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代名人在大名——田承嗣据魏州雄踞一方
田承嗣(705~779.3.4),平州卢龙(治今河北卢龙县)人,安东副都护田守义之子,唐朝中期将领、军阀、魏博割据政权的建立者。
田承嗣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祖父田璟,为郑州司马,父亲田守义,官至安东副都护,其祖、父以豪侠闻名辽碣(治今辽宁省和河北省秦皇岛一带)。田承嗣早年曾是幽州(又名卢龙,治今北京市西南)节度使安禄山(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大燕开国皇帝,安史之乱祸首)部将,任前锋兵马使,因征讨奚族、契丹有功,升任左清道府率、武卫将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时,治今河北涿州市)起兵反唐,田承嗣与李宝臣(原名张忠志)担任前锋,攻陷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交汇处及附近之地)。后来,安禄山发现田承嗣治军严整,便让他镇守颍川(治今河南许昌市)。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田承嗣率军趁南阳城中兵粮奇缺之机,一举攻破南阳。同年十月,唐军大力反击,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安庆绪(田承嗣次子,伪燕第二位皇帝)只率300从骑,狼狈逃往邺城(治今河南安阳市),形势急转直下。田承嗣马上见风转舵,遣使向唐将郭子仪请降,但在还没有得到回复时却又变卦,撤离颍川,与叛将武令珣、蔡希德合军北上,驰援邺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将郭子仪率兵包围了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市),安庆绪兵分三路救援,崔乾佑率上军,田承嗣率下军,安庆绪率中军,直奔卫州,都被郭子仪击败,被迫退守邺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军20多万,把邺城围得水泄不通。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之一,大燕皇帝)自范阳率13万大军南下,救援安庆绪。三月,叛军与唐军在安阳交战,唐军一溃千里,各节度使都逃还本镇,叛军转危为安,声势复振。史思明杀安庆绪,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田承嗣等人都转投到史思明部下,史思明在取得叛军支持后率兵返回范阳。九月,史思明再次从范阳率军南下,兵分四路,向唐军发起了强大攻势。田承嗣担任前锋,再次攻下洛阳,被任命为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刺史。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史思明派田承嗣攻略淮西,他攻占了睢阳(治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又受封睢阳节度使。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军在回纥(即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分布于新疆)支援下,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唐朝叛臣史思明长子,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之一,大燕末代皇帝)节节败退,逃至卫州。十一月,田承嗣从睢阳率军4万来援。唐军至昌乐县(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东,史朝义率魏州兵迎战,唐军火攻魏州,史朝义败走,致使魏州名刹开元寺三门楼被烧为灰烬。田承嗣随史朝义退守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市西部北鄚[mào]州镇,现由河北雄安新区雄县托管)。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田承嗣见唐军已收复大部分州郡,便在莫州降唐。当时,叛乱初平,城池残破,民生凋敝,朝廷为了恢复生机,屡次大赦天下,对安史旧将既往不咎。于是闰正月“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任命田承嗣为检校户部尚书、莫州刺史,迁魏州刺史、魏、博(治今山东聊城市东北)、德(治今山东德州市陵城区)、沧(治今河北沧县东南)、瀛(治今河北河间市)五州都防御使。同年六月十八日,田承嗣升任魏博节度使,驻魏州,魏博镇成立,河北藩镇割据从此开始。
但田承嗣为人深沉猜忌、好逞勇武,表面上他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图谋巩固自身。他在辖区内为政简易,去除烦苛,一年流民归乡,二年田亩开辟,不到十年,魏州既庶且富,教义大行。他还举管内户口,强壮为兵,老弱耕种,几年间集部众多达十万,并自行委任郡县官吏,户籍、税赋不入朝廷,以土地传子孙,又仿北蕃牙兵制,挑选魁梧骁健士兵一万名,作为自己的侍卫,号称牙兵(此为魏府牙兵之始,牙兵是藩镇中最精税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之后,魏府的牙兵像皇帝一样厉害,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如同儿戏),平日对他们骄宠异常,供给丰厚。牙兵“父子世袭,姻党盘互,骄悍不顾法令”,这支强悍的牙军,成为田承嗣割据称雄的马前卒。一时间,魏博镇名曰藩镇,实为独立王国。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十七日,田承嗣奏以魏博节度名“天雄军”,代宗爱其军,从之。自此,大名始有“天雄”或“天雄军”别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田承嗣与成德镇李宝臣、幽州镇李怀仙结为“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各自在本镇纠集安史旧部,拥劲卒数万,治兵筑城,自署文武将吏,互为表里,割据一方,不供贡赋,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制服。三镇中,魏博最为跋扈,“长安天子,魏博牙军”,“六州户口,天下之半”,魏州走上最辉煌的顶峰。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正月二十六日,代宗将魏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任命田承嗣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六日,田承嗣为了倡导孝道之风,让管内吏民效忠于他,“析顿丘、昌乐之4乡置县。因其境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博节度使表以其名名县,清丰之名遂行于世。”(《清丰县志[1990年版]》)。隋朝年间,顿丘县(治今河南清丰县县城西南)有个叫张清丰的人,聪颖达理,善侍父母,孝行闻名乡里。隋文帝开皇年间,张清丰被举为孝廉,但为侍奉双亲,最终未出仕,乡人多加敬慕。张清丰家境贫寒,父亲过世后,以打烧饼为业,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清苦,度日艰难,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每天打出的第一炉烧饼,不管谁要、出多高的钱,他都不卖,总要留给他母亲吃,天长日久,便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他,将他所在的村更名为“清丰店”,并为他立了碑,修了祠堂。当时的顿丘县、昌乐县均为魏州的属县,作为魏州最高长官的田承嗣,为孝子张清丰的事迹所感动,故以其境内有孝子张清丰门阙上奏朝廷,请求于顿丘县的清丰店(治今河南清丰县西)设立清丰县,于是唐代宗李豫接到田承嗣的奏折后,批准析顿丘、昌乐2个县交界的4个乡设县,以孝子张清丰的名子命名为清丰县。大历八年(773年)九月,田承嗣竟公然在魏州分别为臭名昭著的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并上表朝廷,求为宰相。唐代宗考虑到百姓长期遭受虐害,对田承嗣非常宽容,只是派内侍孙知古劝其毁掉四圣祠堂。之后于十月一日应其所请,加田承嗣同平章事(即虚衔,被称为使相),封雁门郡王,以示褒奖。大历九年(774年)三月九日,代宗又实行“姑息之政”,将永乐公主下嫁给田承嗣儿子田华,希望能笼络其心。就在这一年,田承嗣为了哗众取宠,组织人员对安史之乱中焚毁的魏州开元寺进行修膳,重新建了三门楼,另建舍利塔两座,并令一子出家,法名敬昂,主持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年),在河北首屈一指,“河朔之州,魏为大;魏之招提,开元为大。”重建后的开元寺“一时之壮观,而全魏之卓绝也”。
对于唐代宗的一再恩宠,使的田承嗣志满而骄,更加肆意妄为。大历十年(775年)正月十五日,昭义军(治今河南安阳县)兵马使裴志清在田承嗣引诱下,举兵作乱,驱逐节度留后薛崿,率部归附魏博。田承嗣以救援为借口,趁机袭取相州。战事发生以后,朝廷立即选用与薛嵩同族的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同时还派内侍孙知古赴魏州告谕田承嗣,让他恪守本境,不要越界。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于十九日仍然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治今河北永年区广府镇),杨光朝攻取卫州。他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归附自己,被拒绝后于二月一日,暗中派人将其妻子老小全部杀害,一举占据相、洺、卫、礠(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为磁州,治今河北磁县)4州之地,自己任命官吏,并将精兵良马全部带回魏州,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后的第一次藩镇混战。代宗派使者劝说田承嗣退兵,但其不仅不听,反而强迫钦差孙知古陪他一同巡视磁州与相州,并授意魏博的将士假扮成昭义军的士兵,当场用割耳破脸的举动向他表忠心,恳请田承嗣做他们的统帅,以此要挟朝廷。田承嗣武力夺取相、卫等4州之地,使得朝廷不得不用武力征讨。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都与田承嗣有矛盾。听闻田承嗣抗拒朝廷,纷纷上表请求征讨。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唐代宗下诏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并诏命李宝臣、李正己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幽州节度使朱滔、昭义节度使李承昭、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汴宋节度使田神玉等8位节度使派兵前往魏博,合力讨伐田承嗣。朝廷讨伐田承嗣的诏命下达后,各藩帅很快行动起来。朱滔、李宝臣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率军从北面进击,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从其南侧进击,一时大兵压境,魏博军连吃败仗。五月三日,田承嗣部将霍荣国举礠州之地投降,十五日,李正己攻破德州,李忠臣率步骑4万包围了卫州。但田承嗣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六月,派其将裴志清进攻冀州(治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为李宝臣所败,裴志清率部投降了李宝臣。无奈之下田承嗣亲自率兵进攻冀州,也被李宝臣击败,烧毁辎重才得以逃回。田承嗣见各镇兵马围拢,部将大多叛逃,非常恐惧,遂于八月遣使奉表,“请束身归朝”,表示愿意归附朝廷。但这只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不久又命部将卢子期进攻礠州。九月,李宝臣与李正己合力围困贝州(治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田承嗣出兵解救。因朝廷对二李所部赏赐各有厚薄,士卒多有怨言,二李担心军队哗变,自行撤军。接着,李宝臣与朱滔合攻沧州,在田承嗣堂弟田庭玠的顽强抵抗下,一时也未能攻克。田承嗣虽在北线暂时稳住了阵脚,但在南线形势却十分紧张。十月,卢子期进攻磁州,眼看将破,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却突然率援兵赶到,内外攻击,卢子期兵败礠州清水县(治今河北磁县西北),被俘后斩于京师长安。与此同时,在河南诸将的攻击下,田承嗣之侄田悦的军队在陈留(治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兵败,率残兵连夜退回魏州。接连的失败,使得田承嗣恐惧不安,但转念之间他又想出一个瓦解联军的方法。将原先被他囚禁的李正己的使者以礼送回,并将境内户口、甲兵、谷帛登记造册,献给李正己,写信“哀求”道:“田某老迈,时日无多。儿子不肖,侄辈孱弱。我所有的一切,以后都是您的,怎敢让您劳师兴兵呢?”并跪拜在李正已的使者面前,亲自奉予簿书,悬挂李正已画像,每日焚香祷拜。李正己被骗得非常高兴,按兵不动,于是河南诸镇也不敢轻易进兵。田承嗣解除南顾之忧,得以专心应对北方。田承嗣在取悦李正己,稳住南线的阵脚以后,又挑拨离间北线藩帅之间的关系。田承嗣知道李宝臣是范阳人,常想占据幽州,于是命人在石头上刻上谶(chèn)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暗中埋在范阳境内,又让望气者声称范阳有王气。李宝臣掘得谶石后,田承嗣又命人游说道:“您和朱滔一同攻取沧州,得到了也归朝廷所有,不是您的。如果您能放过我田承嗣,我就把沧州献给您,还愿与您一起攻取范阳。您以精骑为前驱,我以步军殿后,没有攻不克的。”李宝臣大喜,认为此事和谶语相符,便与田承嗣图谋范阳,而田承嗣也陈兵边境,摆出一副与李宝臣共进退的姿态。李宝臣选精锐骑兵连夜袭击朱滔,进击范阳,但见雄武军使刘怦已有防备,不敢贸然进军。田承嗣得知李宝臣中计,两军已经交战,便撤军南还,并派人对李宝臣道:“魏博有事,我先回去处理,至于攻打范阳,我就不去了,还有石头上的谶语,我是跟您开玩笑的。”李宝臣闻听如梦初醒,又惭又怒,只得退兵。这样,北线的危机也被田承嗣顺利化解了。
朝廷调动8个藩镇的兵力进讨田承嗣,打了近一年,没有什么进展。这期间田承嗣曾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也屡次上表为他说情,请朝廷允许他改过自新。为此,大历十一年(776年)二月,唐代宗下诏,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复官爵,准许他与家属一起入朝,对所部将领一概不予追究。但是,田承嗣的再次请求入朝谢罪,不过是故伎重演,所以在获得朝廷的再次赦免后,仍然逗留不肯入朝。不久,便再次挑起了战端。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都虞候李灵曜杀死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并勾结田承嗣为外援,欲专擅汴、宋。但朝廷却任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8州留后,以李灵曜为濮州刺史。李灵曜仗着田承嗣撑腰,拒不奉命。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改命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并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为了表示支持李灵曜,于七月五日攻入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击败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市)刺史李勉。同年八月,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命李忠臣、李勉、李正己与河阳三城节度使马燧、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前往征讨,李灵曜战败。十月,田承嗣则派田悦引兵3万救援。田悦击败李勉部将杜如江、李正己部将尹伯良,进军汴州,屯兵城北,却被马燧、李忠臣击败,只身逃走。李灵曜出逃途中,在韦城被杜如江擒获,送往京师斩首。
田承嗣始终不肯入朝,又援助李灵曜叛乱,激怒了朝廷,于是唐代宗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再次下诏讨伐。
田承嗣又上表请罪,唐代宗无可奈何便又赦免其罪,恢复了他的官爵,还免其入朝。至此,这场讨伐魏博镇的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才算平息。在这场战争中,各藩镇的势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灭掉李灵曜后,各节度使瓜分了他的地盘,田承嗣占据了魏、博、相(治今河南安阳市)、卫、洺、贝、澶(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七州,拥兵五万,与其他藩镇既有矛盾又相互勾结,共抗朝命,“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户版不藉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并修筑堡垒、整治武备,使得“魏博为河北强悍之最。”唐廷对此,也束手无策。
大历十四年二月十二日(779年3月4日),田承嗣病逝,终年75岁,葬魏州贵乡县(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金堤乡吴河里之原(今不详其地)。田承嗣虽有11个儿子,但他更喜爱勇冠三军的侄子田悦,临终时遗命田悦承袭其位,让诸子辅佐。不久,朝廷封田悦为魏博留后,追赠田承嗣为太保,开藩镇世袭之先例。自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任魏博节度使始,至后梁太祖四年(910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卒,魏博镇前后共有16任节度使,藩镇割据长达150余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干将,他骁勇善战,狡黠多谋,反复无常。降唐后,他又是众藩镇枭雄中的佼佼者,悍然劫夺其他州郡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先河。他长期经营魏州,使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把魏州建成了中原地区的重镇,为以后魏博镇长期割据、五代时期各路英雄争霸魏州,在魏州称王称霸、建立都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作者:柴元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方志大名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历代名人在大名——田承嗣据魏州雄踞一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