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男人的误解?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最近,毛尖和邵艺辉的对谈又引发了一波讨论热潮。
原因就是邵艺辉说《好东西》里,前夫的演员难找。
毛尖直接提炼成“男演员选角鄙视链”。
最好的是演坏男人,前夫这种不渣又不软的处于最底层。
一边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男言男语”,一边是“独美”的女性宣言。
男女的差异从影视剧一路蔓延到现实。
男演员选角鄙视链
邵艺辉之前就多次提及,前夫这个角色的演员非常难找。
倒不是表演难度有多高,而是不少男演员看完剧本后,纷纷以“没有档期”为由,拒绝了邀约。
一开始被一些大咖演员拒绝时,邵艺辉还能理解。
毕竟《好东西》是双女主设定,男性只是绿叶,大牌不想演也情有可原。
但后来她又继续联系了一批,这些人仍然是看过剧本后,突然说自己档期冲突。
一般来讲,真正没有档期的演员不会到看完剧本后才说,所以没空大概率是托辞。
最后,连邵艺辉都开始怀疑自己:
“这角色有这么差吗?怎么连一个男的都找不到?”
毛尖把这总结为影视圈里“男演员选角鄙视链”。
在这条鄙视链上,选角的偏好从高到低分别是:
变态犯罪分子>坏男人>正常男人>前夫这种“软蛋男”。
虽然这条鄙视链是否存在无从证实,但确实有不少男演员表达过对演变态、渣男的渴望。
林峯说:“想演各种不正常的,甚至是变态的人,已经想了十几年了。”
冯绍峰更是在国剧盛典上坦言想和李泽锋一样演渣男。
演不了坏男人的,则大部分扎根在了居家好男人、窝囊废赛道。
前者如黄磊、沙溢、徐峥。
后者则是这几年的出圈利器。
《年会不能停》中白客窝囊的打工人成为新晋人夫,《边水往事》里窝囊的“条狗”蒋奇明更是收获了不少粉丝。
更不要提佼佼者雷佳音,更是一路演着窝囊角色就把影帝大满贯拿了。
不仅男演员不愿意前夫,现实中,不少男性也讨厌前夫。
电影之外,互联网上就出现了许多因为《好东西》产生的次生品,和前夫演员难找形成隔空互文。
赵又廷的微博评论区一度被攻击声淹没,对他本人结扎的追问从10月持续到11月。
在虎扑上,《好东西》也只有5.1分。
女性要独美,
男性却纠结如何让自己更有形?
所以你看,男演员爱选的角色要么是坏男人、渣男,要么是居家好男人。
现实中,不少男性也确实认为男人越坏越有魅力。
就拿《古惑仔》来说。
一边是铜锣湾堕落的灯红酒绿,一边是古惑仔手持械斗的急风暴雨。
直来直去的复仇,一呼百应的权力,这种由荷尔蒙掀动的造反,以及去现实化的浪漫,成功收编了观众,尤其是男性。
而且坏男人身边美女环绕。
《白夜追凶》里的关宏宇,混混一个,但却能处处留情。
和酒吧女老板暧昧不清,查线索时又勾搭上一个驻场歌手。
就连身边的同事,也能被撩得面红耳赤,落荒而逃。
陈浩南们身边也从不缺女人。
而且因为只专情于一人,更显痴情。
这未免也太“酷”了。
千千万万的男性,幻想自己能成为街头浪子、放浪形骸。
但女性的想法却与男性背道而驰。
当男人还在纠结于如何坏起来让身边女人环绕时,女人却早就奉行“独美”原则。
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她们开始追求在公共场域里拥有话语权,像男人一样打拼事业。
爱情也就成为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比如《新闻女王》。
里面的女性都是事业狂,和男人恋爱只是调剂生活的小菜,只有职场混不下去了,才会“找个男人嫁了”。
这也让很多女性产生了共鸣——
事业第一,爱情只能靠边站。
还有《好东西》,让女性看到另一个新的梦:
离婚后的日子可以过得有滋有味,育儿过程可以相当有趣,被男人坚定地选择不一定是好事,失恋其实反倒挺有价值。
《卿卿日常》也是如此。
你以为一大家子女人,妯娌之间一定会有摩擦,结果人家相处融洽;
你以正妻妾室之间一定会为男人争风吃醋,结果男女主之间的第三者远嫁联姻只为搞事业,搞到钱了就和离。
同样的还有《小巷人家》,让女性意识到友谊比爱情更重要。
女主黄玲的核心困境是最窝囊的老公庄超英,而她的救赎不是男人,不是爱情,而是同为女性的宋莹。
就如编剧常江说的那样:
“上一部《爱情神话》还是三个美女围着一个男人,这次《好东西》已经是男人归男人,女人归女人了。”
为什么男女思维差异那么大?
我们都知道影视要反映现实,但殊不知,影视也会影响现实中人们的价值观。
就像上面说的,他们对于男女形象的刻画也对现实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实,影视剧之所以喜欢赋予坏男人“人格魅力”,与戏剧的特性分不开。
“英雄”固然伟岸,但却代入感不足。
坏男人,反而更让人心有戚戚。
坏男人人设带感,一些行为举措还被营销为性张力,导致一小部分女性观众非常狂热,更是把“坏”带进了选择伴侣的要求里。
久而久之,不少男生也就真的误认为女人就是喜欢“坏男人”。
但事实上,对角色的偏爱和对伴侣的要求是两码事。
但现实中,男性们把握不好“坏”的界限,只能在言行举止上模仿影视剧里的那些“坏男人”。
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油腻和渣。
同时,由于在戏剧空间里,男性角色的道德宽松度远大于女性,这也让男性进一步确认了坏的魅力。
在父权叙事中,三妻四妾、朝秦暮楚,甚至连环杀人犯,站在男性角度,都可能是“爽文”。
杀手、家暴男、渣男的角色,即便道德有大问题,但无损于有毒的男性气概,被审判的风险也低得多。
更何况影视剧叙事话语权几乎由男性导演把持。
他们站在男性视角叙事,将时长倾注在这些男性角色身上,输出立体的变态男主和扁平的受害者女性。
而社交媒体的回音室效应又让男性最初被影视影响而形成的观念得到强化。
社交媒体本身也有社交隔离性,比如贴吧用户大多是男性,小红书则偏向女性,这促成了同质化的过滤气泡。
其中通行的观点单一而彼此相斥,让沉浸其中的人群的思维观念越来越两极分化。
现实和影视互相印证,男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逻辑闭环就此完成。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男性自身也缺少或抗拒对女性思维的共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共情理论”和研究显示,很多男性认为,接纳或理解对方会削弱自己的地位,让自己失去权力或控制,从而抗拒与女性共情。
父权社会塑造下,男性对于地位和等级的执着延展到情感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这不仅让男性思维“停滞”,也让“男言男语”几乎避无可避。
其实,选角的鄙视链和其他鄙视链一样,都是优越感的产物。
或许,是时候该让这些“软男”重整娱乐圈了。
作者:疏风
责编:回星
原标题:《“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男人的误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