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大师说│张杰,大规模城镇化背景下“小规模”的首提者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4-12-20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在《一个城市的灵魂》中写,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趋于雷同。

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2000年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他将当时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的北京比做“大工地”。

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与单霁翔同样师从“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在中国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的1990年代,在与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规划局合作“国子监地区保护规划”过程中,张杰创造性提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设计原理,用数十年的时间致力于老城、老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主持完成的福州三坊七巷、景德镇陶溪川与陶阳里、济南大明湖、南京老门东等代表性工程,为亚洲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重要典范。

张杰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因“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为亚洲遗产保护做出的突出贡献”,2023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以下简称ICOMOS)授予ICOMOS终身荣誉会员,成为自1965年该机构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

2023年,张杰受邀出席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并主持院长论坛环节。2024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以“文化即城市”为主题,作为中国首位ICOMOS终身荣誉会员、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张杰告诉澎湃新闻,城市文化就像泡菜坛子,时间越长,越有味道。

张杰教授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调研

于大杂院中拾掇出的历史文化结晶

传统的北京城,指明清时期北京城墙包围的区域,梁思成说它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的弟子、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

1990年代初,获得首届中英友好奖学金的张杰从英国约克大学学成归国,来到清华大学做吴良镛先生的博士后,正值我国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

在与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规划局合作“国子监地区保护规划”过程中,张杰发现,这个街区除了辉煌的庙宇和宫殿外,还有很多破败的大杂院。根据当时规定,很多上百年历史的房屋安全等级是三类或四类:三类是接近危房,四类是危房,必须拆。

“因为在英国做博士的时候关注城市复兴,四年的留学生活,造就一定文化的距离之后,再看中国的东西,既陌生又熟悉,对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更热爱。”被问及为何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并为此倾尽全力,张杰表示,如果不出国,对中国文化的东西司空见惯,不一定会去审视、珍视,叠加专业的学术背景,他发现很多被判死刑的房子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说,这些看似破败的房子,才是北京老城的本底与灵魂。

为了“拯救”这些被判死刑的房子,张杰带领学生进行“一房一院”实地调研,将所有建筑进行细分,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提出留、改、拆、补的建议。

1996年,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张杰撰写了《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这篇当时在学术界“非主流”的文章,后来被《城市规划》评为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优秀论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张杰率先提出“小规模”这一更新理念,在数十年后,当中国城市化进程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的城镇化下半场,“小规模、渐进式”现已成为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风貌街区更新的主流理念。

小的是美好的

“那些年,上海正在大规模地旧城改造,空气中终年飘荡着建筑灰尘,马路上到处疾驶着满装建筑材料或者建筑垃圾的载重卡车。”

陈丹燕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中描写的上海城市景象,是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的缩影,在那个到处是塔吊的年代,张杰何以开创性地提出“小规模”?

“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阅读了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创作的经济学著作《小的是美好的》,意识到‘小规模、渐进式’对社会、经济、城市文化的意义。”

张杰告诉记者,这部于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完成的里程碑式著作,揭露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弊病,指出专业化、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破坏着人类的幸福。

“今天我们尝到了普遍盲目崇拜巨大规模的苦头。所以必须强调在可能采用小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的优越性。” 舒马赫作为经济学家写下的名句,对正在约克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的张杰产生启发,并将“小规模”的理念融入他日后的设计原理,融入到福州三坊七巷、景德镇陶溪川与陶阳里、济南大明湖、南京老门东等中国大地上极为灿烂又极为珍贵的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更新之中。

济南大明湖的历史生态景观风貌

破解老城更新的难题:保证人的完整性

老城区的“老去”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空心化”,是许多城市共同的难题。

物质空间载体老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历史风貌保护红线的矛盾交织。被问及如何破解老城区衰退的难题,张杰表示,我们现在强调完整社区、强调配套的完整性,但完整社区首先是人的完整性,男女老少贫富都涵盖,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

老城区的问题是过去数十年发展的历史欠账,像上海老城厢的人口密度一度是城市之最,拥挤不堪。要提升居住水平,就需要稀释人口。张杰表示,他建议在稀释人口的同时,在老城区建设保障房,解决那些生活上离不开老城区的居民需求,同时,避免造成中心地段士绅化、豪宅化,实现不同人群的混合,实现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在张杰看来,老城区的更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多方平衡,而不是传统开发商那种单方目标的最大化。单向或单一的城市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它把复杂的城市问题简单化了。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福州三坊七巷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

2006年,张杰开始介入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更新,项目主体完成后,福州多了一张城市名片,而张杰也提出了“城市考古”。

“那些‘二十四史’没有记载的许多历史信息,都反应在街区生生不息的绵延之中。”

早已迈入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传统空间的价值是什么?张杰告诉记者,受到在欧洲留学时看到当地人对历史建筑的态度启发,他发觉,如果保护得当,那些看上去“脏兮兮”的建筑在拂去岁月尘埃变得可居住后,会唤起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

“过去造房子,人的参与性要远高于工业时代之后。所以传统空间的核心就是人,今天我们进入一栋老建筑,那种文化底蕴和宜人的亲切感,正是现代文明缺的东西。现代工业文明大多是通过廉价的工业产品解决多数人短平快的需求,恰恰是因为人工成本更高,无法提供过去那种品质。通过城市考古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老街区、老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空间保护、再利用,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重要的补充,让生活得到更完整的表达。”

张杰同时表示,传统肌理有当时社会组织方式及技术限制,完全按今天的要求与需求,它肯定有问题。但传统建筑弹性很大,因循宽容的、灵活的手法,它是可以被今天适应性再用的。

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与更新后的街景

“文绿”融合:老旧片区保护更新设计方法

三十多年来,面对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张杰团队继承梁思成的城市整体保护思想、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承担起了城市文化保护“吹哨人”与人居环境改善“先行者”的角色。

团队基于对城市历史文化层积的研究,以遗产保护为引领,开展多层次的绿色更新设计工作。从北京古城到广州市域,从福州三坊七巷再到景德镇陶阳里、陶溪川,探索了“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中国特色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文化传承、绿色更新、适应性融入三方面。

文化传承包括立足中国历史城市时空特征的保护要素框架,以及回归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识别与特色延续。2003年,团队联合地方开始编制广州第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面向广州市域,首次构建了反映其自然与人文要素交织特色的“山-水-城-田-海”整体保护骨架,提出了反映广州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发展历程的九大核心价值,及其在“市域-城区-片区-建筑-非物质”各层次的保护要素体系,前瞻性地践行了“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的国家战略要求。这一思路后续在昆明、承德、日喀则等众多名城保护规划中得到应用。

绿色更新包括节能导向的建成环境形态优化、基于隐含碳评估的老旧建筑充分再利用,以及低影响开发与在地适应性城市韧性提升。我国自古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文化和生态两个层面确立了“宜”的设计原则,将城市营建嵌入山水环境中,使之成为自循环、抗干扰的韧性整体。济南老城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演变而成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冷泉利用聚落,承载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适应性防患、导蓄、利用、调控的韧性智慧,团队自1990年代初至今,始终以保护延续其文化景观特色和生态韧性为出发点,与地方团队合作陆续完成了城区、街区、建筑等不同尺度的研究与一系列保护更新工作。同时,在老旧厂区的工程中,如景德镇原陶瓷机械厂更新项目,团队通过因地制宜的海绵技术形成雨水“渗-滞-蓄-净-用-排”闭环调控,提升场地的韧性。

适应性融入包括回归感知体验的人性化空间重塑,以及面向新时代的功能空间适配。在福州三坊七巷街区的更新工作中,团队立足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通过“文化空间”与展示、教育、休闲等新功能的适配,将整体街区塑造成了国内首个城市开放社区博物馆。在景德镇陶溪川街区,团队围绕艺术陶瓷产业人群的需求,将与其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功能业态植入老厂房中,实现了老瓷厂“从工厂到创意街区”的跨越。

景德镇陶溪川的集市现场

 

    责任编辑:陈贇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