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工耳蜗今日开标,这次集采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央视新闻
2024-12-19 18:31
10%公司 >
字号

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人工耳蜗类耗材主要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康复治疗,包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2个产品类别。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主要用于外周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包含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与静脉支架等3个产品类别。

人工耳蜗纳入集采,为医保支付奠定基础

我国听力残疾人群大约2780万,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耳聋的有效方法。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国家对人工耳蜗进行集采,使其价格大幅降低,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将之纳入医保奠定基础。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先天性的耳聋,我们看到这些小孩家庭有些比较困难,我们也看到了市场上,以三家人工耳蜗进口品牌作为基础,占的份额比较高。另外还有两家国产的企业,单价最贵的30万,然后稍微便宜一些有20万,价格已经不是我们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所以说我们将人工耳蜗作为我们这一次带量采购的范围。

据介绍,人工耳蜗植入能使全聋患者恢复部分听力,经过语言训练,可恢复正常交流。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比例偏低,每年植入数量仅为5万例左右。通过集采,听障患者将获得大幅降价和医保报销的双重利好,特别是处于听觉中枢发育黄金期的3岁以内听障儿童,人工耳蜗纳入集采将使他们尽早得到治疗,听力和语言训练有望产生更好的效果。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现在人工耳蜗类的产品有15个省份左右已经可以报销了。我们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之后,价格有一个比较大幅降低,也是为我们未来考虑在全国范围之内,将人工耳蜗纳入我们的医保支付范围,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集采原则:尊重临床使用习惯,鼓励创新

在此之前,国家医保局已组织了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这次专门针对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的集采,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我们这一次规则和以前有所变化,我们更重要的是按照医疗机构的需求,由医疗机构报需求量,我们组织进行集中带量采购,不改变临床的使用习惯,只是对这个产品的价格进行了下降,所有的品牌还是保持医疗机构过去使用的品牌。

本次集采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保证供应的原则,同时鼓励产品创新。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综合考虑了企业创新的情况,我们对不同的产品的情况进行一个系数的增加。比如说我们的人工耳蜗类产品,那么像支持3.0T核磁的,它就可以比普通的产品价格会高一些,也是体现到了我们创新,患者戴了耳蜗植入体之后,我们可以在核磁下能够进行显影。我们保证供应,要求所有企业在集采中选之后,及时足量地供应到医疗机构。再有就是价格合理,我们通过竞争产生价格,然后通过量的分配,将更多的量分配给我们价格较低的企业,所以说我们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供应。

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让爱听得见

近年来,已有上海、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份陆续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最高支付标准可达45万元。江西从去年9月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以来,目前已有170多名患者接受治疗。

小均逸今年6岁,两周前他刚刚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恢复期过后,当人工耳蜗外机开启的那一刻,他好奇地寻找声源,对于妈妈的呼唤,他慢慢作出了回应。

幼时的小均逸十分活泼好动,可就在两年前的一天,他突然不再开口说话。经医生诊断,他是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而治疗的最好办法就是植入人工耳蜗。但高达5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对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患儿妈妈魏红霞:钱没有那么多,后面我想着他不看病又不行,然后花1万多给他买了助听器,也去康复中心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但是陆陆续续也没有大的作用。

前不久,医院带来了好消息,江西已将人工耳蜗治疗纳入医保,报销比例在70%左右,加上针对低保家庭的报销政策,小均逸的家庭最后只需承担不到3万元的费用。

对于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来说,及时植入人工耳蜗极为关键,但高昂的费用却使得一些孩子延误了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如今,随着人工耳蜗被纳入医保,这些家庭迎来了新的希望。

江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彭新:这个政策出台之前,我们江西省儿童医院每年人工耳蜗的数量是在30个左右。从2023年9月份政策落实之后,我们一年时间做了大概122例的患儿。其中大部分的人群都是因为低收入的家庭或者因为经济的原因没有第一时间植入的。

    责任编辑:王建亮
    图片编辑:朱伟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