋] 董祥《岁朝图》

 

[北宋] 赵昌《岁朝图》

16世纪,静物逐渐脱离附属品的地位,出现了以静物为主角的绘画。威尼斯画家巴尔巴里(Jacopo de' Barbari)在1504年所作的《静物:鹧鸪与铁臂铠》则被认为是近代以来最早的架上静物画之一,但此时静物画还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绘画艺术类别。

 

意大利 巴尔巴里 -《 鹧鸪与铁臂铠》

17世纪,在荷兰,静物画获得极大发展,静物画开始成为完全独立的绘画艺术类别。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崛起,新教统治者们对待艺术的态度,与天主教们完全不同,反对肤浅奢华的艺术表达,反对正面刻画宗教主题的内容,因此,原先只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家们为了生活只能另谋打算,静物画便成了一种选择。有些静物画以物质的奢华精美带来视觉享受,有的则以物品的象征表达宗教,例如:“饼”象征着耶稣的肉,“葡萄酒”象征着耶稣的血液等等 。 有的则以物品来表达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产生了虚空画(vanitas)。

 

荷兰 乌得勒支 -《静物》 1644年

虚空画是静物画中最特别的存在。这种静物画类型,在17世纪初的静物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凌乱繁杂的场景,这里杂乱地充斥着各种“物质”,金银器、珠宝、水晶杯、书籍、鲜花、新鲜娇艳的水果,有的还会有酒、头骨、蜡烛、乐器或钟。这类静物画,有一个独特的名字Vanitas(意为“虚荣”,直接音译为维尼塔斯)。

“丰富而虚空”,这就是Vanitas维尼塔斯所表现的,它也被称为“劝世静物画”“虚空画”。它包含着尘世成就和享乐的短暂,以及死亡的必然性,成就荷兰静物画的巅峰。通俗地讲,这种艺术风格意在告诉有钱人,你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终归于虚空。这些画通常还会有“Memento Mori”这句话,意思是:“记住,你终将死亡。”Vanitas维尼塔斯绘画的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塞尚、梵高、毕加索的静物作品,甚至今天的当代艺术。

 

荷兰 彼得克莱兹 -《挑刺的男孩》(虚空静物画)1628年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明末清初,是中国博古画独立成为中国画门类的开始,博古画很好的给出了对“虚空画”的回应,中国人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就悟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博古画在内容上遵循自然法则,所绘,竹石为伴,瓶插牡丹,盆置芝兰,佛手、丹柿随意扔地,在平淡中无处不寓意着平安如意,富贵绵长,而画中古物又寓意着“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对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向往,博古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静物画和博古画虽有本质的不同但都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这两大特点。

 

[清] 居廉《岁朝图》

 

[明] 陆治《岁朝图》

在博古画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清代的六舟上人(1791—1858),他是第一个把金石墨拓技法加入到博古画中的人。实物墨拓入画再加入花草点缀成画。六舟上人,字达受,俗姓姚,海宁州(今浙江海宁市)人。

 

[清] 六舟上人

孔小瑜是中国20世纪“新国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是“新博古画派”的开创者,20世纪中国博古画第一人。生于1899年,孔子七十二世孙。出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原名宪英,画室名“思撷馆”,祖籍山东曲阜。祖父曾为清末武官,去职后经商,定居上海,爱好书画,长于芦雁,孔小瑜的父亲擅长花卉、博古。孔小瑜从小受家庭熏陶喜爱绘画,据他自己说,小时候的他就“常踞于高凳上观父作画,每每半日无倦意,放学的路上也喜欢东张西望,寻觅好看的物件记在心里,回到家中默写一番……”,可见自幼就有默写能力,天赋极高,十九岁即由海上名家王一亭取画室名“思撷馆”并代开润笔单,在上海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同时,与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书画名家吴昌硕、吴湖帆、张大千、张善孖、陆俨少、王震、钱瘦铁、唐云、熊松泉、沈一斋等过往甚密,切磋之间,他的画艺日益精进。

1932年,在一次画友聚会上,他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了《醒狮图》,寄寓忧国之情。三四十年代孔小瑜已以博古画脱颖而出,独步沪上,享誉画坛,当时海上画坛有“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之称,即指善于画虎的张善孖、画狮的熊松泉、画凤凰的沈一斋;“孔博古”则指孔小瑜在博古画创作上的非凡表现力,1945年任教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学院,翌年“行宗书画社”成立被聘为国画教师,与柳渔笙、郑午昌、张聿光、熊松泉、吴青霞9人组织“九九消寒会”,致力于新国画运动。

清末民初,是博古画的繁盛期,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年代,他大胆引入了西洋静物画的表现手法,其表现有四:其一,用素描的明暗关系来突出器皿的体积感,其二,用不同笔触来表现器皿的不同质感,例如:用保罗塞尚般的油画笔触对青铜器斑驳厚重的描绘,其三,引入了西画的透视法来表现前后高低错落的博古架是一大特点,加深了画面的层次感。其四,西方静物画中在描绘器物时,环境色必不可少,起到协调整个画面物与物之间色彩关系的作用,在孔小瑜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1947年艺术生平及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内地建设,毅然从上海迁居安徽合肥,长期执教于安徽艺术学校,并曾担任安徽画院副院长。他为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小瑜作品欣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