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闭朋友圈还不够,为什么年轻人又对微信运动下手了?

2024-12-19 15: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曾几何时,朋友圈是人们分享生活的主场,而微信运动的步数榜单则是一场每天都在上演的无声“竞赛”。有人凌晨出门跑步,只为登顶榜首;有人饭后压马路,刷个不至于太“丢脸”的排名。

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闭朋友圈,或者开始“戒断”朋友圈。这背后有的是对社交疲惫的无声抗议,有的是对隐私的深切关注。当朋友圈不再频繁更新后,另一个小窗口——微信运动,也逐渐成为人们选择关闭的目标。

为什么关闭朋友圈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闭微信运动?为什么要关闭?这样的选择背后,是对数据暴露的不安,还是对自在生活的追求?或许答案藏在这些关闭者的故事里。

健康工具变成了“窥私窗口”

微信运动的初衷看似单纯。记录日常步数,刺激健康生活。然而,它逐渐从“鼓励多走动”演变成了一面“隐形的镜子”,让你的一举一动被朋友圈放大解读。

"有段时间我每天盯着步数榜,看自己排第几,"一位已经关闭微信运动的朋友坦言,"下班后还要多走几圈,生怕垫底被人笑话。后来发现,这种所谓的动力,根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的目光。"

微信运动的步数排行榜看似无害,但在某些场景下却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一种“暴露”。

“怎么今天才几十步,是不是又宅着没出门?这样对身体不好!”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关心并不陌生。假如某天的步数异常减少,父母一条条“关切”的消息就会接踵而至。

“周末我只是想好好休息一下,不想出门,也不想解释,可父母看到步数后会追问,甚至批评我懒。关掉微信运动后,才感觉喘了口气。”

数据的背后,是一场无声的窥探

外勤员工小李有一次请了病假,但当天因为陪朋友聚餐走了不少步。老板看到后,不点明却阴阳怪气地问他病情好些了吗。那种被步数“出卖”的感觉,让小李感到无比窒息。此后,他果断关掉了微信运动。

“今天怎么步数这么少,是不是偷懒了?”

这句话让刚入职场的小王脸红了好一阵。明明完成了工作,却因为微信运动中的步数排名靠后,被同事揶揄不够勤快。“后来我索性关闭步数功能,不给别人留下多嘴的机会。”

微信运动的数据看似无害,但它其实揭露了你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每天的步数记录仿佛是个“数字化脚印”,让别人窥探到你的生活节奏、活动轨迹,甚至推测出你的状态。

父母通过步数判断孩子是否整天宅在宿舍;恋人通过步数确认对方是否真的加班;老板通过步数怀疑你是否摸鱼……这种生活中的“数据可视化”,让微信运动从一项健康功能,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步数不会告诉别人我在哪儿,但它会让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比真相更可怕,”一位关闭微信运动的用户直言。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据”还有可能被恶意利用。一些社交应用甚至可以通过类似的数据来预测用户行为,为广告定向投放提供依据。这种毫无边界的数字追踪,让人感觉自己成了一个透明的“数据人”。

步数排行引发的焦虑

微信运动引发的不仅是隐私问题,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焦虑。

“以前刷微信运动时,我常觉得自己一天的步数太少,好像这样的人生就特别无趣。看到朋友每天两三万步,而我只有几千步,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健康。”

这种“步数焦虑”让不少人对自己产生了莫名的不满。明明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应该由自己定义,却因为一个步数排行榜,被强行贴上了“懒惰”、“不健康”的标签。

关闭微信运动后,这种焦虑感反而慢慢消散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数字并不能定义生活的质量,也不该为他人的看法左右自己。

“有时候,我只想在沙发上好好躺一天,看剧、点外卖,享受难得的宁静。步数的高低,并不能证明什么。”

朋友圈曾经是我们的社交舞台,而微信运动则成了数据分享的窗口。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交媒体带来的不仅是连结,还有暴露。

生活是活给自己的

关闭朋友圈的人,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信息流裹挟。关闭微信运动的人,则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数字足迹被人随意揣测。

人们逐渐明白: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步数也不是用来让别人评头论足的。我们关闭微信运动,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健康,而是我们不想活在被人观察和定义的目光中。

微信运动不过是众多数字化工具中的一个,但它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护隐私成了一件重要却又困难的事。

关闭微信运动,是对数字透明时代的一种小小反抗,也是对自由和隐私的重新追求。

“我关掉微信运动,不是为了遮掩什么,而是为了更自在地生活。我希望我的步数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只为自己负责。”

这样的选择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新的觉醒。

生活的每一步,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无需用数字向世界证明,也无需向旁人的目光妥协。那些关闭微信运动的人,或许更懂得:生活是活给自己的,而不是活给他人。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

“关掉微信运动后,我的步数虽然不再可见,但我的生活,终于从数据里抽离,回到了真实的自己手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