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酒店变“充电站”: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能在停车场解决吗?
充电桩覆盖不足,是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无法绕过的核心问题。从车主的日常抱怨到地方政府的战略布局,如何解决“充电难”,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绕不开的命题。近日,阳城县政府发布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大型商场、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充电桩安装比例不得低于车位总数的10%。这项政策不仅仅是地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计划,也为酒店行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机会之窗。
据中国饭店协会2024年4月24日发布的《2024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住宿业设施总数约61万家,其中酒店业设施约32万家;酒店客房总数约1650万间,其中连锁客房数约676万间。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酒店行业的规模与潜力,更勾勒出一幅巨大的市场蓝图。当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远超充电桩的增量时,一个几乎覆盖全国、客流量庞大的场景——酒店,正成为解决充电需求的潜在答案。
从政策到需求:酒店为何是充电桩覆盖的重要节点?
政策压力:阳城县的“10%车位充电桩”要求
阳城县政府在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大型商场、超市、酒店等场所充电桩车位比例需达到10%。以酒店为例,假设每家酒店拥有100个车位,按照这一比例,全国32万家酒店将新增320万个充电桩。这一目标无疑是庞大的,但政策的强制性推动使得这一目标不再仅仅停留于愿景。
车主的现实需求:充电焦虑如何缓解?
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32.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810.4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809万辆,车桩比为2.46:1,远低于政策规划的1:1目标。充电桩不足带来的“充电焦虑”已经成为车主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痛点之一。
酒店因其天然的停留时间长、位置分布广的特点,成为充电桩布局的重要场景之一。尤其对于长途旅行和休闲度假的车主而言,酒店停车场的充电桩不仅能满足补能需求,还能有效填补“充电盲区”。
充电桩类型与成本:酒店场景下的技术与经济平衡
充电桩的选择:慢充与快充的博弈
阳城县的政策要求虽然明确了车位比例,但并未具体规定充电桩的类型。慢充和快充的选择,将直接决定酒店充电桩项目的整体成本和服务体验。
方案一:慢充为主,快充为辅
假设每家酒店安装8个慢充桩和2个快充桩,全国范围内可新增256万个慢充桩和64万个快充桩。这一方案适合以过夜停车为主的酒店场景,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临时补能需求的用户吸引力有限。
方案二:均衡型配置
若慢充和快充比例各为50%,全国可新增160万个慢充桩和160万个快充桩。这一方案在提升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带来了硬件和运营成本的显著增加。
方案三:快充为主
快充桩占80%,慢充桩占20%,更适合位于高速公路沿线或交通枢纽的酒店。这种配置下,全国将新增256万个快充桩和64万个慢充桩,但快充桩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或将成为运营难点。
成本分析:谁为充电桩买单?
以市场现有数据测算,一套基础款慢充桩的设备费用在500至3500元之间,家用7kW慢充桩设备加安装服务的总成本在3000元左右;而15kW快充桩设备成本约为1万元,加上5000元安装费,总成本在1.5万至2万元之间。公共直流快充桩(40kW)设备费用为2万元以上,若采用大功率120kW快充桩,单台设备成本可达3万至4万元。
假设以慢充和快充桩均衡配置为例,全国新增的320万个充电桩总成本将超过6000亿元。这对酒店业主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投入压力。
酒店的“充电站”进化: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如何并行?
在充电桩覆盖成为硬性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在满足政策目标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成为酒店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商业模式:收费还是补贴?
目前,充电桩运营商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电费差价和服务费获利。然而,酒店作为提供服务的场景方,是否需要直接参与到运营中?一种较为可行的模式是通过合作分成。例如,酒店与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充电桩,日常收入按比例分成,酒店则可以通过充电服务吸引新能源汽车用户,提高入住率。
此外,部分酒店已开始探索将充电服务打包进房费的模式。例如,提供免费慢充服务作为入住增值福利,而快充则按次收费。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减轻酒店的直接经济压力。
用户体验:如何缩短充电等待的“心理时长”?
对于车主而言,充电的等待时间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心理成本”。酒店可以通过优化充电桩位置(如设置在大堂附近或停车场出入口)和提供实时充电状态提醒,降低用户的不确定性。
更进一步的创新是将充电服务与其他增值服务结合。例如,提供“充电+早餐”或“充电+代泊”套餐,既能提高酒店的服务收入,也能让车主感受到附加值。
从酒店到全产业链:充电桩覆盖的系统化思考
政策补贴:谁来兜底?
阳城县政策虽然明确了目标,但实际执行中仍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例如,提供充电桩建设补贴或税费减免,以降低酒店和运营商的投资压力。根据此前国内部分城市的试点经验,单桩补贴金额通常在5000至1万元之间。若能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将大大加快充电桩覆盖的进程。
技术创新:效率与成本如何兼得?
目前,液冷超充技术正在成为行业热点。虽然其设备成本较高,但能显著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在酒店场景下,大功率快充桩的应用或能有效解决车主的短暂停留充电需求。
此外,智能化充电管理系统的引入,可以通过优化充电时段(如夜间低谷充电)和动态调节电费价格,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跨行业合作:酒店能否成为新能源生态的一环?
最近就有不少好消息传来,像万达酒店及度假村与蔚来能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合作建成了1座换电站和5座超充站,还有希尔顿酒店集团也宣布与特斯拉展开合作,计划在美洲2000家酒店安装2万个特斯拉电动汽车壁挂充电桩。
为什么酒店这么适合当“充电站” 呢?
对于酒店来说,安装商用充电桩,一方面能提升客户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客人开新能源汽车,有了充电桩,他们住店的时候就能方便地给车充电;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收入来源,除了可以收取充电费外,还能顺便推出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而且,还能提升酒店的品牌形象,展示酒店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先进理念,吸引更多环保意识强的客人。
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主来说,那更是方便至极。想象一下,开着车出去旅游或者出差,到了酒店把车一停,接上充电桩,睡一觉起来车子就充满电了,第二天又能活力满满地继续出发,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或者充电不方便的问题了。
未来,酒店的“充电站”属性可能不仅局限于补能服务。通过与车企、能源公司和出行平台的合作,酒店可以成为新能源汽车生态的一部分。例如,特斯拉已与部分高端酒店合作建设专属超级充电站,吸引了大量车主入住。类似模式有望在更多酒店推广。
酒店充电桩覆盖的终局:从“配套”到“战略资源”
当充电桩成为酒店的标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是否真的能彻底解决?答案或许并不那么简单。
一方面,酒店作为“充电站”具备天然优势,其布局密度和覆盖范围的提升,的确能显著改善充电网络的整体可达性。另一方面,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服务体验尚存提升空间,也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充电桩不再只是基础设施,而是成为连接新能源车主、酒店和更多产业链的“战略资源”,酒店的角色也将随之发生深远变化。这不仅是一次能源基础设施的升级,更可能是一场从服务业到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变革。
在这场变革的洪流中,酒店是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拐点场景”?未来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停车场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