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做活做好“林文章” 点绿成金富一方——普洱市林业综合改革工作综述
普洱市共有林地面积4866万亩,森林面积4530万亩,林木蓄积量3.1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23%,是云南省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普洱市林业综合改革被云南省委改革办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改革事项之一。
近年来,普洱市牢牢把握国家、省部署要求和政策机遇,围绕实现“资源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增收”的改革目标,以“破解森林保护及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体制、机制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推进林业综合改革,推动山区林间“含绿量”“含金量”双双提升,在涛涛林海里奏响了强市富民的“共富”乐章。
资源得保护
林海莽莽、郁郁葱葱,小溪潺潺、树叶沙沙,穿过层层密林,走进普洱市思茅区万掌山林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普洱市思茅区国有林场于2020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经营试点实施单位,下设有万掌山林场和三木林场,管护国有林面积74626.4公顷,其中万掌山经营区19120公顷,三木经营区55506.4公顷。近年来,林场立足实际,重点围绕森林经营,寻找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的森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和新方法。至今,思茅区国有林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采取了7种抚育模式,总面积1.1468万亩。此外,林场还以被列为国家级森林经营试点实施单位为契机,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进行思茅松的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累计营造人工林8万余亩1000多万株,当年成活率均在96%以上,三年保存率在9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思茅松的造林成活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
思茅区国有林场仅是普洱市森林资源保护的一个缩影,自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工作以来,普洱市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目标,针对森林经营过程中政策、技术、规程、模式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采取以森林抚育为主的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布了《桉树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填补了普洱市桉树速生丰产林地方行业标准的空白。联合发布了“思茅松良种选育成果”“思茅松原料林集约化培育技术成果”“思茅松绒毛浆新产品研发成果”等4项科技成果,突破了从种子到产品的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多项“首创”,支撑了思茅松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普洱市的人工思茅松中小径材经营模式、人工思茅松大径材培育模式等10个经营模式编入了《云南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模式》供全省参考借鉴,占全省模式总数的41.7%。云南的模式被国家林草局采纳了5个,其中普洱市的模式就占了3个,分别是:人工思茅松大径材目标树单木经营模式、人工思茅松用材林集约经营模式、天然思茅松大径材目标树单株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国家级森林经营试点任务5万多亩,项目总投资1505万元;累计完成省级森林经营试点任务5.17万亩,项目总投资1034万元。
林业碳汇也是集保护与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方式。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全国林业碳汇试点之一,宁洱县制定并印发《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搭建宁洱县碳普惠服务、宁洱碳汇资源数字管理2个网络平台,成立云南宁宝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完成宁洱县森林碳汇摸底调查,并测算出宁洱县森林生物量2998.81万吨、碳储量1468.23万吨,平均碳密度54.02吨碳/公顷,建立了宁洱县碳汇资源数据库和构建县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通过生态司法+碳汇补偿、大型活动碳中和、零碳产品(碳标签)、零碳园区、零碳景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碳汇损失补偿六类场景,完成碳汇交易59单,交易金额16.95万元。
产业得发展
今年4月,在云南思茅产业园区宁洱片区,由飞林集团和云投集团合资建设的年产40万立方米轻质超强刨花板项目投入试生产。10月16日,云景飞林(普洱)新材料有限公司举办首场产品发布会,推出高强细表面定向刨花板、防潮可饰面定向刨花板、细表面定向刨花板3个系列的国标E0级、ENF级产品,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走进厂区,现代化生产线机声隆隆,崭新的设备开足马力;控制室里,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精准掌握制板工艺各个环节。除桉木、松木原材料传统削片环节,施胶、铺装、热压、砂光、包装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均实现了智能自动化。
“热压是我们制板工艺的一大特点,原材料分筛分层铺装后,由300余个油缸独立控制压力,精准调节各区域温度和压力,减小偏差,这个环节的精细化作业是刨花板品控的关键。”负责生产线制板工艺技术的杨文秋介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补齐了行业原有各生产线弊端,制造水平居行业前列。
近年来,普洱市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优化全市林产业布局,构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林浆纸产业为龙头、木材加工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林产业体系,聚焦林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现代林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目前,全市共谋划现代林业项目72个,成功创建景谷、宁洱2个国家林产业示范园区,景谷林浆纸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也是产业发展的“强心剂”。为着力破解林产业发展周期长、抵押难等问题,为林农、林企提供种苗、化肥、农药等贷款支持,普洱不断创新林业信贷产品。截至10月底,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0.46亿元,比年初增加0.13亿元,同比增速14.49%。全市林产业贷款余额45.24亿元,比年初增加11.17亿元,同比增速38.24%。
规范、便民的林地流转和林木采伐服务也是助力林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为切实提升林地流转和林木采伐服务效能,普洱林产业集团注册成立普洱市森林资源数据运营公司,将为林权流转提供资源调查、权属核查、资产评估等服务,引导规范林权流转、林产品交易等行为。同时,引导社会资本为林权收储开展担保服务。全面推行非国有林木采伐简易设计,实施小额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简化了审批流程。
龙头企业带动、金融强力推动、便民服务保障……在多种力量的加持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木材加工企业339户,林草规上企业38户,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林草综合产值374.4亿元,同比增长19.7%。
林农得增收
走进位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龙街乡垭口村小看马村民小组的景东县光福公司林下经济种植基地,只见一块块黑色的遮阳网夹杂在核桃林中,遮阳网下一株株果实饱满的重楼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据了解,景东县光福公司建立公司、农户、村集体经济4:4:2林下中药材种植联农带农机制,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无独有偶,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订单、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形成产业、基地、租金、务工、服务相互串联的致富链,全村62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每年稳定增收400余元,62名群众通过务工、管理等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通过协调土地、保障企业用工用电用水每年收取服务费20000元。
近年来,普洱市围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村党支部为牵引,建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基地的联合生产组织,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在资源整合及林下经济开发中的利益,最大程度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已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161个,带动26万户林农年户均收入达1.85万元。前三季度预计实现产值90亿元,同比增长8%。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较2023年增加了16%。
此外,普洱市还以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为引领,依托普洱林产业集团、云景林纸等林业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银行支持、企业主导、林农选择”的模式,通过入股、租赁、合作、流转、托管等市场化方式整合林地约310万亩,其中:入股林地65万亩,合作造林35万亩,流转156万亩,租赁54万亩。提高了林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水平,普洱林产业集团整合集体林地资源76万亩,云景林纸与1.45万户涉及林农6万多人合作造林34.5万亩,通过发动林农种植和采伐林木,户均增收8.58万元。
新时代,新征程。未来,普洱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持续优化林地空间、规范林权交易、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做深化林业改革的先行兵,推动全市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 者丨廖智若愚 商忠梁/文 普洱市林草局/供图
编 辑丨曹琦涵
监 审丨张国营
原标题:《做活做好“林文章” 点绿成金富一方——普洱市林业综合改革工作综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