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1+6”到“1+10”:展现中国与世界相互成就的信念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孙伊然
2024-12-12 14:14
来源:澎湃新闻
大国外交 >
字号

12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同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洪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卡斯滕斯、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席诺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举行“1+10”对话会。

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全球经济治理是中外双方在会谈中共同关心的重要主题。一方面,这些主题因其自身蕴含的价值而广受瞩目;另一方面,会谈的高规格与密集度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那么,中国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有何独特之处?它呈现出怎样的世界格局?又将如何影响相关格局的未来演变?

层次高、范围广、关联深

从会见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国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体现出层次高、范围广、关联深的显著特征。

首先,就会晤层次而言,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分别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举行会谈。这一事实本身就彰显了互动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自不待言。而此次来华的10家国际经济组织,则是全球经济治理与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高层会晤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事务进展定向、定调,同时向社会各界传递出具有权威性、确定性的信息。全球化智库(CCG)的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认为,通过这样的直接接触,中国领导层可以与全球决策者协调优先事项、减少误解,加强有利于所有人的、基于规则的经济秩序。

其次,就议题范围而言,讨论的事项涵盖了贸易、发展、货币、金融等诸多领域。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各自属性及分工来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分别以经济发展、货币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事务作为核心关注对象。

相对而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更为关注贸易与发展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更为关注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清算银行以促进各国中央银行合作、实现货币与金融稳定为宗旨。金融稳定理事会负责监测全球金融体系,致力于强化金融体系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国际劳工组织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生活水平、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开发银行致力于为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项目动员资源。

这些机构的业务领域各有侧重,但它们有着关键的共同点,即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高度的专业性、显著的正当性。

再次,就交流程度而言,中国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呈现出舒畅、积极的态势。双方在互动进程中,既有顶层的定向定调,也有各职能部门层次的深化合作。以近期活动为例,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科尔曼、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会见了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洪博,就深化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会见了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就相关议题交换意见。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依存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已是不争之事实。中国领导人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要务,即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明证。可以说,中国的发展奇迹是在融入世界、与世界互利共赢的进程中实现的。时至今日,双方合作互动已发展至多领域、深层次,彼此的经济纽带愈显坚韧,相互依存方兴未艾。

刚刚举行的“1+10”对话会,以及此前的“1+6”圆桌对话会,见证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自2016年至2022年,中国国务院总理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负责人的“1+6”圆桌对话会连续举行了七次。今年又增加了四名新成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清算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如《南华早报》报道所言,“1+10”对话会是对此前“1+6”圆桌机制的更新。

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为何一贯重视对华关系?其中至少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是由于双方在理念上的接近或契合。一般而言,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往往重视多边主义,视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祉的重要机遇。而中国更是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者。

第二,中国的大国形象、国际声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寄予厚望的又一重要原因。正如李强总理所言,中国经济有稳定增长的运行机制,坚持稳中求进、长远规划;有持续成长的增量空间,新需求、新动能将不断形成;还有积极正向的外溢效应,始终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反映在数据上,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可谓名副其实的增长引擎。

第三,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愈发期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突出作用。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出席举行媒体吹风会、介绍“1+10”对话会有关情况时表示:与会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呈现“低增长、高债务、弱投资、碎片化”特征,普遍担忧“脱钩”损害全球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对外开放,通过“1+10”对话会、进博会、链博会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与新动力,无疑是对相互依存关系的有力维护与支持。《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在多边会议上日益成为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单边主义的反对者,与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的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成就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相互成就可谓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各国经济各有各的难处,应该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既损人也不利己。各国应该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视为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好事,而不应该视为风险。他还强调,中方愿同美国政府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

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中国领导人关于“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的判断。法新社、日本广播协会(NH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些报道甚至把“没有赢家”放在标题之中。然而,对于“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利主张、“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的善意期待,这些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却着墨甚少。如此取舍的背后,折射出的也许是某种思维定势或先入之见。

事实上,中国对于自身与世界之间相互成就的坚定信念,意味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样的信心,是中国积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底气所在。

(孙伊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姚易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