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丨火花镇九岭村村史村事
基本村情
九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九岭原名骑龙屯,又名骑龙寨,“骑龙”霸气太重,后来改叫落坪,而“九岭”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布依语,猴子很多的意思;另一说是因相邻有很多座山头相互连接,故名九岭。
九岭村布依族“杆栏”式民居村寨,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原名骑龙屯,寨边的最高峰骑龙山形如一把巨大的菜刀,刀口朝天仰卧在骑龙山顶。因地理的独特形象,加之“骑龙屯”的特殊含义,有骑在龙背上居住之意。因此,后被朝廷打压,改名九岭。1950年为城关区火花乡九岭大队。1958年为望谟县火花人民公社平建管理区九岭大队。1966年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火花区磨安公社九岭大队。2013年村级整合火花乡九岭村,2016年1月14日行政区划调整为火花镇九岭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九岭村位于紫云县城西南面,距县城22公里,距火花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抵江纳村,西接喜湾村,南邻联合村,北连甲西村。土地面积9平方公里。距紫望高速闸道口6公里。通村公路为水泥路。全村辖6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小组。由布依族、苗族、汉族组成。2020年全村普查户数共366户,户籍人口146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1453人,占总人口的99.2%。常住人口1380人。2022年人均收入11658元。2023年森林覆盖率达70%。地理信息:东经106度,北纬25.64度。海拔1119.6米。
建置沿革
1.村落历史。九岭人的来源。九岭地处偏僻山区,加上这里的布依族不懂布依文字,所以关于九岭的来源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头一辈辈传承下来。据目前七八十岁的老人讲述:九岭人是明洪武年间朝廷为建设贵州以镇压刚被征服的云南梁王的卷土重来而采取的“调北填南”政策时,从江西杨柳街迁来的移民的后裔。罗姓是从江西迁来的,但没有更具体的地名。罗姓到贵州后居于现火烘,后又到打耙,最后才迁到现在的九岭,刚到九岭时有部分居住在村寨后山上两个山岭的中间低凹处,直到1935年才全部搬到半山腰居住。韦姓从江西到贵州后居住在现镇宁六马哪无寨,后又迁到现在居住的九岭半山腰。
2.辖区变迁。九岭名称的由来。据说,九岭最初叫骑龙寨,简称骑龙,此名源于九岭原在山梁上,而山梁所在的山脉自西向东有九个高低不一的山峰,整体看去像一条正在腾飞的龙。而坐落在山凹的村寨就像骑在龙背上一般,故名骑龙寨。而“骑龙”译为布依语叫“九能”,故以前有一段时间此村就叫“九能”,后又因有九个岭,遂更名为九岭。
自然环境
1.地貌。九岭村上有古寨遗址、古驿道、骑龙洞、古树、古井、古城墙、青石栈道、祭祀台、马蹄印、豆粑印、古寨门;寨中有迎宾广场,广场往下有阶梯分布到各寨各组各巷道,小青石石板铺的小路伸向家家户户。地形地貌特征:卡斯特山地。
鸟瞰九岭一角
九岭村一角
1
航拍九岭鸟瞰图
骑龙山上的骑龙硐(远景)
2.传统节日。九岭“三月三”布依族节日活动。为了庆祝春天的青绿之美,相邀在村子的人在山上祭山神,在坝子里开展娱乐活动。“六月六”这天布依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要杀鸡宰羊,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中午饭后,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去“赶坡”(青年场),邀约心爱的对象谈情说爱、唱歌“玩表”,选择意中人。
另外还有“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八月十五”“九月重阳”等,每逢节日都要欢歌喜舞,载歌载舞。如粑棒舞、花棒舞等。
2008年在市级、县级《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九岭《布依粑棒舞》《一舞跳百年》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近年来获的荣誉
1.2012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2.2013年获“多彩贵州”原生态歌唱大赛安顺赛区三等奖;
3.2014年获安顺市“家喻户晓·舞动黔中”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4.2016年获安顺市妇联“示范妇女之家”称号;
5.2017年8月获“贵州省生态摄影协会摄影创作基地”称号;
6.2017年11月获安顺市“山里江南·幸福花开”民族山歌大赛(布依族)三等奖;
7.2017年11月获“中国书画院创作写生基地”称号;
8.2018年7月获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乡村旅游乙级村寨”称号;
9.2019年8月获贵州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贵州卫生村”称号;
10.2018年获“中国·贵州首届山歌民谣演唱大赛”优秀奖;
11.2019年12月九岭村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12.2020年5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13.2020年7月获中共安顺市委“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14.2020年7月获中共安顺市委“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15.2020年12月获中共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2018-2020年度全市文明村”称号;
16.2023年3月获黔南州西部山歌“优秀奖”;
17.2023年5月获安顺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民族传统习俗
1.祭山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都要由九岭最年长、最有威望、懂得祭祀山神口语的魔公提前几天下达祭祀山神的指令。由祭祀山神筹备小组安排购买各种祭祀品,安排人员到九岭村6个村寨7个村民组的家家户户,共计300多户一户不少地收取祭山神经费。每一家每年交经费不一样,要根据当年物价的市场价情况而定,每年有交10元、20元、30元不等。
全村300多户人家统一在上午10点钟前吃好中午饭,然后在12点钟前到骑龙山上祭祀台处集中。从开始上骑龙山时就很有讲究,上山由老魔公在前,魔公的徒弟在后,其次是拿祭品的,最后是闲杂人员。参加祭祀的人最好一家一人,确实一家人都外出打工的,至少10家人派一个代表,而且必须是结过婚有过孩子的成年人。有几种人不能参加祭祀活动:一是妇女(不论老幼);二是刚结婚的青年人;三是还想生育二胎、三胎以上的男人;四是本村不是布依族的人;五是家中有怀孕妇女的男士不能参加。参加活动的人要自己带上碗筷和祭山神的香、烧纸等。在山上不准高声喧哗、不准争吵、不准有损于山神的言行。
人员基本到齐后,先是洗上年贡饭用的碗,因为每年祭祀完毕后,贡山神用的碗洗净后就扑在祭祀台上;碗洗好后就用大簸箕摆碗,要摆成∩字形,左面7个,右面6个,对面4个,这17个碗分别代表九岭村6个寨子7个村民小组的17座土地庙,这是古人传承下来的古老数字;靠前面的中间2个碗是前任老魔公和徒弟的;中间是一大碗米,米面上放有人民币(以前放的是铜钱或光洋);另外还有当地布依族自己纺织的一段土布,据说是搭桌子用的桌布。
碗摆好后,由老魔公下指令,由徒弟带人到山顶上(这个山顶是九岭最古老寨子所在地,站在山顶上可以看见全村6个自然村寨)一人敲打锣咚……咚……一人用锋利的尖刀抖在长树干巅上,刀锋朝天,意味着今天是祭祀的好日子,利刀利剑是正义之师、正义的后盾。“三月三”是老祖先遗传下来敬山神的好日子,要请各路神仙到位,大摆宴席,要杀牛、狗、鹅、鸭、鸡敬山神,魔公的徒弟负责向四周喊话,边敲打锣边用布依族语言请17座土地庙的土神、山神、树神等各路神仙们来吃饭;喊全村300多户人家管好家里的火,火柴、火机要放在高处小孩要不到的地方,不让小孩玩火,不要乱丢烟头,不要带火种进树林,如果非要用火,用火后要把火确定熄灭后方能离开。
把神仙们请来入桌后,才开始宰杀供奉的牲畜,杀1头牛、1条狗、1只鹅、1只鸭、7只鸡。杀这些牲畜的粪便要放在僻静、离祭祀台较远的地方,挖泥坑埋下。杀好整理好的鸡、鸭要煮鹍个,不能砍成小块,鹅、狗要砍成几大块。牛肉可以适当煮几块,牛骨头全部煮。煮熟的鸡、鸭、鹅、狗、牛肉,就拿到祭祀台摆好的簸箕里面供那些各路神仙,由老魔公用布依族语言请他们入席喝酒、吃肉、吃饭,让他们欢快聚餐之后,保佑子孙后代健康长寿、发财致富;保佑九岭布依族和睦相处、唇齿相依、遇事商量、共渡难关、共创美好未来;保佑九岭寨寨平安、户户顺当、逢凶化吉、远离灾难、幸福安康。等各路神仙用餐结束后,又把各类肉切细返回大铁锅里面煮之后,参加祭祀的人才可以聚餐,在各路神仙没有安排好之前任何人不得品尝各类肉,品尝了说明你比神仙吃在先,是对神仙的不尊重,是大忌。剩下的大部分牛肉和牛肚(毛肚)要分到各家各户,一家都不能少。把牛肉和牛肚切成块,用篾签打结后窜上牛肉和牛肚,一户一串,10串为一坨,由每10户一名代表领去发到各家各户。发到各家各户的牛肉,不准九岭村以外的人吃,吃了就不灵念了。
把各路神仙安排妥当后,开始轮到参加祭祀的人员聚餐。聚餐也是特别讲究的,聚餐要等老魔公先到其位,再到年长的依次到位,年轻的最后才坐下。人员坐齐后,开始就餐,由老魔公的徒弟统一指挥。牛血、狗血、鹅血、鸭血、鸡血混合煮熟后,分到参加聚餐的人,每人一块,当天参加的人有28人。喊甑酒,酒是老魔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老魔公的酒要甑三次,哪怕是一滴也要甑三回,表示大家尊重老魔公,老魔公也爱护大家。喊拿筷子、夹菜、放筷子、抬碗、添饭、吃饭都要统一动作,每个动作前3次统一行动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自由活动了。这表示九岭布依族人遇事统一行动、齐心协力、同甘共苦、毫不含糊、毫不拉稀摆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吃饭、喝酒、不能划拳,不能高声喧哗;吃肉啃剩下的牛、狗、鹅、鸭、鸡的骨头不能乱扔,要各自堆放在各自的面前,待用餐结束后,由老魔公的徒弟统一收到事先挖的埋牲口粪便的土坑里,连同粪便一起埋下,而且泥土埋得相当厚实,避免狗和其他动物把骨头移到别的地方去后,神仙不高兴、不显灵。
骨头埋好后灭火,确定火种熄灭完毕,洗供神仙的碗放回原处扑好,收拾从家里带去的用具、餐具,就各散四方,返回家园。古时候老魔公要用牛尾巴当毛笔写禁令牌,放到九岭村路口,在三天之内不准外人入村,如有违反者,罚款各120元(人民币)餐钱(酒钱120元、饭钱120元、买狗钱120元、买牛钱120元)共480元。现在改革了,用毛笔书写禁令牌,牛尾巴只拿悬挂在禁令牌后面的树上,以示庄严警示。
从祭祀山神的那一天开始,3天不准外人进入村内。祭祀山神的第二天要在九岭村内赶坡(青年场),赶坡的人也只能是本民族、本村的年轻人,用布依族语言唱的山歌结交朋友、交流感情、谈情说爱、达成婚姻共识。传说这是远古传承下来的为了不与外界产生任何往来的本民族封闭式生活方式。是旧社会乱世时期布依族祖先们为了本民族的安全、稳定、繁衍生存,不受外人欺压、干扰而相传至今。
去祭山神路上 祭山神
2.“杆栏”式吊脚楼
“杆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民族中常见的民居形式,有的地区为木结构,有的地区为竹结构,在木(竹)柱底架上建起高出地面的房屋,就地取材,依地势而建。
“杆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防潮需要。其基本骨架是由柱、穿方、地落檐、大梁、二梁、楼枕、托方、檩子、滚圆、椽笔、封圆等经过精密的打眼、斗榫头、钻闩笔之后一次性精确地立起来的。看去精致、复杂、着实、高耸的一栋楼,成百上千个部件,整个制造过程需要花近个把月的时间,真是千头万绪。是什么木工师傅却把整栋房子装入脑海里,胸有成竹的有序开展工作,仅仅使用几种普通的工具:凿子、锯子、斧头、锛锄、墨斗、角尺、推刨、油筒、交转就完整地完成了整栋房子的制作工序?是心灵手巧的布依匠人,凭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和精巧的手艺,让这片斜坡上崛起了一幢幢精致宽敞明亮的“杆栏”式吊脚楼。
房屋的骨架首先最重要的是柱子,用来做柱子的树木要笔直、粗壮、老干、坚硬,以中柱为对称轴,从中柱往两边数对称的根数分别为二柱、三柱、四柱,最外面一根是元柱,加起共九根,称为九柱房;共七根柱,称为七柱房;共五根柱,称五柱房;共三根柱,称三柱房。九岭这里最多的是九柱房和七柱房,很少看到五柱房和三柱房。紧挨地面横串柱头的称地脚方,在中部横串柱头的称为腰方,再往上的称挑手和二方。元柱的高度根据屋基决定,一般为一丈五或一丈三,中柱高度也要依地势而定,有1丈八尺八、1长七尺八、1丈六尺八等规格。相邻两根柱顶部高差三尺三,之间距离相隔三尺到三尺五左右,随房屋部架和柱头的粗细不同而不同。建房选材根据当地树木种类,多为杉树、马尾松、枫香村、白杨树,上梁多选用椿木和杉树。
吊脚楼的结构通常为一式三间,上下共有三层,最下层称为地楼,与整个房屋同长,进深为整个房屋的一半到2/3左右,因楼房建在斜坡上,因地形而定,故在挖地基时将地基挖成阶梯式,前阶梯用柱子支起与后阶梯同高,每根柱头的底部要放一块平整的石头,以防柱头脚下潮湿木料腐烂。有的还用石头砌地圈的四周,使其更加稳固。这样就形成用来关牲口的地楼(地圈)。二层楼前半铺枕楼板称木板楼,后半铺为土地面或水泥面。左右两间分为前后两格,前半格都做房间(卧室),右边间后半格为火房,中间后半铺设一火堂,平时做饭、烧水,也有的人家将火房设在左边间后半格,取决于进出的小门开在哪边山头,道路从左面进,那么火堂就设在右面,另外一间与伙房相对的那格多为储物室。中间为堂屋,后墙上设神龛,贴神榜。大门口向里缩进1.5米左右作为阳台,当地称楼台,在左右两间枕有楼板,成为第三层楼,称楼上。楼上有的铺床,有的储物,在伙房的楼上建有粮仓,为保持粮食的干燥。
保存完好的古老吊脚楼:仅九岭村罗家院和韦家院保存完好的古老“杆栏”式吊脚楼有36栋108间。
原标题:《乡愁印迹·村史村事丨火花镇九岭村村史村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