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留学报国精神——走进“320大院”,传承“胰岛素精神”

2024-12-16 18: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

在今年举办的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第一期归国留学人员骨干理论研修班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李林以《胰岛素精神与留学报国》为主题,为学员们讲授了开班“第一课”。他从上海岳阳路“320大院”讲起,解密上世纪60年代“320大院”的代号为“601”的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科研计划,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王应睐等老一辈欧美同学会学长的科学家精神、学长精神、胰岛素精神。

“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

岳阳路320号,近60年前,在这个科学家们口中的“320大院”里,曾经诞生过一项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距诺贝尔化学奖仅一步之遥。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揭开生命奥秘迈出可喜的一大步,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原创性工作汇集了王应睐学长等一大批科学家的智慧,充分显示了开拓创新、严谨求实、协作突破的科学精神。

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胰岛素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已知一级结构的蛋白质。此后,桑格因为该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不过,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当时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

但中国的科学家们不相信。既然胰岛素的结构已经弄清楚了,他们相信可以把这个大自然赋予的结构拆开并重新组合,复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希望,寄托在了胰岛素身上。

1958年12月底,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正式启动。他们给这个课题定名为“六〇一”,意思是六十年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项科学研究。

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所组成的两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这两条肽链分别被称为A链和B链,A链是21肽(即含21个氨基酸),B链是30肽(即含30个氨基酸)。胰岛素合成涉及有机合成、化学与生物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研究团队提出了多种方案,最后选择的方案是:分别人工合成A链和B链,然后把这两条链组合起来,得到全合成的结晶胰岛素。

当时部分观点认为,胰岛素合成的关键问题已经解决,只余下“堆肽”的技术活了。再加上系统规划不足,人工合成胰岛素在多个单位一哄而上。最终并没能合成出胰岛素的A 、B肽链。

当时作为上海生化所所长的王应睐看到,这样的大兵团式运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1960年7月底,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中国科学院党组领导谈出了自己的想法,说人太多没有好处,专业不对口的起不到什么作用。他的建议得到了上级认真的考虑。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到生化所视察时表示:“你们做,再大的责任我们承担,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

1965 年 10 月 14 日至 11 月 18 日、1966 年 4 月 15 日至 21 日, 两次鉴定会得出一致结论:1965 年 9 月首次人工全合成 了结晶牛胰岛素。

1963年,王应睐担任人工合成胰岛素协作组组长,组织协调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的合作。1963年8月,生化所、有机所、北大在国家科委领导支持和协调下再次协作,决定由北大合成A链的前9肽,有机所合成A链的后12肽,生化所仍然合成胰岛素B链的全肽,并承担A链和B链的组合工作。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1965年9月17日,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的研究人员汇聚到生化所,观察到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出现在实验室显微镜下,与天然牛胰岛素一模一样。随后通过“小鼠惊厥实验”证明,人工胰岛素的生物活性达到了天然胰岛素活性的80%。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把“胰岛素精神”传承下去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凝聚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倾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胰岛素合成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强国梦”的执着追求,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胰岛素精神犹如一座历史的灯塔永远照耀在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头。

如今,李林学长用对科研的满腔热情诠释着“胰岛素精神”在新时代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今年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交了“关于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前瞻部署未来健康产业新赛道”的提案。李林认为,“鉴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特性,我们需要遵循其内在规律,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允许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不受短期绩效压力和经费困扰。基础研究不可能像工程项目那样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目标,它需要时间和耐心,甚至可能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宽容失败,鼓励创新,追求原创性成果。”

当前,在生命科学和未来生命健康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成为竞争的制高点。“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我国体制优势,促使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携手共进。”李林说。

老一辈科学家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进精神,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分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基础研究一方面是应用研究的源头;另一方面,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其实离转化与市场非常接近,本身就有与市场资源相结合的可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可贵尝试,为我们当前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视角。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大胆创新、严谨求实、协同攻关的科学精神来凝聚、激励更多留学人员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是传承和弘扬“胰岛素精神”的意义所在。

(来源:《留学生》杂志,原标题为《胰岛素精神与留学报国》,有修改)

2024 年 6 月,第一期骨干班学员们再次回到320 大院, 重温胰岛素精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