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幅20世纪江西电影历史拼图:评《江西电影史》
《江西电影史》沈鲁 黄叶蕊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
沈鲁教授拥有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背景,这让他在面对历史研究时先天地拥有观照当下的意识。《江西电影史》描述了“历史深处的江西电影风景”,勾勒了一个个具有浓郁赣鄱文化精神气息的电影现象,是一次构建江西电影史料学的学术尝试,也是一次“在地”电影研究者“之所从来,明其所往”的深情打捞。
读者对于一本电影史理论著作的要求不会停留在梳理和呈现,而是深刻的创见、一针见血的提炼、对一时一地整体艺术风貌的捕捉。本书不会辜负读者,它的一大贡献是对一时期的江西区域电影特色做了较深刻的总结概括。比如,读完第三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江西电影”,从杨佩瑾、毕必成、王一民到张刚,读者可以轻易捕捉到1980年代江西电影创作的整体风貌——契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美学的时代主题,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纷纷拥抱强调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深层文化心理上均具有强烈的乡土认同,审美情趣上注重对江西优美自然景观的呈现,主题意蕴上注重揭示传统伦理的人情美和心灵美。这些都彰显了论者的功力。
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不拘泥和对普通读者的赤诚之心。正如电影直面观众、无须中介,这本电影史研究专著也没有对非专业读者设置晦涩的阅读门槛或理论架构。它的语言开阖有度,对电影创作的解析动情。它一改不少史论研究专著中措辞的谨慎,敢于袒露个人观点和批评的锋芒,让书写有了诚恳,也增添了几分可贵的生动气息。
首先,它提供了较广阔的鲜明文化史研究视野。比如,在第一章“电影进入江西:放映业的肇始”一节,读者可以从翔实的文化史考证和配图中真切地感知九江过往的传教士传统和中西文化交流风气之盛,可以清晰地拾掇起我们熟悉的百花洲、八一公园等地标上百年来流动的电影故事及城市文化生活集体记忆,也就解答了为什么江西电影最早在九江落地生根,又在南昌风靡一时;又如《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流变》一篇,从“南昌建军”这一题材40年间的创作美学变迁为切入点,读者得以管窥当代主旋律电影中的美学嬗变及大众文化传播中的接受心理轨迹。
其次,对当下江西电影发展的经年关注,以及对江西电影未来可能性的满腔希冀,让本书有了风骨。不妨试着从后半部往前读。论者在史料研究和对近年来江西电影细致耙梳的基础上,对江西电影文化心态上偏狭的观察鞭辟入里,也不回避江西电影创作新一代领军人物缺失、内容创作同质化、过度重视教化功能等问题,能结合当下江西电影产业困境提出组建聚焦于电影技术与产业的二级学院,打造教、研、创作实践为一体的电影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构想,并基于当下江西电影内容创作现状提出创作应有更普遍价值立场的人性和情感书写、应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江西电影“蓝色论”,展现出积极投身江西电影“现场”后的理性洞察。从某种角度看,本书亦是一面对江西电影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正衣镜”。
本书还是一幅鲜活的百年江西电影人的“群像图”。生于南昌的但杜宇和妻子殷明珠,这对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夫妻店,在为中国电影观众造梦、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让中国影片第一次登上了挪威的银幕;靖安人陈方千创作出《小铃铛》等优秀影片,也成了河北电影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毕必成创作于改革初期的“庐山恋”全国范围内回响不绝,富有时代隐喻,迄今仍是丰饶庐山文化故事讲述中最欲说还休的那一部分;王一民的“乡土三部曲”,具有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深沉而质朴,恬静且深刻;用二十几年塑造了“阿满”形象的张刚,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喜剧,丰富着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理论,也因拍摄手法的先锋性被称为“第一个电影个体户”,成为体制改革中“先行先使”的典型⋯⋯此外,还有祝希娟、吕玉堃、潘凤霞、邓超、陈红、石兰、彭昱畅、张慧雯等赣籍演员;有雷磊、易寒、周笋、陈志敏、赵经见等中青年导演;有何闯、安以沫、卢磊等新锐编剧;有组建过包容所有、来去自由的公共放映空间瓦子角17号、瓦子工厂,举办了瓦子影像周等的江西第一个电影策展人周一⋯⋯而就在本书完稿后的短短时间里,这份名单里的有些人已经又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成绩;这份名单也因有新生力量的加入而被拉长不少。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它挪腾天地万物和时空虚实,流动、包容、开放,这也许才是影像的独特魅力。诚如本书作者所言:“对‘历史’的电影化书写,注定要书写的恰恰是‘未来’。”喜欢和关注江西电影发展的朋友,不妨读一读这本诚意满满的《江西电影史》。
*本文作者:周颖(《江西日报》“文化赣鄱”主编)。本文首发于《中国电影市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区域电影史的视角研究了江西电影的发展进程,以时间线为经,以电影放映活动与电影创作者为纬,交织出电影于1898年进入江西后的放映史和以有代表性的江西籍影人为主体的当代江西电影艺术生产与传播史,具体分为早期江西电影(1898—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西电影(1949—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江西电影(1978—2000)和新一轮电影产业改革大潮中的江西电影(2000—2022)四个部分。
在近现代江西的文化版图中,电影方面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本书对江西电影史中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的源流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辅以丰富的史料和具有“江西特色”的个案分析,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作者简介
沈鲁,字明生,号溪堂,出生于江西浔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电影学专业),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黄叶蕊,出生于江西豫章,艺术学硕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