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随笔】三访萨尔茨堡
世界上的很多大都市,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令人流连忘返。但是也有一些小城镇,钟灵毓秀、底蕴深沉、让人去过之后还想再去,德奥边境上的小城萨尔茨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曾先后三次探访萨尔茨堡,对于一个爱乐者来说,那是音乐的圣城,那里有莫扎特、卡拉扬、音乐之声。
第一次来到萨尔茨堡是在1990年的复活节前,我们到汉诺威之后的第一次旅行,目标是萨尔茨堡-维也纳-布达佩斯。在国内时看过多遍电影《音乐之声》,电影中的每一首插曲几乎都会唱,影片中的迤逦风光更是令人着迷。《音乐之声》的取景地就在萨尔茨堡,因此,我们到达后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一次“音乐之声之旅”,要去领略一番影片中的湖光山色。游览从市内的米拉贝尔大花园和米拉贝尔宫开始,花园中的彪马喷泉,就是电影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欢唱Do-Re-Mi的地方,宫内华丽的大理石大厅号称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婚礼殿堂。随后参观的里奥波茨克朗宫是电影中冯·特拉普男爵的别墅,这是一座精巧的洛可可建筑。再来到海尔布伦公园的亮泉宫和侬恩伯格的修道院,这是电影中玛利亚做修女的地方。最后来到圣吉尔根湖区那座黄白色的月亮湖教堂,电影中玛利亚和男爵的盛大婚礼在这里举行。坐在湖边绿茵茵的草地上,眺望远处的阿尔卑斯山,群山巍峨,峰峦叠嶂,白头的雪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犹如人间仙境。我的脑海里不禁回响起《音乐之声》的主题曲:群山苏醒,乐声回响,美歌妙曲,传唱千年。
第二次探访萨尔茨堡是在1991年初夏六月,我和尤格教授去南斯拉夫博莱德(现属斯洛文尼亚)参加国际计算化学大会,我们驾车一千公里从汉诺威直穿大半个德国前往,途径萨尔茨堡正好中途住宿休息。和我们同行的还有当时正在我们实验室访问的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细谷功教授夫妇,细谷夫人是一位音乐教师,她对指挥大师卡拉扬很有研究,因此我们这趟顺道的萨尔兹堡之行,也是向两年前刚刚世的这位音乐大师的致敬之旅。一路上,尤格教授准备了几盘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美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卡带在路上播放。德国的高速公路是不限速的,尤格教授一改往日严肃深沉的秉性,成了飙车党的一员,伴随着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那段疾风骤雨般的快板,他把车速冲到了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我紧紧抓住车把手冲着教授喊道:“慢点慢点,再快我们就要飞起来,与卡拉扬在天堂相见啦!”
夜宿萨尔茨河畔的萨赫大酒店,酒店对面一路之隔的一栋白房子,就是卡拉扬的出生地。1908年4月5日,赫伯特·冯·卡拉扬就出生在这里。萨尔兹堡似乎是专门出产音乐神童的地方,卡拉扬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以独奏家的身份登台演出。由于练琴过度,他的手指腱鞘严重受伤,钢琴家之路戛然而止,只能转向指挥发展,在其后的六十多年间,他活跃在指挥舞台上,指挥过欧洲众多的顶尖乐团,特别是与柏林爱乐乐团34年的合作,令他享有“指挥大帝”的美称。卡拉扬的父亲曾经是当地医院的院长,从这栋四层的方形大楼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家境的殷实。由于当时大师刚刚去世不久,这栋大楼还没有任何与卡拉扬有关的铭牌或雕像,要不是细谷夫人事先做足了功课,我们可能就与这处纪念地擦肩而过了。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晚年的卡拉扬在走遍了全世界之后,又回到了萨尔兹堡,定居在郊外亮泉宫附近的小村安尼弗(Anif)。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心脏病突发去世,随后安葬在安尼弗教堂旁边的公墓里。在驾车离开萨尔茨堡转上高速公路之前,我们特意来到安尼弗祭拜大师。卡拉扬的墓地十分简朴,与周围的墓地没有什么差别,一圈白色的石头围出一个长方形的墓床,墓床内种满了绿萝和鲜花,床头一块小小的石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份。墓前有几束鲜花和一些烛瓶,看来是像我们这样的崇拜者来敬献的。细谷夫人也将一束白色的满天星花摆在了墓床前,并深深鞠了一躬。卡拉扬对古典音乐作品的精彩演绎,并通过现代音像技术让这些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广为流传,他值得全世界乐迷一声深深的道谢。
第三次拜谒萨尔茨堡已经是15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们已是四口之家,家中的两个小琴童正在学习弹奏莫扎特那首最简单又是最著名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奏鸣曲中行云流水般的旋律令他们对莫扎特也有了初步的感觉。2006年仲夏的德奥行,萨尔茨堡就是必停的一站。在游览完古堡要塞之后,我们来到了盖特莱德大街9号的莫扎特出生地,让小琴童们沾一点音乐大师的仙气和灵气。
盖特莱德大街是一条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商业街,临街一栋六层的黄色小楼,当年莫扎特一家租住在小楼中的三楼,1756年1月17日,莫扎特在三楼出生并在此度过了人生的前17年。这里现在已经辟为莫扎特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当年用过的小提琴、钢琴和家具,还有莫扎特的亲笔书信和乐谱,最为珍贵的是还珍藏着一缕莫扎特的金发和他的最后一幅画像。听到我们讲普通话,纪念馆内一位志愿者刘先生主动走过来和我们攀谈,这位刘先生来自台湾,他的妻子在城内的莫扎特音乐学院进修,他来陪读,闲时就来这里做志愿者,接待讲汉语的访客。他指导两位小琴童去仔细阅读莫扎特的曲谱原稿,还给他们介绍了那个时代的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的区别。分手的时候,刘先生指着墙壁上画着的一辆马车的背影和一条道路,告诉我们,莫扎特就是沿着这条路,在17岁时离开这里奔向维也纳。
在我们参观的时候,纪念馆的背景音乐轻轻地播放着莫扎特的《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K467》第二乐章的行板,那如泣如诉的旋律直透心扉。莫扎特在36岁短短的人生中虽然历经苦难,却天才地创作了600多部音乐作品,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字字玑珠,是上苍赐给人类的精神食粮。记得著名音乐评论家陈宗群先生在《西方音乐欣赏》课上曾借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那句名言,形容莫扎特“吃的是苦难挤出来的是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越来越能够品味莫扎特的优美,有时郁闷难当,听一段莫扎特的乐曲总有神奇的舒缓排解作用,当这些华美乐章响起时,我的脑海里浮想出的那种感觉只能用弘一法师的偈语来形容: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离开莫扎特故居,我们来到萨尔兹堡火车站,登上东去的列车,沿着多瑙河,沿着当年莫扎特走过的路,向维也纳奔去。
(作者:黎健 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