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闻中:泰戈尔的家里居然专门布置了一个中国博物馆,他是如此挂念着遥远的中国 | 纯粹现场

2024-12-21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

吉檀迦利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著 闻中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7

泰戈尔: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

——在徐志摩纪念馆的致辞

文/闻中

谢谢罗馆长!尊敬的董老师,诸位长者,诸位同道和朋友!今年应该是相当特殊的一年,尤其是对于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城市,它让我想到一百年以前的春天,泰戈尔带着满腔的祝福来到中国,令当时的花开了,但是很难结出果来。因为,那是处于“新文化运动”的西潮涌动的特殊时期:“德先生”与“赛先生”最为重要,而古典文化、东方的神秘主义精神在那个时候其实是不受用的。直至一百年之后的秋天,——我的意思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那年春天的花,直至今年的这个秋天,它才算结果。

今年,就是泰戈尔访华一百年后的结下来的累累果实——从北京的北大、中国社科院到最南方的深圳大学,还有印度的国际大学,都在纪念百年前泰戈尔访华所产生的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世纪性回响。只是,我没有想到罗馆长在这一回响之中,还更准备增添一笔,他试图要在杭州这样的一座城里面落地一个泰戈尔的纪念馆或纪念室。闻听这个消息,令我心潮澎湃,因为就是这个泰戈尔,他曾经在我的迷茫期救赎过我的思想世界。

1924年,访问中国的泰戈尔(右三)与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等合影

我相信很多的读书人,所有在书中有过深度寻找的人们都会明白我的意思:当一个了不得的人,进驻到你的内心时,所产生出来的那种特别巨大的启示与感动。我大体是在1995年前后被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给救赎出来的。当时,有无穷的人生迷茫、有各种颓废消极的情绪,但是,泰戈尔的这部诗集走到我的生命当中,给我以救赎,以大感触与大启示。所以,后来一直想感恩这件事情,一旦有了机会,我一定要去印度,要向泰戈尔朝圣。之后,果真有了机会去到印度,于是,我曾拜访过三次他的住宅,三次的拜访就有三次的感动,为此,我还专门重译了《吉檀迦利》。他的家里居然还专门布置了一个中国博物馆,他是如此挂念着遥远的中国,遥想两千年的僧俗来往的岁月。后来,自己也穿越了1万多的海里,当年,他已经64岁的高龄,身体不好,法国朋友罗曼罗兰就对他说,你的身体不适合中国的气候,应该留在印度养好身体,他不管友人的阻挡,不顾身体的疲惫与劳累,来到了中国,前后50来天,几乎每天都在讲话,在不同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感佩不已的布道者。

泰戈尔是在1924年的4月12号到了中国,仅隔一天,4月14日,他就在徐志摩的陪同下,来到了西湖的湖边,所以我说,一百年以前的春天,泰戈尔踩着春天的花来到了我们的这座城里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又有多少人想把这个事情告诉这个世界,是的,得有一些人做出行动来。而我们杭州很幸运,自古至今,都会有一批诗的爱好者——像董老师这样的长者,像罗兄这样的后来者——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因为——如果没有人在场,所有的文化都是徒劳,会花果飘零,落入虚空之境。为此,我觉得有这样一个事情,应该要重重地去讲述它。我问罗兄,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大概讲多少的时间。他回答说“随便”,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因为,这毕竟是诗人的家,是诗的地方。只是我没有想到是要在这里“致辞”。那么,我就把几个想法与诸位稍作分享。

闻中(前中)在徐志摩纪念馆合影

第一个我想讲的就是,我们要深入了解印度,这件事情实在太重要,有太大的意义。消极的意义,就是消除误会;积极的意义,就是增加友谊。

虽然,我们跟印度有两千年的友谊,但是我们却误认了一个印度。因为我们熟悉的佛教在印度已经消亡,八百年以前的印度就已经没有佛教了,所以,印度真正的文明我们反而是不了解的。而泰戈尔当年来中国的时候,他正是带着印度真正的鲜活的文明来中国的,他不是以佛教僧侣的身份来,而是以印度教的信仰者,尤其是以现代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到中国的,但是,他却被我们错过了。他怀揣着很多很多的祝福而来,并且还取了一个中国的名字——竺震旦,吟诵关于中国的诗篇,唇齿间充满了中印之间的春天气息。但最后,却几乎是在以中国的西化论者为主流的年轻人的嘲笑声中被赶走。当时,就是这样一种实情,非常凄凉,有些绝望。他说:

“你们一部分的国人曾经担着忧心,怕我从印度带来提倡精神生活的传染毒症,怕我摇动你们崇拜金钱与物质主义的强悍的信仰。我现在可以吩咐曾经担忧的诸君,我是绝对地不曾成心与他们作对;我没有力量来阻碍他们健旺与进步的前程,我没有本领可以阻止你们人们奔赴贸利的闹市。”

《吉檀迦利》护封展开图

依照徐志摩的介绍,泰戈尔临别中国时的演讲,心情恐怕是惆怅的。徐志摩写道,泰戈尔脸上有着异样的笑容,这个笑容“不仅有勉强的痕迹,有时看来直是眼泪的替身”。徐志摩甚为心疼,他着实爱护着这位天竺的诗人啊,他还追问道,“有心的读者,应该明白在这四十日间是诗人受了中国的试验,还是中国受了诗人的审判?”

最后离开中国的时候,一个侍者追出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东西留在这里了吗?”他说,“我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只有我的一颗心”(Nothing,but my heart)。就这样,泰戈尔是把他的一颗真醇的心留在了中国,但是,那种凄凉我们却需要感觉到的。所以,我们纪念泰戈尔这样的人物,从消极的意义上是什么呢?就是至少不会产生误会。

我们还知道,印度文化是和平的,是人类文化中罕见的灵性祝福的思想源泉之地。印度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一直是对这个世界有加持力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与研究的地方,故而在积极意义的方面是什么呢?因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时间最漫长,空间也是最高耸——从大海到喜马拉雅山这样的海拔落差——这样立体的关系是非常罕见的巨大时空文明体。只有中印两个国家互相联手、互相理解、互相结盟,发挥文化的力量,这个世界上的那些危险的力量,那些恐怖的力量,那些战争的声音才会一一消解。所以,我觉得这里非常重要的是,了解印度,不但有消极的意义,解除误解,知道印度不再是佛教,印度现在就是鲜活流播的印度教精神,是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文化;而积极的意义,在这个时代就尤其重要了,它为中西、中美这种对立与紧张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救赎的路径,这一点印度和中国都有文化的责任,彼此也有这个能力。

泰戈尔《吉檀迦利》手稿

但是,现在大家也都知道的,中印两国的关系非常微妙,非常不景气,这让人有一些难过。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特别挂念与重视泰戈尔这样的文化人物,他也是个文化符号,同时也代表着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印度知识分子。他来到了我们中国,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把这个事情打开,进行怎样的一番深层次的解读?

所以,今年四月份开始,罗馆长做纪念泰戈尔的一系列活动,我当时就注意到了,我也在自己的大学里面做一些学术纪念与讲座。我注意到中国还有一些什么人在做这样的纪念活动,大都是官方的,是大学与各种研究机构在做,这些非常好。而像罗兄这样的,纯以一己私人之力,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也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我就非常感动。我私下就给他发短信,——就此结缘。

第二个我在这里想跟大家讲的,就是我们要怎么来了解泰戈尔。我认为泰戈尔至少有三重身份,一是诗人、二是教育家、三是世界公民或社会活动家。

我们知道,泰戈尔是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他代表的是东方,与我们中国是一体相关的东方人。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从来没有颁发给过欧洲以外的人,所以,他是第一个,是他打破了这个记录,让这个奖项真正成为世界性的。这一点是让我们振奋的。泰戈尔是一个诗人,而且,在印度的文化里面有一个讲法,诗人必须获得自我的证悟,真正的诗人,必须在了解自我生命的真谛基础上,觉悟到那个稳定的、永恒的存在论的基础,才能够出来布道,才能出来对公众讲话。

风仪与秋月:德温德拉纳特自述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马哈希·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 潘敬一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4-10

为此,泰戈尔的一生也许就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他总共活了80岁。1861年出生,1941年去世,前面的四十年岁月,即从出生到1901年,他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存在,是一个静穆的悟道者,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个人的诗性世界当中。然后,后面四十年的岁月,即从1901年到1941年,他主要是做教育,是一个行动力极强的教育家。

此刻,我也很想告诉诸位,教育不是靠某种外在的力量去控制而让人才得以成就的,教育如同花开,如同鸟儿的歌唱,必须心中有着要绽放出来的花蕊,必须心灵中要有唱歌的向往。当日,泰戈尔做教育时,曾遭到很多加尔各答人的嘲笑,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失败者,与我们的一些天才孩子一样,他在制度内的教育中,永远获不了一种很好的成就,一到学校就深感不适。对于这样的生命,泰戈尔后来的老师,往往是自然的导师,譬如,是春天的一只飞鸟,是大地的一朵野花,是天上的一片流云,他从自然当中得到了太多的滋养。所以,他后来自己办教育的时候,学校一定得设有露天的教室,学生孩童应该可以爬树,最好,还能够赤脚在泥地上奔跑,果然,他就建立了这样的学校。

这个学校建在哪里呢?在加尔各答西北150公里以外的桑地尼克坦。这所学校当年首次招生,非常失败,只招到了5个学生,老师也5个,是一个很落寞的场景。但是,今天的这个学校已经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大学之一——印度国际大学,规模非常宏大,如今也变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当年诗人以孤身之力来办这所大学的时候,其今日的盛况,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泰戈尔

他做教育是如何来做的呢?他的这个教育,乃是依着印度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之传统来建的。这种教育,一定要懂得人生成长的逻辑,知道人跟自然的关系,学生的第一个老师,不应该是书本,不是站在学生眼前的那个人,而应该是天地、自然、河流、树木。学生要先跟这些自然之神性灵性接通,打开感官的世界,打开眼睛,打开耳朵,听得见自然的歌声,对于每个四季的变动,身体都会有一些感触。自然这个老师如果不在场的话,人类的生命是没有基础的,因为泰戈尔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然后,才是文化与文明的书本世界的进入,他的教育法是成功的。后来,印度国际大学果然成就了非常多的人才,培养了共和国的总理,诺贝尔奖的得主,还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哲人与艺术家,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特别要谈到是,泰戈尔在做这个学校的时候,基本是不收取学生的费用的,这种教育传统,在印度叫作Gurukula,是某种意义上的印度寄宿学校,属于奥义书的师徒授业关系。在这种传统中,学生生活在老师家里,老师提供给学生食物和住宿,教育学生的成长。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如今肯定是不适应的,所以,稍稍有些改革。我还曾经问过我在加尔各答的学生,我说你现在的学校是怎么收费的,他回答我说,大学至今还是停留在最基础的收费阶段,这样既适应了现代,又保留有古典的传统,学生几乎不需要任何的就学压力,有一点像中国的束修制。这就是泰戈尔作为教育家的第二重身份。

诗人需要自我证悟,教育家要为人类做无私的服务,但是,泰戈尔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他对人类的爱。他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为什么要做国际大学的教育,其理念是一致的。泰戈尔一直有着人类关怀、在胸中有一股天下精神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以,他从印度走了出来,先拿到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来去瑞典去获奖致辞。那时,正值一战爆发,所以,他无法直接去欧洲致谢。他1913年拿奖,14年爆发一战,所以直到一战结束,再找一个时间,那是1921年,他来到瑞典致辞。一个东方人向西方人表达了他的感谢,终于,东西方联起手来了,一道讲一个人类伟大的文化真理。

甘地传 (梵澄译丛)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著 高勍 闻中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3-04

这时,他就去了德国,去了意大利,去了苏联,去了日本,还去了北美、南美。我们要知道,在这个行旅的过程当中,泰戈尔是有意识地想把整个人类的友谊拉动起来,成为盟友,成为兄弟,成为同胞。他在有些地方的行动是失败的,比如说跟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首领墨索里尼握手,他也有很多行动是非常成功的,重新结下了很多很多的友谊,也帮助了他的国际大学的运作。在美国,他曾痛骂美国人的实利主义、物质主义。在南美,他的精神带动了一批人,可以说,如果没有泰戈尔出现的话,南美洲是不可能出现后来的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爆炸的,很难会有后来的像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聂鲁达、略萨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出现的。很重要的一个事件是:在南美,有一位伟大的女子爱上了诗人泰戈尔,这个人后来几乎就是拉丁美洲文学的教母级别的人物,她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奥坎波,《南方》杂志的首创者。她培养了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样一大批人,就是因为泰戈尔现身他们的世界后,这才会发生的文学现象。

所以,泰戈尔走过了很多很多的地方,南美、北美、南欧、北欧,还有日本。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要来中国了。他来中国的时间,我们说了,是在1924年,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他是满怀着同为东方人的悱恻之情,跟中国的梁启超、蔡元培这些长者;徐志摩、林徽因这些青年人,与这些年龄不一的中国同道一起携手,一起建立一个伟大的东方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但是,很不幸,在那个春天只见花开却未见结果。所以,我们一直等到了今天,在百年之后,在杭州,在此一秋天秋色之中,看到了那颗圆润饱满的春天的果实。

泰戈尔画像(国画,徐悲鸿 绘)

第三个我想讲的,就是湖水与诗神的关系。杭州,是一个诗歌的城,它有一个伟大而且灵气四溢的湖泊叫西湖。湖泊一汪碧水,而印度人是崇拜水的民族,水是有神的。我们杭州的西湖就是中国的诗歌与文化的圣地,也是儒道佛高人皆相深爱的湖泊,自古就是诗人的湖泊。这里已经有诗神白居易、苏东坡、林逋,也许,在今日的国际化时代,我们还需要一个像泰戈尔这样的印度诗神,进驻到杭城里面,永驻湖边。

当年,泰戈尔如约来到中国,他说:

“趁我暮年的肢体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灵还能感受,决不可错过这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博大、从容、礼让的民族,我幼年时便发心朝拜,与其将来在黄昏寂静的境界中萎衰的惆怅,毋宁利用这夕阳未暝的光芒,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

于是,跋涉了一万里的海程,抵达了中国,以慰崇慕他而开启灵感者不少,清晨,上海杨树浦的汇山码头就站满着人,他们是张君劢、郑振铎,徐志摩……等。诗人绛色峨冠、灰色氅衣,见之者犹潇然有出尘之想。因雅慕湖山风景,于14日由诗人徐志摩引路,自沪至杭,入驻西湖饭店第八十二号房间……

银盘中的宝石 (梵澄译丛)

作者:[印]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刘文艳 叶继英 闻中 吴承庭 池秀芝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大家都见过泰戈尔的照片,知道他的相貌,眉毛胡须全都是白色,时年64岁,身材特别高大,比徐志摩还要高出半个头,长相极富魅力。深目隆准,须发皤白,加之绛色峨冠,灰色氅衣,非常庄严而肃穆。中国人当时的报纸形容他,“何殊春神下降,新佛临凡” ,就像春天的神来到中国一样,就像新的佛来到人间一样,故被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视为天人。他自己也恍悟与中国的缘分之深沉,忆及古昔:

“我记得千年前,那一天印度献给你们它的情爱,契结了不朽的友谊,这层亲族的关系,我盼望还是在着,在东方民族的心灵里深深的隐着。在这千年内我们往来的道上也许满长了蔓草,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往来的踪迹。……”

他当时是如此答谢中国的友道:“今天是我的欢喜的日子,我多多感谢你们把我从遥远的印度请到你们的国家,这真是我难得的福气。”他甚至以为自己前生是中国人,为此,在他64岁的生日之际,请当日的主人梁启超为他专门起了一个中国的名字:竺震旦。此名意味深长!

然而,最后的情况却是只开花没结果。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一百年过去了,如同一片叶子的飘落。我们在这样的秋天,重新来到当年为泰戈尔引路的中国诗人徐志摩命名的纪念馆,重新怀念一百年以前的盛会,回顾和诗神的相会,在今年的秋天,为它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诗人来到属于诗的湖泊,不管他曾经受到怎样的对待,是赞誉还是责难,本色的诗人永不改他对世界的一份爱意。所以,如果我们把100年前的岁月,当做一个春天;100年之后的岁月,当作一个秋天,那么,春天开的花,在秋天快要结出果实了。为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十分特别的日子。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 (梵澄译丛)

作者:[印] 斯瓦米·尼伟达南达 著 陈亚妮 江小敏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因为每一位诗人都善于行动、也悟得了存在界的真理,故而也乐于等待,泰戈尔在《吉檀迦利》里面第82号献歌云:

“主啊,你手掌中的光阴是没有穷尽的,你的分分秒秒,凡人又如何能够测度。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时代的来往如同花开花落。唯有你最是知道等待的深义。为一朵小小的野花,你愿意支付无数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直至这野花趋于圆满。

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光阴可以随便错过。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操劳奔忙:因为我们一贫如洗,所以我们不能坐失良机。

于是,当我把时间供给了每一位向我索取它的性急的朋友时,我自己的时间也就消亡了。所以,直至最后的时刻,我都没有为你的祭坛,供奉一点像样的祭品。日子将尽,我匆匆赶来,心中担忧着你已经关闭了大门:但临末之际,我却发现,时间仍有余裕。”

早上,知道会有很多朋友过来,所以,昨天特别问了一下,让我讲多少分钟,罗馆长说随便我。为此,我就讲了这样一番话,也许有的地方不成熟、不周全,更有一些地方未必得体,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用宽容的心、用诗人的心、自由的心来看待。我希望我们这次相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相会,用泰戈尔的话说,我们相会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鸟巢”中,欢喜无比,这就是我的致辞。

好,谢谢大家!

(本文原题为《闻中 | 泰戈尔: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漫漫生死道)

风仪与秋月:德温德拉纳特自述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马哈希·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 著 潘敬一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4-10

《风仪与秋月》为印度思想家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自传。他是印度近现代哲学与社会启蒙运动不可翻越的一章。本书聚焦在他的中青年时期,自18岁祖母去世至其41岁重新入世工作的经历。在此期间,作者从终日生活放纵奢侈的“王子”,逐渐蜕变为锐意变革的世俗领袖。本书的内容共有39个章节,详细讲述了作者从早年的内心挣扎与漫漫求索开始,走上修行之路,坚定反对偶像崇拜的精神底色,继而取得社会活动的成果,但现实困境让作者选择了山中隐修,在自省中重新与精神联结,最后带着对印度思想文化的了悟返回世间的过程。

生命的秘境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卡比尔 著 清宁、陈迦文、艾千又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4-11

印度思想家卡比尔被喻为印度“国之瑰宝”,备受推崇且对泰戈尔影响深刻。卡比尔《生命的秘境》精选彰显卡比尔璀璨智慧的巅峰之作,感性画面与悠扬语言交织,简朴而真诚,随性而洒脱,热情而深刻,吟诵出飘浮于浩瀚挚爱之海的伟大篇章。百首诗作,以质朴之语呈现心中挚爱,其诗句如冉冉东升的旭日,吟诵间冲破思维的迷雾、涤净世俗的尘埃,独特译文尽显诗意精髓,让您体悟非凡智慧,聆听跨越世纪的纯洁之歌。

吉檀迦利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著 闻中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7

《吉檀迦利:献歌》(Gitanjali: Song Offerings)出版于1912年,共收诗103首,由泰戈尔从自己多部孟加拉文诗集中选出并译为英文。此诗集所收录诗歌是泰戈尔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亦为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献歌”的译音,这部抒情诗集是泰戈尔“奉献给神的祭品”。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咏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悲喜,表达了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对生命的关怀和思索。语言优美,哲思深刻。经由印度哲学研究者闻中先生的翻译,将泰戈尔诗歌中对生活、理想、生命等方面所要表达的深度以精准的措辞表现了出来,读来深刻优美而不乏生动轻快,是《吉檀迦利》继冰心译本后别样出彩的一个新译本。

甘地传 (梵澄译丛)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著 高勍 闻中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甘地传》,罗曼·罗兰 “三贤传”之一,充分挖掘甘地的思想和心路历程,及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一部地道而纯正的甘地心灵史!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辨喜传 (梵澄译丛)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著 朱彩红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3

《辨喜传》,系罗曼•罗兰众所周知的“巨人传”之外,罕为人知的思想巨著“三贤传”之一。罗曼•罗兰以如椽巨笔,记述和阐释辨喜这位闻名世界的印度近代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古老智慧的思想轨迹。《辨喜传》注重辩喜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碰撞,文字充满诗意和哲学高度,给读者以灵性的启迪。

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

罗摩克里希纳传 (梵澄译丛)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著 梁海翎 章恬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5

《罗摩克里希纳传》,系罗曼•罗兰众所周知的“巨人传”之外,罕为人知的思想巨著“三贤传”之一,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记述罗摩克里希纳的生平,透过其思想及影响阐释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带给读者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 (梵澄译丛)

作者:[印] 斯瓦米·尼伟达南达 著 陈亚妮 江小敏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讲述的是印度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学术经典与思想流派的介绍,是对印度文化与思想的鸟瞰式通览,规模虽小,却描述精当,义理纯正,在印度广受推崇,并一再重版,属于最为畅销的文化导论之一。本书通过对印度的正法的解说,介绍了吠檀多典籍和四大研修系统,为我国读者开启了解印度文化与思想的一道窗口。

作者斯瓦米·尼伟达南达是印度现代思想的一位先驱,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同时是杰出的作家、深刻的思想家和雄辩的演说家。他书写了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书籍,在当今的印度文化圈内仍然广受欢迎。

云使之歌 (梵澄译丛)

作者:[印]迦梨陀娑 等 著 贾勤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2-12

本书系学者闻中主编的“梵澄译丛”之一,《云使之歌》是1500多年前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写下的爱情长诗,具有想象奇绝、譬喻绚丽的诗歌意境,是开启印度文化诗意之门之作!迦梨陀娑,印度古典诗人、剧作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书上部收录迦梨陀娑的诗作《云使》112首,下部收录《安陀迦颂》96首。抒情长诗《云使》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因被贬谪而与爱妻分离的夜叉,托一片雨云向爱妻表达思念和爱意忠贞的故事。诗人想象奇绝,譬喻绚丽,正所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全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使人感同身受。《安陀迦颂》是对盲人安陀迦的颂赞之歌。诗人从天地万物、人世的欢乐与虚空等展开一系列描述,赞颂了安陀迦不凡的一生。

银盘中的宝石 (梵澄译丛)

作者:[印]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刘文艳 叶继英 闻中 吴承庭 池秀芝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银盘中的宝石》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心灵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全方位呈现这位世界级哲人的生平,系走近克里希那穆提及其修行的参考指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闻中,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中国美院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印度辨喜大学访问学者。

曾孤身一人,漫游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不同的道院,追随印度僧人学习印度哲学。主要著作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梵学与道学》等二十多部。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泰戈尔是印度的孟加拉族,孟加拉语才是他的母语,泰戈尔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用孟加拉语写就的。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原标题:《闻中:泰戈尔的家里居然专门布置了一个中国博物馆,他是如此挂念着遥远的中国 | 纯粹现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