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妈妈是个写诗的女人
在家庭影像实验室的展映中,《关于雨》的映后令人印象深刻,一家人整齐地守候在屏幕前,导演Money的妈妈爸爸直呼:非常开心,感到骄傲!Money真诚地与大家分享这部由毕设衍生的家庭纪录片《关于雨》的创作感受。
两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次的课程内容和素材交流,无数次开机录制的对话,1V1的指导...创作者们走近家人,重新认识家人和自我,揭开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疤与爱。这往往需要创作者真诚的直面亲密关系。
▲《关于雨》海报丨Money丨25分钟丨2024
影片简介:雨是我的妈妈。2023年冬天,她退休了。2024年春节,她和家人从北方第一次来到南方尝试旅居过年。除夕,她干活时父亲却在放松的景象不出我所料地再次出现,我义愤填膺,她却好像不是很在意。春节期间,我们坐渔船去北部湾,她在渔船上十分放松,感叹自己终于可以躺平。
那么,妈妈为什么选择婚姻,又为什么能接受婚姻里我眼中的那些不平等?退休以前,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退休之后,她又期望过怎样的生活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追溯过去的回忆,追问未解的疑惑,尝试讲述一个“关于雨”的故事。以下是导演自述。
小风雨 / 2024年夏
昨晚风声狂,
半夜雨敲窗。
惊醒一帘梦,
晴看绿苗扬。
妈妈是70后,她是个爱写诗的女人。
我从小被妈妈和爸爸带大。妈妈会背很多诗歌,在我的成长生活中,妈妈的参与度很高,于是我把她拍进了我的毕设,借助家庭影像工作坊制作了部属于她的纪录片,名字叫《关于雨》。
我与妈妈有相同的性别,如今我到二十多岁的年纪,遇到了很多当年她所面临的人生境遇,在成长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疑惑,很想问问她是如何面对的。历时两年的拍摄,我将摄影机指向妈妈,旁观或参与她的日常,带着问题去观察,去询问。
妈妈对有生活热情,对人热心肠,很乐观,受姥姥影响大;姥姥没读过书,但是那时作为共产党员和村里的妇女主任,姥姥支持女儿读书。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环境不好,家里也比较穷,我妈妈小时候很瘦,体弱多病,姥姥姥爷说她一定得读书读出去,因为她干不动农活。
小时候家里也没什么书,亲戚朋友家的书我妈妈都会借来看。她觉得看书特好玩,小时候妈妈的成绩很好,从小得到很积极的反馈,她觉得读书、写作是有乐趣的。
▲《关于雨》剧照
妈妈写的诗大多都是生活中的观察,可以看到妈妈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有热爱,才会有心观察身边的小事,比如风声、雨声等等。
在这一点我受我妈妈的影响特别大,我很小的时候就是非常热心的人。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曾经是我人生的一道光,之前我考研失败,极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妈妈给我讲他以前考学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当时都考糊了。
我印象特别深刻,听完就在想,原来妈妈也有考不上很焦虑的时刻,我听到她讲这些我会有一种公平的感觉,就好像我妈妈的痛苦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痛苦有了一些相似性,妈妈不会觉得我无病呻吟,她会理解我的。
夏趣 / 2024年夏
枝头鸟叫三两声,
近处远处伴和鸣。
人间好邻常互动,
众是鸟儿也有情。
我本身对女性的故事感兴趣,想去创作一些跟女性有关的东西。我把拍摄我妈妈作为女性创作的尝试,对我来说关于女性的启蒙其实是莓辣在贵州的性教育展“我向许多人打听过你”,我专门去看,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是艺术家周雯静的《女人系列·节育环》,它是在一个蓝色的丝绒布上面,上面放着各种各样不同女性身体里取出来的节育环。
▲《女人系列节育环》周雯静
这个展品让我想到了妈妈,她带过两次节育环,第一次是因为因为工作的时候磕掉了,身体还因此出血损伤,后来身体恢复后又买了一个新的节育环。我不理解为什么不是爸爸结扎呢?为什么妈妈在明知对身体有危害的情况下还要戴节育环呢?
我的短片中获得观众反馈比较好的一个地方的是今年过年拍摄妈妈爸爸收拾碗筷的素材,其实我对短片最开始的想象是偏观察式,我不参与两个人的对话,但在爸爸不收拾碗筷这里我实在绷不住了,就说:“你咋能不洗碗啊?还抽烟!”结果爸爸就躲在阳台上抽烟了,还冲镜头比了个耶。
我因为家务分工的事情“教育”过爸爸好几次,甚至还扬言让妈妈跟爸爸离婚。但我妈特别平和,好像就默认地接受了”不公平“的分配。
▲《关于雨》剧照
我曾特别不理解妈妈,认为妈妈太懦弱了,应该做生活的“大女主”。在妈妈没退休的时候是一人做饭一人洗碗,现在妈妈退休了,就把做饭洗碗的家务活儿全包了。妈妈说过她这样做是体恤爸爸上班辛苦,我感觉我妈妈还挺自洽的。好像到头来最不满意的只有我,但就是看不惯这种对女性不公平的待遇。
在我以往的认知里,那是不是应该夫妻双方共同去分担家务呢?好像在我的眼中父亲就是没有承担,甚至承担得不够。但妈妈的理解是:爸爸挣钱赚的多,自己赚的少,所以家务干得多,爸爸干的少,这样的一个平衡。
仔细想来,爸爸其实是个挺可爱的人,给我带来一种两个人关系还挺好的感觉,也可能是妈妈的包容造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融洽。
但当我看向妈妈爸爸对于家务责任上的分工,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想之后在他们相处过程中,也会采用观察的方式去旁观。
清明节两日后春色 / 2021年春
春风一缕浩荡,
惊起柳丝软软鹅黄;
杨树枝头,
鸣蝉爬满静无声,
榆钱如蛛不结网,
桃花卷起朵朵苞。
不日聚蝶引蜂春意闹。
《关于雨》是由我的毕业设计延伸出来的纪录片作品,学校有纪录片课程,启发了我对于自画像和家庭画像的认知,就想给我的家人拍摄一部纪录片。但由于过于多的素材导致很难短时间内把影片结构定下来,所以我的毕业设计做的是展览,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有点像动态相册的感觉。但是内心还是有想要做纪录片的想法。
▲ 毕业展照片
很巧的是我看到了家庭影像工作坊在招募,我觉得这个机会挺好,我也想通过这次工作坊找到一个思路,把影片重新剪辑。对于一些素材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不舍得剪掉它们。在第一次分享中给我的一个启发是,大家在看我的影片给我的一些建议和反馈,好像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要放上去,少一点也没关系。留白也能讲述很多故事,于是我对于我特别喜欢的素材有了能舍弃的选择性。
在与顾雪老师单独交流短片时,我的短片是五十分钟的体量,她让我再继续删减,她告诉我:再往外抽,相当于一个不断缩减的过程。把你觉得触动到你的先放出来,再把好玩的抽出来,观察一下时长,然后再往里面填。比如说年夜饭的素材(爸爸不收拾餐桌),我自己觉得我一定要放的,我就放在短片最前面,再把看的时候观众有反应的,那就会是一个有故事的片段,比如说我爸妈在海上一起吟诵海燕,类似这种有内容的素材我都会先放到前面去,顾雪老师的建议对我剪辑的帮助很大。
▲《关于雨》剧照
工作坊对我来说是一个“被看见”的平台,大家看完我的素材后会给我一些反馈,这会帮助我去思考怎样重新编排这部短片,其实我觉得一周一次的课程是很科学的,逻辑上有充足的时间帮助梳理头绪。日常对话、采访、纸上剪辑......进入短片创作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是有没有影像基础都可以帮你学习或熟悉家庭纪录片的全流程。
两个月之后随着拍摄的过程,我发现我试着走近我妈妈的内心,去理解她。虽然我们依然有一些不同的观念和意见,但我开始尝试去尊重和接受他们的状态。经过不同形式的采访、拍摄、搜集老照片和老物件,在尝试把这些素材全都整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关于雨》剧照
我对于家的理解是一直在变化的,而且对于家庭的看法与人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
我以为家是物理层面上的房子,我非常不愿意让妈妈爸爸卖掉我之前读书的房子,那有我十几年的青葱岁月,我把这个空间当作我的家。今年我们一家人都在广西过年,这个地方我是陌生的,但是大家在一起还是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那我又觉得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它可以是一种家的感觉,这个前提都是建立在与家人的相处比较舒服,认为家是一个比较温馨的概念。
我现在认为家是一种熟悉感,我在香港居住的房子巨小,只有4平米。但是住惯了以后,虽然这里很逼仄,还是下意识把这里也当作我的家。回到自己的小空间是很舒服的。另外,只要回到大陆就会觉得自己回家了,买吃的会看见简体字,看见熟悉的品牌,听见身边人说的普通话,就会很亲切,这也会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
▲《关于雨》剧照
“张雨佳,去追寻你自己的热爱,永远松弛地做自己吧!”
张雨佳是妈妈自己改的名字,她是个文艺女性,喜欢吟诗、写诗,退休后的她开始做自己。作为导演的Money借着毕设的机会走近了雨佳,读懂了格律诗的涵义,解开了对妈妈过往人生经历谜团。
《关于雨》是Money对妈妈的喊话,更是一种母女关系的新的开始!
诗歌:张雨佳
自述:Money
采访/撰稿:郭佳欣
编辑/排版:ALEX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