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电影学院辍学到戛纳双提名,家庭让我摆脱迷茫
写在前面
在他的记忆里,故乡的回忆被寄存在湿漉漉的老屋里,鼻腔充斥着闷热的空气。
进入电影学院的第二年,张明归选择退学。尽管退学时他很笃定,回到老家后还是被一股前所未有的迷茫吞噬:“为什么要拍电影?我应该拍什么题材?”
在一次夜间长途旅行中,张明归和父亲在服务站下车透气。站在空旷的车站里,他环顾一圈,四周是无尽的黑暗,散落着路灯在雾气漫反射后留下的暗淡光晕。
重构家庭记忆——家庭影像展冬日献映现已开启,点击此行文字或文末购票,在影像里留下家庭记忆。
《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
The City of Mirrors: A Fictional Biograph
张明归丨2016丨87分钟|越南
影片简介:电影讲述了一个虚拟的故事:在未来世界的2048年,越南将被大水淹没,导演张明归在2045年决定离开自己的国家。时间回溯至2015年,张明归回到家乡拍摄电影并让自己的亲人本色出演。本片讲述了一段跨越三十年历史的故事,是一部纪实与虚构并存的电影。它可以被看作一部具有叙事元素的剧情电影,但是在虚构的影像中还包含另外一部讲述家族记忆的纪录电影。导演将现实元素与虚构元素并置,旨在思考什么是现实中的真实,什么又是电影中的真实。
张明归 Truong Minh Qu
张明归 Truong Minh Quý
录像艺术家和电影导演,1990年出生于越南。2008年考入胡志明电影戏剧大学,一年后退学成为独立电影人。他的叙事介于电影和文学之间,混合个人和集体记忆,很多故事取材于家乡、童年记忆和越南的历史背景。2016年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天才训练营。首部长片《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入选201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和2016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树房子》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新长片《越和南》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
“在一个不知道是哪的站点,突然间,我意识到我从没和我父亲真正地说过话,我们从未真正地交流过。”
——张明归
陌生环境给了张明归从这段血缘关系中偶然抽离的机会。他意识到正是这层血缘关系划定了他和父亲的距离。每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之间的沟通反而因此被省略。随后,这一瞬间的念头并没有随着旅途的结束消散,而是转变为了行动的动力,同时也为刚退学回家的他找到了电影的答案。
这个想法终于发展成了张明归的第一部短片《有人要去森林》—— 正是讲述了一对从未交流过的父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中使用的纪录与剧情相结合的影像风格,最终也都继承到了张明归的第一部长篇作品《镜像之城:虚构的家庭诗篇》中。
在这部作品里,他以独特的未来视角虚构了一部家庭史,从过往童年的记忆中汲取养料和素材,同时也以拍摄和不断重现的方式留住过去。儿时居住的房子即将被拆除,他决定在这个空间里留下曾经居住的痕迹,他和父母一起在其中将童年情境搬演,“在电影里,保存了房子的不同空间,就像是一种回忆。家是个很特别的东西,它在物理上承载着我儿时的回忆”。而未来的部分讲述的是在2048国家即将被海水淹没之前,母亲独自的生活,由祖母扮演。
家人的全体出演成为了另一个层面的家庭叙事,他们在经由影像的方式建构新的家庭记忆,进行对当下,对过去甚至未来的存档。
▲ 《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剧照
在张明归的电影里,摄影机不再是一昧掠夺或剖析的工具,而为家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契机。相较于大多数家庭影像创作者,张明归鲜少在作品中直接揭露那些真实存在的家庭辛疾或陈年往事。相反,那些不论是他经历或者没经历过的,都作为他回忆的一部分,在电影中以再现的方式表达出来,编排进半架空的家庭史中,成为他书写这个家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材料。再现和架空为沟通提供了充足空间,规避了直接观察剖析可能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为再创作保留了余地。
这些再现的争吵、欲望或经济困境,都来自于张明归儿时的记忆和感受。公开展示这些家庭的艰辛看似在剥削父母和自己的隐私,但实际上却是家人之间沟通的证据。
由于张明归的父母在影片中扮演自己,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在单纯的亲情之上,叠加了导演与演员的专业关系。这份专业性,像那晚的车站一样,给张明归和父母都提供了一个抽离的视角,去思考和回忆当时的场景。
而作为非职业演员去表演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场景,父母与张明归在拍摄过程中也经历了漫长的交流。
▲ 《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剧照
家庭影像展张明归专访精选
家庭影像展:拍摄这部电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明归:《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以下简称《镜像之城》)承载着我的家族历史和童年记忆,这也是我在拍电影中最关心的事情。拍摄的原因是我想捕捉他们的形象和声音。在这部电影中,他们的外表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纪录片。想让他们永远活在电影里,这是一种永葆青春的方式。现在他们老了,房子也不见了,但一切都在那里,成为记忆。而且拍电影的过程让我们更加亲密,这是一种增进彼此了解的方法。
家庭影像展:影片中您以对未来的虚构重访童年的记忆,如何看待影像中纪录和虚构的关系?
张明归:我没觉得纪实和虚构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处理的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所有元素是否有整体性,《镜像之城》就是如此,关于未来的虚构部分和关于我父母生活的部分,都是自我投影和对生活的感悟。无论如何,我的影片都是基于观察,观察本身对我来说就是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存档。拍电影就是试图将即将消失的东西存档。
关于那些无法拍到的过去的事情,比如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他们总是吵架,总是想离婚。我就用画外音重现这些场景,用直接观察和旁白讲述过去和未来的故事。创作上的自由也让我不害怕使用另类的方法,这种自由也体现在黑白画面上,因为大部分情况下,黑白画面属于过去,但在这部电影里,黑白关于未来。
▲ 《镜像之城:虚构家庭诗篇》剧照
家庭影像展:您如何看待记忆和电影的关系?
张明归:当我还是个年轻的电影人时,时常感到空虚。但这种时候,我们还有回忆。当我们拍电影或做艺术时,总是要从某些地方开始:有些人从想法开始,有些人从故事开始。而我选择从自己的回忆开始,因为这是对我来说最可行的一条路,拍电影对我来说也和记忆有关,是个冥想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镜像之城》之前的短片是我理解自我身份的探索过程,包括思考我从哪里来,我的家人,我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我变得更强大了,因为当我们不了解太多时,我们只认识一部分的自己,而认识家庭则更难得,包括父母和童年。所以通过制作关于个人记忆的电影,我获得了一种勇气,能够回到童年和不美好的记忆中,比如父母吵架闹离婚的场景。
对我来说,回忆像是一条河,我现在仍在回忆中游泳,即使这个过程是困难的。
家庭影像展:您拍摄的影片几乎都是关于家庭的,您如何理解家?
张明归:我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但在我的电影里,家庭总是有人缺席。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了父亲和儿子;在另一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母亲和儿子,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我认为讨论家庭非常有趣,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一些关于家庭的重要话,他重视家族故事和家族史。我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但他好像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家庭有关。
我想把我的家庭故事带给观众,让他们明白家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采访/撰稿:朱鼎辉
套票限时优惠
影展开设早鸟全场次通票
12月16日前购买通票
原价440,早鸟价390
并赠送全套影展衍生品
放映信息
放映地点:
星典影城北京六里桥店
北京丰台区西三环南路10号(近六里桥地铁)
观影说明:
可提前30分钟取票,早到可优先选座
*除不可抗力取消放映
售出票务不接受退款,可自行转让
周边福利
#1购买任意场次电影票将获得该电影定制票根、明信片、影展手册等。
#2三张不同场次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帆布包一个。
#3凭全通票(7场次)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帆布包+定制家庭相框+整套海报+整套影展衍生品。
家庭影像展组委会
策展人:顾雪
特邀策划:朱钰
活动总监:郝叶子
助理策展:朱鼎辉、吕铃
主视觉设计:陈大床、叮叮咚咚文化传媒
概念短片:TL STUDIO
新媒体运营:郭佳欣、陈艺萱
翻译及字幕组:房泽祎、李延、赵婉汝、温莜、王以琳、朱锐、徐尧
衍生品设计组:叶芷彤
视频组:纪宛君、刘渝、Andy
文案组:杨逸群、张雅文、吴思哲、顾雪梅、王子薇、丁娅琪
现场摄影组:滕天琪、周荣辉、李雨潼、郝阿茹娜、姚雄元
特别致谢:曹剑平、草场地工作站、沈林子、沈念、郭舟、丁大卫、丁一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