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班宇《逍遥游》:从漫长的季节中不断醒来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4-12-16 09: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近日,“从漫长的季节中不断醒来——班宇《逍遥游》新版首发分享会”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青年作家贾行家与作者班宇一起就这部小说集的文学价值、叙事美学及小说对于当下的意义等话题进行了探讨。青年导演梁鸣、青年演员吕星辰分享了书中同名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幕后故事。

班宇

小说集《冬泳》《逍遥游》让80后作家班宇为文坛所瞩目,班宇担任文学策划的剧集《漫长的季节》也成为现象级话题。

班宇小说代表作《逍遥游》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新版。

如果说《冬泳》集中呈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东北下岗潮”为标志的昨日世界,那么《逍遥游》收入的《夜莺湖》《双河》《蚁人》《渠潮》等七篇小说,题材与风格更为多样,班宇不断变换调式,试图解析并穿透属于当下、有待命名的经验。

《逍遥游》书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逍遥游》新版的原因。她认为这部小说集中,班宇将多种叙述手法融入对现实的关照中,创造了个性鲜明的叙事美学。《逍遥游》书写的是东北故事,但在文学层面上又超越东北,书写了现代人的普遍境遇。班宇“带着好奇心和热忱进入他笔下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与他们成为一体去生活,共同承受生命中的寒风暴雪,共同迎接新一天必然升起的朝阳”,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分享会上,李敬泽首先抛出一个值得作家和读者深思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小说?他提到,正是重读班宇《逍遥游》让自己找到了理由:“小说帮助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了更深的连接。”他认为班宇的小说叙事既是独白式的,也是和读者的对话,“在这样的独白和对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忽然被触摸的那种百感交集的东西,生命中辛酸但又无以言喻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说,班宇回答了对于文学来说极具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建立与自我、与世界、与他人的连接。”

李敬泽评价,班宇是位拥有自己世界观和美学的作家,他书写生命中的寒冷逼仄、坎坷困顿,甚至穷途末路,但又具有说服力地写出一种英雄气,一种大雪中赤身壮游的气概,从而为此时此刻的生命提供了一种“值得如此”的意义感。同时,班宇也在人们逐渐对“他人”失去足够兴趣的时刻,用小说展示了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让读者从“他人”身上认出自己。

作家贾行家与班宇一样成长于东北,他一直关注班宇的作品为何能广泛传播。他认为班宇书写的底部生命经验,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东北,班宇不仅是用文学的方式“认领”了一个大家共同经历的年代,更是用富有力量感又温柔的方式,让个体遭遇和社会历史进程汇合起来,凝结为诗意的叙事,帮助我们认清“人的境况”,特别是那些像被车轮碾压的甲虫一样弱小的个体,如何为生存而努力。

分享会现场合影

根据班宇小说改编的电影《逍遥·游》,被选为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单元开幕片,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北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影展斩获多种奖项,2025年春季,即将公映。本次分享会播放了电影精彩片段,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兴趣。本片导演梁鸣与主演吕星辰也上台分享了电影幕后故事与他们对班宇小说原著的感受。

梁鸣2020年春天第一次读到《逍遥游》,当即决定要将其改编成电影。在他看来,班宇笔下的许玲玲、赵东阳、谭娜,就像自己从小到大身边的同学、亲属,是这个世界上平凡的大多数,也是被电影创作者忽视的一些人,所以他想用电影的方式再次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选取的摄影方式,希望能让观众有一种陪伴着许玲玲,而非仅仅观看她的感觉。

片中许玲玲一角扮演者吕星辰提到,第一次接触《逍遥游》,是梁鸣导演从头到尾把这篇小说给她读了一遍。她感到惊讶,班宇能把一个年轻女性的内心、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书写得那么细腻、可信。以至于她在拍摄过程中,第一次因为扮演一个角色而感到“害怕”,怕自己的表演不能体现出班宇原著中的细腻。

班宇笔下,有人被时代的飓风吹倒在地,有人在水中停止呼吸;有人在爱的边缘徘徊,有人与相爱或者不那么相爱的人分道扬镳;有人一边呜咽一边规划未来,有人带着谜题匆匆离世;有人追觅彗星,有人寻找消失的父亲;有人在夜深人静时,向蚂蚁吐露秘密;有人似乎已失去一切,却拥有了整片夜海……《逍遥游》所呈现的,是生活褶皱里的隐隐尘埃,是暗幽之境中的细小歌声,是弱小零余者的内心之光,也是这纷扰俗世的本来样貌——这世界有生者有死者,有苦痛有欢娱,有沉溺有希望,有泪有笑,有诗有歌,有你有我。

首发分享会上,班宇也回顾了小说集的创作过程。《逍遥游》中所收作品大部分写于2018至2020年,最初是想探寻在负压的生命状态之中是否还能寻得逍遥的一瞬。如今回望那些艰难的时刻,有点像《漫长的季节》里那句“向前看别回头”的感觉,但正是在不敢回头又不得不回头的过程中,才能一次次地重新辨认自我生命里的时刻。他认为小说是以虚构的方式让人相信,我们的精神还没有熄灭,仍然在这世界上顽强地生活。“如果今天还能让大家去信任这种虚构的话,可能小说作者真的要把自己跟这个世界完全血肉模糊地搅在一起,才能让大家有所震动,有所共鸣。”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