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胆而实验,国内家庭影像的先锋突破
写在开头
这无疑不是一部常规的纪录片,而是以实验的姿态去进行的一次家族记忆重现的尝试,搬演与纪录并置,黑白影像基调。没有线性发展的叙事,人物也几乎都被抹去身份,零碎而散乱的片段拼接,像记忆长河中跳跃闪耀的波光,让人想要不断描述它的美丽与珍贵。蒙尘的童年往事,不确定事件下的无措与孤独,丰满细节中情感的串联,仿佛回到人生初期,感受到每个家庭成员间共有的最初的连接。
《河流和我的父亲》Rivers and my father
李珞丨2010丨75分钟丨中国大陆
▲ 《河流和我的父亲》荣获2010年第7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委会奖和2011年第24届加拿大多伦多实验影像节影像奖。
影片简介:影片以导演和他家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将一组童年往事编织在一起,构成一部以河流为主题的回忆录。导演,以及他的父辈和祖辈都在长江边长大。电影里的各种回忆也是以长江为背景而展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些往事就像是在过去的地图上流动着的河流。这部电影结合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形式,尝试通过探索画面、声音和画外音的各种可能性,来诗意地再现这些往事并且把他们联系起来。
导演阐述:拍这部片最初的动机是想把家里几代人的一些童年回忆记录下来。这些回忆都是独特的私人经历,但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些经历都是关于一种似乎停滞在中间的感受,一种不确定性,生活本身就具有的那种未知性。
在形式上,我试图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一些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探索声画之间的可能性,把这些回忆重现并连接起来,类似于往事在生活中不经意浮现的情形。这个形式上的选择对观众会造成一些困难,因为影片的叙事可能看上去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我父亲看后的反应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我父亲也是影片中一些故事的“主人”,所以他的反应促使我对电影里再现或改编别人的故事和经历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决定把他的回信放在影片的后半段,同时我也清楚这样做本身也是有疑问的。这部电影变的更象是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它是不是帮助我们对彼此加深了理解呢?希望如此吧。
李珞
出生成长于湖北武汉。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学习电影制作,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早期作品包括实验短片《飞》和《鸟类学》。2009年完成了首部长片《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动物园》。《河流和我的父亲》是他的第二部长片,获得2010年第7届中国独立电影节评委会奖和2011年第24届加拿大多伦多实验影像节影像奖。
“个体记忆是各种各样的分支,同时会像河流那样,汇聚为一种集体的记忆。”
——李珞
李珞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或许是《唐皇游地府》《李文漫游东湖》,其中纪录与虚构的模糊,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独特的形式与大胆的叙事令人印象深刻,而往前追溯,《河流与我的父亲》作为其第二部长片,虽是一部私人的家庭记忆,却已展现出了日后作品创作风格的雏形。
最初想做实验影像的李珞在这部影片里做了很多突破常规的尝试,而可能正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所谓纪录片的限制,才如此自由地表达和呈现。
以父亲的一本自传为触发点,唤起了当时身处国外的他的家庭记忆,遥远又亲切,好像在一些共通的回忆里,寻找到一种安全的归属感。以搬演的形式重现童年记忆,以重复的动作与画面加深记忆的生成,以笼统的第三人称“他”指代多位家庭成员的记忆,混合而无须分辨,各自跳跃而相互连接,分别流淌而汇聚一体。
▲ 《河流和我的父亲》剧照
而“我”的讲述串联起整个片子的叙事,与其说是以剧情搬演的形式重现记忆,不如说是作者努力进行重现的一次尝试。“因为不管怎么样,往事是不可能复制出来的,也无法回到过去,但遏制不住试图描述过往的那种冲动,因而想呈现的是关于重现的尝试。”
非常实验的尝试,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搜寻记忆的过程,跳跃,无序,断裂,但布满细节,延展出回味的感受,在那些动身前往又返回的时刻,躲在水下逃避危险的时刻里,在人生初期独自面对生命中不确定的体验中,家庭成员的记忆汇流成河。
孤独、迷惘、试探或放弃,这些经历会在成人后面对类似处境时被不断想起,那是初次面对未知世界的体验。而无论大家未来走向什么样的人生,在童年时期相似而共通的生命体验里,相互跳跃而汇流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他”,是家人。
▲ 《河流和我的父亲》剧照
黑白的画面,自动将观众带入到一种疏离而陈旧的时间里,以带有距离的目光去重新观看记忆重现的景象,李珞说他做的梦都是黑白的,或许和小时候看的都是黑白电视有关,梦和记忆混合,真实被时间拉长而变形,重要的不再是完全的还原,而是重新体验那份真实的情感。
在日常纪录部分,他拍下家人忘情回忆的状态,“我可能感兴趣的是大家讲述的过程,好像回到了从前,好像在重新体验一样,这种状态本身很吸引我。”
除了叙事形式的多样,黑白影像的风格,整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父亲的回信,作为对记忆重现这一尝试的回应,父亲仔细而认真地列了很多条意见和感受,都被原封不动地放了进来,好像至此影片才得以完整,重现的记忆被观看被重新审视。
▲ 《河流和我的父亲》剧照
而父亲对于影片所呈现的过往是失望的,那些对他来说宝贵的记忆并未能如他所想般流淌出来,似乎也验证了记忆的无可复制。反馈作为某种对话出现,不一定会达成共识,甚至更清晰彼此的区别,但至少增进了了解。
共同的情感记忆如同管道,允许了连接和流通,“记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以这样传下来的,通过某种方式,从上代人传给下代人”。
叙述者和被叙述者共同出场,因记忆而联结于这条努力流淌的河流之中。
家庭影像展李珞专访精选
家庭影像展:您怎么理解家人之间记忆的联系性?
李珞:可以理解每一个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条轨道,你有可能从一个轨道跳到另一个轨道,回忆是可以这样联系起来的,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太阳系的系统,它有各种各样的轨道,但他们是一个有机体,是在围绕一个东西旋转的。
家庭影像展:您的影片中有很多搬演的场景来重现家族记忆,你怎么理解虚构和纪录对于真实的呈现?
李珞:有的时候我们谈论真实,在片子里面,我们更在意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真实,是虚构还是纪录都无所谓。因为在剧情片里需要各方面都恰到好处,才能够把真实的情感准确地呈现出来。同样的,在纪录片里面,你也要面对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是不是真实状态。只能不断尝试,去把它更准确地捕捉和呈现出来。
▲ 《河流和我的父亲》剧照
家庭影像展: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和讲述家庭故事,这对您和家人来说意义是什么?
李珞:记录本身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能很多时候想回避一些事情,但如果能够记录下来,可能当下看不是很重要,但是或许在以后回头看的话,还是会发现一些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同时记录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可能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也确实对于家人之间互相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吧。
家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各种各样的身姿形态都是我预先不太能够想到的,这更能触动我,不仅仅是他们说的那些内容,是他们描述的那种方式。
采访/撰稿:朱钰
重构家庭记忆丨家庭影像展
家庭影像展组委会
策展人:顾雪
特邀策划:朱钰
活动总监:郝叶子
助理策展:朱鼎辉、吕铃
主视觉设计:陈大床、叮叮咚咚文化传媒
概念短片:TL STUDIO
新媒体运营:郭佳欣、陈艺萱
翻译及字幕组:房泽祎、李延、赵婉汝、温莜、王以琳、朱锐、徐尧
衍生品设计组:叶芷彤
视频组:纪宛君、刘渝、Andy
文案组:杨逸群、张雅文、吴思哲、顾雪梅、王子薇、丁娅琪
现场摄影组:滕天琪、周荣辉、李雨潼、郝阿茹娜、姚雄元
特别致谢:沈林子、沈念、郭舟、丁大卫、丁一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