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日报头版:全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日报编辑部
2024-12-12 08:02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中国经济走出这样一条曲线:一季度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部分指标出现波动;三季度承压修复,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进入四季度,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协同发力,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强劲。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对绕不开躲不过的内外挑战,中国经济在克服重重困难中提升发展质量,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稳健前行。

(一)

50.3%!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以“三连涨”站稳扩张区间。这一积极信号表明,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症下药、发力显效。

难中求成,殊为不易。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聚焦“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正视困难,把脉开方,才能解决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靠前发力实施宏观政策,9月下旬以来又果断决策,及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多措并举修复居民、企业、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内生动能,巩固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从基本面看大盘,稳的总基调没有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大趋势没有变。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同比增长4.7%,三季度同比增长4.6%。单看同比增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季度增速稳中略缓。更要看到,经济增量逐季扩大,季度增速都保持在5%左右的预期目标附近,环比增速实现连续9个季度正增长。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稳定,物价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支撑经济大盘的“宏观四角”运行平稳。

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同时,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5%、9.1%;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增速略高于GDP增速。既有经济向上,更有结构向优。

——从边际变化看发展,筑底企稳态势正在逐步呈现。

9月份以来,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出现企稳回升良好势头,10月份各项指标进一步好转,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明显改善。

供需更畅通。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为今年以来最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实现3月份以来的首次回升。

利润有改善。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超六成行业盈利较9月份好转,特别是制造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22.3个百分点。

预期在好转。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增长幅度都在1.5倍左右,增速回升幅度之大,同样为今年以来的首次。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连续6个月回落后首次回升,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迎2023年3月以来最大升幅。

——从细分领域看态势,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这不仅是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全球汽车行业首个单一国家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的里程碑时刻;

11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喜提“10万+”,大大促进国际经贸连通性,为沿线地区和世界带来贸易机会和发展机遇;

11月17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相当于2022年全球快递包裹业务量的近八成……

中国势,世界事。IMF、高盛、瑞银等国际机构近期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认为,中国政府出台的措施有助于提升信心和需求,“低估中国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

用历史的视野洞察,用发展的眼光眺望,才能看清大势、把握形势。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持续攀升、债务问题日益凸显,纷纷加入降息行列。国际市场波动,势必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甚嚣尘上,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内观自身,行至半山路更陡。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叠加碰头,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新旧动能转换阵痛仍在释放,加大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

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根本上取决于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下一个五年打好基础,成为各方拧成一股绳、各项政策实施的发力点。

狠抓当下,着眼长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揽子增量政策打的是“组合拳”,以综合性系统性的部署拆解环环相扣的困难,统筹协同各个部门的政策举措有机结合、同题共答。

比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始终发挥着“先行军”“突破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事权划分不够清晰、财力不够协调、区域不够均衡的问题。要加快完善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加强与其他改革协同配套,全面落实现代预算管理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比如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对于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党中央一直是明确且坚定的。但也要看到,一些误解甚至歪曲的论调还在严重干扰发展的信心与预期。特别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民营经济仍有市场准入、产权保护、融资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障碍。完善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等举措要更快更实。

比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前城乡融合仍存在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约18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空间,以此带动国内需求,不仅是缓解当下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也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比如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源”与“本”。一方面要持续稳定就业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努力探索通过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家庭财富……

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是改革。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与越来越多国家迈入“免签时代”……中国正以实际行动,释放出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展现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掷地有声:“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三)

从“新”读懂中国。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C919大飞机、国产邮轮、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等大国重器不断“上新”,低空经济蓄势“高飞”,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硬核实力持续提升,新增长点加快形成。

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有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这是我国经济前进的大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发展信心最有力的支撑——中国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国纵深广阔的优势将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爬坡过坎,更需提振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2024年只剩不足一个月,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还是要紧抓落实。

“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举措”,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地方考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向“关键少数”的重要一课上作出的重要部署。

看准了就抓紧干,不犹豫、不拖延、不懈怠,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也为明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发展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新问题、“硬骨头”就会越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着力解决的正是部分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做到严有严的标准、宽有宽的道理,以切实可行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才能更好激励党员干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落细,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经济运行向上、向好的因素在增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有望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一定可以穿越不确定周期,进入长期增长区间。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