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己亥年话|相恋10年步入婚姻殿堂,细水长流的感情从未变淡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2019-02-10 08:57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朱佳和汪苏两人于2009年在美国纽约留学时认识,如今已相恋10年。年初四,他们在安徽宣城敬亭湖畔举行了婚礼。拍摄:喻琰(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剪辑:胡芮默(02:44)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丁酉年”到“己亥年”,澎湃“年话”系列主题报道迎来第三个年头,今年的主题是“春天里的婚礼”。通过一对对新人的口述,展现新时代新婚俗,并回顾比较几代人的婚恋观,感受国家创新进步发展。

新人朱佳和汪苏的中式婚礼照。 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新娘:朱佳(化名),1987年生,上海证券行业从业者。

新郎:汪苏(化名),1985年生,上海金融行业从业者。

朱佳和汪苏于2009年在美国留学时认识,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安徽。相恋10年,辗转纽约、北京、上海三座城市,两人早已住进对方心里,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人。

2019年2月8日,农历大年初四,他们在安徽宣城敬亭湖畔举行了一场婚礼。

她说,他是她的亲人,能够让自己最放松,相处时最舒服。

他说,用10年的时间,他们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恋十年,结婚了

澎湃新闻: 当初是怎么认识对方的?

新郎:2009年夏天,我打算从家乡安徽宣城的银行里辞职去美国纽约留学。在纽约大学未来研究生同学QQ群里知道了她,当时她还不认识我。她在群里比较活跃,我潜水,几乎不说话。后来纽大有一场新生交流会上,我注意到了她。

新娘: 我们俩学的都是同一个专业,金融工程。我印象中,我们是在一起选的一门课上认识的,好像是小组作业,我们俩分到了一组。在纽约大学那两年,我们相处时很多都是在图书馆、上课、寻吃、玩耍中度过的。

澎湃新闻:对彼此的第一印象如何?

新娘:2009年在新生活动见过面,没有特殊印象就是长得高。后面接触后觉得这个人脾气不错,有点文艺(没想到其实是个不浪漫的人),知识面比较广,懂的还挺多,渐渐有了好感。

新郎:似乎是学校新生参观的时候,第一印象是活力四射,可爱。跟QQ上聊天时的形象比较符合。

澎湃新闻:相恋10年,从纽约到北京,再到上海,中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

新娘:十年来,我们俩中间有过异地恋,有段时间因工作聚少离多。但我们彼此的发展方向,尤其三观是一致的,细水长流的感情也没有变淡。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2012年生日那天在外出差,收到对方送的花,花本身没啥,但是附的一段话让我比较感动: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were born, and the day when you find out why. Let’s find out why and then make it true,T.O.G.E.T.H.E.R and N.E.V.E.R G.I.V.E U.P. Happy Birthday!”(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日子:出生之日,以及找到出生意义日子。让我们找到这份意义,并实现之,相守,永不言弃。生日快乐!)

当时我在北京工作,又在外出差,十分艰苦,他也处在工作不顺心的阶段,两人的心情都十分沮丧,但正是这样的感情能让我们互相扶持,坚定地走下去。

新郎:这10年的相处中,我们养成了一个约会或是旅游的习惯,出去旅游喜欢看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因为一个地方光旅游逛街看到的只是一个地方的横截面,而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纵深面,维度不同,这算是我们两个共同的爱好吧。

新人朱佳和汪苏在外旅游的自拍照。

澎湃新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有催婚吗?

新娘:其实父母的态度还是顺其自然,顶多回家的时候讲一讲。我父母跟新郎的父母都是30岁以后才结婚的,所以也能理解我。

新娘妈妈(64岁):我的态度是只要他们俩好就行。他们谈朋友谈了很久,我们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当时在北京的时候就打算结婚,但是两个人调来调去的。那天他们自己来发个微信说:“今天我们把证领了。”就这样简单,我当时就回复说“新婚愉快!”

澎湃新闻: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形容对方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吗?

新娘:应该是亲人,相处起来让人放松、舒服。从一开始尽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到现在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像是从恋人变成了家人。

新郎:我们用10年的时间成为各自生命中重要的存在。人生无常,未来都不确定,但此时此刻我相信。

父母的婚礼:30块钱能办一桌喜酒

澎湃新闻:父母那一代人的婚恋是怎样的?

新娘妈妈(64岁):我是江苏省启东市人,结婚是在1986年,我31周岁。我们是托人介绍认识的,之后谈了一年多恋爱再结婚。31周岁在当地挺晚的,自己倒没有压力,周围人肯定会说“这么大怎么不结婚啊?”我们当时办婚礼,乡下的规矩在那里,婚姻一切从简。再加上物质非常匮乏,穷。男方来个车接我过去,就行了。当时车还是从单位里面借的。

新郎妈妈(63岁):我们当时是自由恋爱,我们俩都是小学老师。1984年结婚了,当时我29岁,也算比较晚婚。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很匮乏,我们家连电视也没有,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就够了。那个时候办喜酒,大概20块钱、30块钱能办一桌喜酒,送礼5块钱,2块钱的这种。

当时我是在宣城下面的一个小镇办的喜酒,亲戚、同事、朋友来了几桌就够了。连婚纱都没有,就穿了一件红色的唐装结婚了。

澎湃新闻:现在宣城结婚还需要彩礼吗?

新郎妈妈:我们亲家非常好,不要彩礼。现在宣城结婚彩礼一张(银行)卡就可以了,金额不定。女方也需要陪礼,比如说有的买车,家电这些。还有的是在外打拼,两个人(买房)共同付首付。

澎湃新闻:这场婚礼,有哪些特色习俗?

新娘:我们婚礼的习俗比如说改口费、跟父母敬茶这些。先从女方家开始敬茶、改口叫“爸妈”,然后再去男方家,给男方父母敬改口。接亲时从车里进到家里的那段距离,(新娘)脚不能着地,要踩喜糕。

新娘妈妈:这场婚礼之后要回我们老家江苏启东办一场回门宴,也叫答谢宴会。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农历的“七不去,八不归”。就是结婚那天,新娘到男方那里去,不选含七的日子,回门不选八的日子。所以我们回门宴有些讲究,把日子定在了大年初十二,阳历是2月16号。

澎湃新闻:跟父母当时的婚恋相比,你们的婚礼有什么变化?

新娘:更自由,物质条件也相对更好了。婚礼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策划的,因为我们相恋10年,途经3个城市,纽约、北京、上海,所以在迎宾区的背景板上,我也要求制作三个城市的背景图,代表我们辗转三地。

新娘妈妈:仪式感更重,新潮啦。婚礼现场的布置、婚礼主持人这些,我们当时没有这些。

未来:向往朴素的生活

澎湃新闻:2018年发生的值得纪念的事情是什么?

新郎:我们不是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情侣。如果说值得纪念的事情,应该还是2018年把结婚证领了。

新娘:我们是2018年9月把结婚证领了。当时决定特别突然,我直接当他面下了通知说“我们过两天去领证”。 说起来还是跟我当时想要买一个保险有关,条件是夫妻身份购买,所以觉得不能再拖了。

澎湃新闻:一张结婚证和父母那一辈相比,赋予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新娘:领证不是为了把各自捆绑住,而是因为三观一致,相处10年比较舒服,再加上我们也都30多岁了,家人都会催,所以我们决定结婚,父母那一辈可能认为领证是一辈子的承诺。

新娘妈妈:结婚证当然在我心目中很重咯!就是一辈子的承诺,也是对公众、社会的承诺。

澎湃新闻:对于婚姻生活有哪些期待?

新娘:婚后朴素的生活和爱情是我向往的。人生无常,珍惜当下,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楚,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俩是不是在一起,我们都会衷心祝愿对方过得好。

新郎:完美相爱,缺陷相处。有缺陷才有完美。希望维持现在相处的现状吧。(老婆)有绝对否决权。

澎湃新闻:现在在上海已经买房了?

新娘:是的。虽然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但是当时让公司帮我交社保交在上海。买房过程也比较顺利,没有争吵。买房都是两家人倾其所有来支持我们。

澎湃新闻:2019年有什么祝福?

新娘:祝福还是希望家人能够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这两年回来,确实感觉家人的身体不如以前,希望我们能够多尽点孝心。

新郎:祝大家新年快乐,希望把我们结婚的喜庆传递给你们!

新娘妈妈:因为我们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物质条件变好了,不然也不会把孩子送出国,非常希望在2019年国家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大家庭好小家庭的日子才会好!

    责任编辑:胡芮默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