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专业阅读中永葆敬畏之心
《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詹丹/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7月版
读詹丹老师新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我有三重身份。一是作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常产生疑惑而读;二是我曾有幸成为詹老师的学生,上过詹老师的课,再读詹老师的文章和著作就倍感亲切;三是一个依旧藏着文学梦的读者,因被詹老师的《红楼梦》通读、重读、精读所吸引,继而对詹老师的每一篇文本解读都充满期待,想要一睹为快。
我常跟同事分享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有时同教研组青年教师要开设公开课,我总带点私心地替她们选詹老师解读过的课文,这样我们对文本主旨和教学价值的认识才能更精准,对文本把握多了底气,教学设计就会有理有据,不至于失之偏颇。
研读詹老师对小学卷的教材文本解读,首先让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的一线教师往往会受自身专业视野的局限或对各种权威参考的依赖而导致陷于惯性思维中。比如对于一些自己熟悉的课文,尤其是比较经典的课文,自以为对文本主旨理解了,就会不自觉地跌入贴标签的窠臼中。哪怕是一二年级课本中看起来很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詹老师的解读会告诫我们要深入研究寓言故事的内在层次,从语言文字的肌理中,从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去发现其中的联系和逻辑。第二,在阅读中,我对文本解读要注重整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文本内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包括要将单元内的各文本建立起联系,可以从特定的主题或者文体的角度综合理解。第三,詹老师的文本解读总会从令我们意外的角度切入,这种意外,本来是稀松平常的,却正因为平常,反被我们每每忽视。比如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朗读角度,又比如从课文后的思考题或练习角度再回到文本本身深入分析,还比如在我们以为无需过早涉及的点上引发我们从未有过的思索。即便是一样的角度,但是詹老师的解读却是“另一种”理解,让我常常感到自愧,就这样轻轻地从文字表面滑过去了,而没有进一步追问,没有深一层探究。
《天窗》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被选入的经典课文,我接触它真的有很多遍了。但是当我在小学卷中读到詹老师的文本解读时,我才醒悟,原来我以前一直关注的关键句,是需要琢磨和推敲的。“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知道这句句子是全文的关键句,因为它在文中出现两次,对行文的结构思路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一般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都会由此设问: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好像这么教,也挺顺畅的,反正最后只要让学生一一对应地理解“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在上文中的所指,感受到天窗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大功告成了。但是,詹老师提出三个疑问,第一个指向《天窗》所归入的表现“纯朴的乡村”的主题单元是否合理,第二个指向“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关键究竟在哪里,第三个疑问是文中的成人和孩子有怎样的关系(比如他指出,“慰藉”这样的词语,一般是成人才会使用的)。第一个问题我没有想过似乎情有可原,第三个问题所幸我是想到并在教学中落实的。第二个问题我却一直糊里糊涂地聚焦在“为什么是慰藉”上,而詹老师指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时候”。也就是“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孩子们遭遇的是什么,想象的过程是怎样构建的,这样才能将从失落到快乐的转化归结为“慰藉”。教师在这样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再来重构这节课,是不是就能让同为孩童的学生被属于孩童特有的想象所唤醒、所激荡,并被有效地共振起来呢?
《跳水》这一课在此前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被作为小说阅读的材料的,但在统编教材中是被编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思维的火花”,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是知道不同版本教材编写意图的差异,让我对如何在《跳水》一课落实语文要素感到困惑,因为我觉得文中船长做出逼孩子跳海来解救他的决定是急中生智,当时情势的紧迫是无法让其展开深思熟虑的过程的。所以,当学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要让学生还原船长想出这个“管用”的好办法的思维过程,我对此持否定态度,我曾经找出《跳水》被教材删去的结尾比对过,我是知道船长对逼孩子跳海也是感到后怕的,对于这个办法有多少胜算,船长并无多大把握。恰好,在詹老师的这本书中看到对《跳水》这篇课文主旨的另一种解读,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让小孩子努力克制情绪冲动”是“托尔斯泰给孩子编写读本的重要主题”,他希望孩子们“从小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做了取舍,不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作为学习这一篇课文的重点,而把着力点放在“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知道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陷入险境的”上面,这样的调整其实就是把这篇课文作为落实指向写作的语文要素“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迁的过程写具体”的范文,贯彻“从阅读中学写作”,做到以读促写、写中悟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跳水》
前不久,我又碰到《太阳》这篇课文,从我刚入职教S版教材时就碰到它,一般都将它作为学习说明文的范本,在前些年使用的沪教版教材中曾把它放在“分清文章内容主次”的单元里。统编教材将《太阳》放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专门的写作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用合适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受到詹老师的教诲不少了,在这一次备课时,我特意对文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做了解读和资料查证,决定以“作者是怎样说明白的”作为主问题贯穿课文前三段的阅读理解。课上,学生在学习第一段时,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这句话,也能够准确地说出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可以很熟练地说出列数字的表达效果。我也适时地出示了“一亿五千万”的数位,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数据之大。紧接着,我追问:既然作者已经用数据说明了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之远,为什么还要写步行和乘飞机到太阳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又拿出课前准备的“素材”,告诉孩子们,人的步行时速大约是5.4公里,老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差不多就是5.4公里,老师曾经从学校走回家用时正好一小时,那么大家能不能按照这个速度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算式?学生立刻就报出了算式,我说,你们把行程问题掌握得很不错。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当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有困难的时候,把它转化为时间竟然有助于我们去感知它,并为之震惊。通过带领学生理解是作者“写什么”又是“怎么写”的,就能促进学生感悟怎样才能“说明白了”。
就这样,《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成为我始终放在案头,经常拿出来翻看的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本书读来会感到枯燥或者晦涩难懂读不下去。不会的,哪怕你根本不从事教育工作,只要你是喜欢思考的,你就会从阅读它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有所收获。虽然,我已经是27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是自从我接触到詹老师的文本解读的文章,我对语文教学反而更多了敬畏之心。这个学期,是我在刚教完五年级毕业班后又接手一个五年级班级,照理说我对教材是印象很深的,但是每到上课前,我总要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研读课文,就像我第一次面对这篇文本一样。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也是老师们在备课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必须扎扎实实地对待此项工作。作为老师,需要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是早就有的共识。
《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出版之前,高中卷和初中卷都已出版,在这一套三本系列中,詹老师用自身的专业研究向我们一线教师各年段示范了专业阅读的方法和路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