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陆梅:捕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能量|2024文学报年度最佳童书

2024-12-23 10: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4文学报年度最佳童书

从单本到丛书,从童话、小说到绘本、无字书、书信,从主题创作到创意视觉,在月榜的基础上,我们编辑团队选出了年度最佳童书,它由10本文字类童书和10本绘本组成,与榜单一起推送的是两篇观察综述文章。

本报主编、儿童文学作家陆梅从参加若干儿童文学研讨会联想到当下少年文学的生态问题,一味追逐市场热点的童书创作正在脱离少年读者群体,由此这些疑问也伴随着呼唤意义,“中国儿童文学里很多年少年文学的缺失,是真的同龄人不再阅读了吗?怎样让今天本来就时间不够用、又更愿意沉浸在游戏和动漫世界里的少年拿起文字书?怎样让少年们重新恢复对文字的信念,重新建立起和他们自己的文学的信心?”

捕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能量

文|陆梅

这两年在遴选年度最佳童书时,我们几个编辑最大的感受是:好看的、有意味的原创绘本越来越多了,也常常为选哪几本而纠结来纠结去;文字类的原创童书也有变化,但这个“变化”似在朝向趋同,比如主题性创作的作品居多。趋同造成了主题和题材的单一、集中,以及写作路径和表现形式的保守——同样也为选出哪十佳纠结来去(为倡导原创,编辑部有个不成文规则,文字类年度最佳尽量只选国内作家),但是今年发现有些“既要又要”的难为。所以,本年度童书榜单是另一种平衡后的“丰富”。

正是这个“丰富”,给了我说一说的角度。

我且放下榜单,说说近段时间参加几个儿童文学会的感受。

上个月,九久读书人为林彦的长篇新作《九歌》开研讨会,虽然在座不少专家对这部27万字儿童小说怎么抵达读者心里没把握、对读者有没有耐心把它读完也没底,但大家都认可这是一部作者之书、时间之书,涵容了作家的写作抱负和生命思考。它“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时代”。所以,这是一本真真切切的少年小说。

我们很久不谈少年小说了。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少儿童文学作家都拿出了聚焦少年问题、少年心事、少年生活现场的青少年文学佳作。那也是中国少年文学写作与出版的一个鼎盛期。上上个月,在南师大谈凤霞老师那里,有一个名为“成长与未来:少年写作与少儿文学发展研究”的国际论坛,与会的中外专家重申了对少年小说的重视。

我的感触是什么呢?我们不谈少年文学久矣。很长一段时间来,少年文学的理想读者似乎不再阅读。课业和升学的压力几乎挤占了一切,他们没有时间。我们因此发现,在中国,反而是学龄前的儿童最天马行空,最有想象和探索世界的热情,一旦上了学,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儿童长成少年,本该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阶段,却遭遇不同层级的压抑。投射到原创儿童文学的写作与出版,也是幼儿和儿童这两个阶段的图书最热闹和精彩。相对能与欧美青少年文学比肩的优秀少年文学却日渐寥落。

所以,某种意义上,《九歌》是一本错时而出的少年小说。好像它出现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读者不会对它的抵达率忧心,不会因小说叙事的古典感(不时髦)和故事的疏离感(与当下主流创作有距离)而多一份疑虑。但,恰恰是这个“错时而出”,恰恰是林彦用20年的时光和态度,交付给了我们一个“文学之问”——给孩子看的书,除了有用之外,还更需要什么?

我觉得,我们是时候停下来,在朝向中国儿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做一些预判和布局,不一味地追赶什么,不一味地迎合什么。

比如我们曾经热闹、曾经繁荣的少年小说,不该是一个缺损项。我们在这二十年里看到了各种潮起潮落,校园小说热卖的时候,我们都去写校园小说,都去出校园小说;童书和绘本受欢迎的时候,我们都投以巨大的心力财力;这些年,原创儿童文学不如科普书、漫画书、益智书好卖了,我们马上转向……这种及时的应对肯定没有错。但我深深地发现,我们都不再笃定、不习惯等待、没心情创造,甚至作艺术上的冒险了。

对,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一个媒介环境、教育环境、娱乐环境在牵制和影响着我们的出版生态和创作生态。作家们被裹挟其中忙于订单式创作。大家都慢不下来,急着赶工交稿。现在又出来一个超级AI,似乎人人都陷在既要和超级AI共处,又要和超级AI争抢跑道的尴尬处境里。

还有,童年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以上海为例,近两年出现了很多个儿童阅读新空间,这个新空间有个名目,叫“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上海是被列入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的首个全域推进的直辖市。这些新空间分布在图书馆、书店、街道和社区里,都免费开放。因各种机缘,我曾探访过这一个个新空间,整体感觉设施完备,儿童书籍琳琅满目,还有年龄段的区分;阅读的形态也丰富多元,比如沉浸式互动课程、不同主题的探索、影音VR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呼应了网生代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

这样的新空间,看起来很美好很振奋,实际使用和阅读效果如何?以我随机的探访看,真正在阅读的孩子寥寥可数。这很像一个悖论,提供得越多,吸收得越少。也许真心受益的是那些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再大些,就没有阅读的时间和心情了。这些不再阅读的孩子,但凡能挤出碎片时间,可能更愿意沉浸在游戏、动漫、密室逃脱等等二次元的世界中。媒介生态、阅读形态和娱乐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巨大的革命,而我们正好处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节点。不单少年文学,整个的文学,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文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被互联网和新媒体全面改写了。

那么怎么办?是继续地内耗内卷,还是稍微慢一点下来,给自己一个静定的能力?好好地策划一本书、好好地推进一本书、好好地写作一本书。然后同时,我们有没有可能以联盟的形式,比如出版社和高校的联盟、媒体和图书馆的联盟……呼唤和发出一种声音——比如当我们越来越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认同时,就可能顾此失彼,就要提醒家长和孩子,不能忽略了对想象力的倚重和培养;比如中国儿童文学里很多年少年文学的缺失,是真的同龄人不再阅读了吗?怎样让今天本来就时间不够用、又更愿意沉浸在游戏和动漫世界里的少年拿起文字书?怎样让少年们重新恢复对文字的信念,重新建立起和他们自己的文学的信心?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儿童文学那么丰富的榜单和奖项里,分类出一个“少年文学榜单”和“少年文学奖”,以及“少年文学孵化项目”,让真正优秀的中国原创少年文学被看到、被阅读、受影响。

也许我们还是很有一些事情可做的。无论是出版、创作,还是研究和推广,总的原则,做一些真正有益于身心的事,加固一些基础性的信念,创造一些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好的能量——所有这些信念和能量反哺到我们自身,就少一些内耗和内伤。

今年这个榜单的文字类十佳,包括林彦的《九歌》在内,还有三本少年小说:汤素兰的《绣虎少年》、韩国李琴怡的《有真和有真》、法国塞西尔·阿利克斯的《沉默的十三岁》。十席占四成的“丰富”,是因为它们无法被取代,对弱势群体的深度关注、涉及敏感议题的坦诚和深切、直面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创伤、对美好人生的追寻与呵护……这一个个探问少年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文学样本,是值得被打开、被倾听的。给孩子的写作,不就是为了一种唤醒、为了让他们获得自信成长的力量吗?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陆梅:捕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能量|2024文学报年度最佳童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