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质量充分就业时代,技能型人才、多元化用工受青睐

刘彩云
2024-12-23 15:1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伴随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领域各项工作的重要导向,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正面临着来自劳动力市场新变化、新趋势的深刻影响。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立足高质量发展,以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推动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这对做好新时期的就业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就业高度相关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来自经济、人口、市场和文化等领域的新趋势给就业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新机遇,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的驱动因素、匹配程度和运行效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刻。 

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转变

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对劳动力市场的岗位类型和需求产生了结构化影响,从劳动力市场需求侧倒逼供给端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

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吸纳力持续增强。纵观全球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伴随产业革命由蒸汽化、电气化时代向信息化和智能化阶段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此消彼长”规律。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27.50%提升至2023年的48.13%,未来,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这将导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则相应提升,使与数字经济领域相关的服务业和新质生产力行业成为挖掘就业潜力的重要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提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国正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市场主体对劳动者复合型技能水平的需求不断提升,要求劳动者队伍技能结构多元化。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既是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未来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与就业、产业的协同性,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以AI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日益发展,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被不断重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40%的就业岗位会受到AI的影响,发达经济体则有60%的岗位受到AI的影响。人工智能新技术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正日益提升,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已初步显现并以明显趋势持续发展。部分传统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会受到AI的影响面临失去工作、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下降的风险,同时也会创造相当规模的专业性、技能性岗位,扩大优质岗位供给,且通过对部分职业的新型合作方式重构和工作赋能,提升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统筹谋划,兼顾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降低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机会与收入的冲击,合理把握 “机器取代人工”的推进步伐。 

人口格局日益深刻变化,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人口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外部宏观变量,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均对未来劳动力市场运行产生日益增强的影响。

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劳动力的长远供给带来确定性影响。一方面,适婚年龄人口规模和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人口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根据全国“六人普”和“七人普”数据,2010-2020年间20-39岁适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5.70%降至27.62%,20-24岁低龄育龄妇女的规模降幅高达44.38%。2023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已下降至1.09,明显低于日本(1.20)和德国(1.35)的同期水平。另一方面,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每年因达到退休年龄原因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增长至21.1%,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预测结果,中国将在2035年迈入重度老龄社会。上述趋势将导致年轻劳动力供给规模相对减少,降低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提出了低龄老人的劳动力市场再参与和人力资源开发新命题。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劳动力短缺成为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近期,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有所凸显,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欧美发达经济体劳动者工作小时数的下降趋势加剧了某些行业或岗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受现有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劳动参与率和退休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且缩减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74.5%降至2022年的68.2%,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2010年的10亿人降至2022年的9.6亿人,2023年较2022年又减少了1075万人。人口红利窗口期不断临近尾声,劳动力供应将持续缩紧,如何有效应对劳动力市场面临的短期总量压力和长期供需失衡挑战成为重要政策方向。

中国劳动参与率整体保持高位,但长期处于“不可逆转”的下行趋势。从全球看,劳动参与率整体保持稳定的同时略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66.09%下降至2023年的60.87%。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在全球范围内始终保持最高水平,但自1980年以来持续下行,由80%逐步下降至2022年的65%,近年来下降速度还有所加快。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虽整体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但相较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近年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趋势,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整体下行趋势值得警惕,在政策层面需“未雨绸缪”,力求稳定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并通过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以应对。 

市场用工偏好有所转变,促使劳动力市场用工日趋多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调整,多元化用工方式日渐普遍,劳动力市场传统正规用工的替代性方案不断涌现。

企业灵活用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的雇佣意愿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现行用工方式除传统劳动合同制用工外,劳务派遣、退休返聘、实习生、小时工、兼职工等雇佣方式日益普遍。《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企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减灵活用工规模。通过各类平台载体发布零工招聘的单位数和岗位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的持续发展必将对劳动力市场的雇佣模式与用工结构加以重塑。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业务外包向高人力资本工种拓展。由于企业存在降本增效压力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灵活性的诉求,市场主体对业务外包的使用程度不断增强。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用人单位数由2018年的58万家增加至2022年的118万家,这也成为市场主体用工偏好发生改变的有力佐证。传统的人力资源外包业态向业务外包形态演变,人力资源外包不再局限于传统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一般性企业和普通性岗位,逐渐向高技术、高薪酬行业头部企业的IT、研发等专业性、技术型岗位拓展,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市场雇佣模式的调整。

数字技术助推线上远程办公普及,打破了原有雇佣模式的空间限制。数字技术与平台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劳动力市场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变革,线上办公和远程办公日益被市场主体所接受,这破除了以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要高度集中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限制,劳动者与所服务组织空间上的分离使市场主体可以跨区域到劳动力供给更丰富、工资水平更低的市场招聘所需的劳动者,从而影响到区域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的动态匹配,且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要素的定价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运行格局。 

社会就业观念逐步转变,推动劳动力市场参与模式调整

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就业环境变化带动了社会观念的日益转变,并通过就业观念转变下的劳动力行为选择传导至劳动力市场供给端,影响劳动力的市场参与方式。

社会整体就业预期有所提升,“生存型”就业向“发展型”就业过渡。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使劳动者对美好生活品质的期待不断提高,劳动者不再仅满足于“有工作”,更追求“好工作”,这使得传统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中的一线普通岗位因不被劳动者所接受而难以招到人,这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错配的重要成因,对促进劳动者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不断增加。

青年群体的就业期望不断提高,倾向于寻求劳动力市场的“确定性”。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综合环境导致劳动者就业预期不甚乐观,青年群体追求未来“确定性”的倾向较为明显,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求稳”心态明显,“考公”“考编”热度持续不下。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层次与青年群体的就业预期存在一定落差,导致青年群体“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有所增加。在劳动力供给不断缩紧、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下行趋势下,青年群体就业观念的转变会加剧劳动力市场供给端面临的错配问题。

灵活就业方式日益受到劳动者青睐,传统就业模式得到革命性重塑。伴随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型就业模式不断发展,劳动者对自主化选择的灵活就业偏好日益增强。全球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践表明,在传统正规就业基础上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的增长势头较为明显,数字经济加持下的零工、灵工和创客等各类从业方式得以快速发展。这需要我们以新的姿态和理念拥抱灵活就业这一新趋势,以系统性的制度体系重构,加快推动政府就业治理理念的转变和工作模式优化。

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已然显现,来自经济领域、人口领域、市场领域和文化领域等因素的新变化未来还将持续发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产生动态性影响,此外,中国人口流动空间趋势中产生的人口回流现象、区域人口新增分化等趋势对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将逐步加深。对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深刻把握劳动力市场内在运行规律和就业工作特征,适应新趋势、新形势,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扎实推进制度体系完善,推动劳动力市场政策创新,采取各类综合举措促进劳动力市场平稳有效运行,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刘彩云系管理学博士,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社会保险科学研究所)就业创业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