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老人写回忆录后,看到他们无处安放的孤独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2024-12-11 12:3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近段时间,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服务兴起。

社交平台上,“这门生意月入五位数”的说法成功吸引到了一批人的注意。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银发经济赛道”中。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经济”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下一个超级风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15.4%。

在和母亲的一次聊天中,29岁的成曦偶然发现了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机会,并很快开始行动。今年辞职之前,成曦在房地产企业待了六年,一路从策划做到新媒体营销负责人。刚出来自己创业时,她想做一个地产类的新媒体,但后来由于没有拿到投资而告终。

一些像成曦一样的年轻人加入了为老人写回忆录的行列。几位受访的老人回忆录写手发现,老年人愿意找人代写回忆录,原因不尽相同。对于有成就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为了在朋友间炫耀,一方面是为了家族传承;对一些经历曲折丰富的人来说,则是为了回顾跌宕的一生。

成曦记录的老人里,有日渐衰老、渴望被子女理解的商人,也有久卧病榻、不被看见的工人。在和几位老人交谈之后,她发现,他们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感和倾诉欲。这种体会也激发她重新去了解曾经关系疏离的父亲,以及为他写下回忆录。

她开始和父亲聊天,了解他的过去。与此同时,她也更了解自己。父女之间、家庭内部发生微妙的情感流动。

虽然我们采访的几位作者都在为老人写回忆录,但在成曦的故事里,除了谋生,倾听老人的讲述之外,她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家庭、亲子关系?怎么跟疏离的父亲相处?如何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和解?

这是在写老人回忆录之外,穿透生命背后,无论衰老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做了这个工作,成曦更有意识地去反思和解开这些问题。

【以下是成曦的口述】

“通过文字,敲破封闭的房子”

他穿了一件迪卡侬的POLO衫,背板挺得很直。他的头发根部是白色的,但是上面被他染得黑油油的。像喷了发胶,所有头发硬挺挺地往后梳着。能看出来,他把头发保养得很好,没有秃头,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精神。

我叫他郭叔。他是找我写回忆录的第一个老人,也是我之前做地产时认识的客户。其实他有着比较丰厚的财力,生活上却比较节俭。

郭叔今年65岁,他很急切地想找人写回忆录。前段时间他生了场大病,在生死之间徘徊过。其实他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就像灯光熄灭,每一粒微尘都缓缓降落,寻找自己的角落。

郭叔觉得他的儿子不理解他,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一个遗憾。他想通过回忆录,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让儿子能够看到他、理解他。

我听他讲,由于他年轻时创业打拼,在深圳不停地搬家,幼小的儿子跟着他一起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希望我能把反复搬家的背景和原因写出来,告诉儿子,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么做。让他儿子误会的地方,他想非常详细地表达出来。

郭叔跟我讲,上世纪90年代初,他遭遇在国企下岗,又在第一任妻子出轨后被迫背井离乡。到深圳工作后,在公司里住了两年。

他跟一个朋友在路边吃烧烤,有人发给他一张房地产的传单。他看了眼传单,正好跟朋友都喝醉了,俩人晕乎乎的,一拍即合,决定盘下一些写字楼,开始创业。最后,他带动整个家族从湖北迁徙到广东,成为家族里最有声望和影响力的人。

但是在他打拼事业的过程中,和儿子也离得越来越远。他跟我讲,他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后,又结了两次婚。除了没能给儿子安稳的家庭环境,他以前创业,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孩子12岁了,还是老人喂饭吃,所以他现在二十多岁还无法独自生活。

郭叔在儿子身上花了几百万,让他出去留学,但他觉得儿子的思想不独立,人格也不完整。加上现在他们之间完全无法沟通,孩子微信把他拉黑了,不接他电话。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儿子会通过他妈妈,也就是郭叔的前妻找他。

有的父母和子女间没有办法深入地交流,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问题,可能是时代的问题。郭叔所在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是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在职场积累到一些资源和人脉后,再出来做投资创业。现在他儿子也想做投资,他虽然有郭叔给的钱,但是他没有技术和渠道。

所以郭叔觉得儿子应该先找一份工作,等积累到一些人脉,再出来单做。但他儿子就想自己去琢磨出一条路来。加上他儿子去日本留学,见识到了更多,有外部的视角,非常抵触他爸的这一套说辞。他们两个人交流起来就会有矛盾和对立。

第一次采访郭叔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完全沉浸在他跌宕起伏的命运里,情绪随着他的生活经历百转千回,几次落泪,用完了整整一盒纸巾。虽然我是那个听故事的人,但他需要一层层揭开自己的过去,有时像拿刀刺向自己。

我能从他的回忆当中,感受到时代的震动,社会的变故,行业的流动和人物的坚韧。离开的时候,郭叔再次和我说,觉得愧对儿子。

见完郭叔没两天,我还见了另外一位60多岁的老人。我们在他家的花园里聊天,他是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不过在这个老人身上,我同样看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感。他的童年、少年、中年都因为自己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满,不断地独自逃离。他觉得没有人能懂他,又希望有人能懂他。

童年时期,他无比厌恶家里兄弟姐妹之间的是是非非。于是在大家都在门口乘凉玩耍的时候,他一个人躲在闷热的屋子里,裹着蚊帐看书学习,一心想要逃离自己的家庭,拼命读书,报考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大学。

中年时期,他的职业是工程师,压抑自己对文艺的热爱,拼命赚钱,这样的痛苦他无人诉说。这样就好像在一间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他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不上班后,他终于有时间和心力,通过文字一点点敲破这间封闭的房子。他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年老的时候,众多事情徐徐落下帷幕,我们终于可以在某个无人知晓的夜晚,通过文字解开心中的困惑,冰释前嫌。这可能也是我写老人回忆录的意义吧。

前不久还有一个玩文玩的北京大爷联系我,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想写回忆录。他告诉我,他的事业算得上成功,很想把自己打拼的经历写出来,留给自己和家人。

有很多相对成功的中小企业主可能写出来是想去炫耀的,发给他上下游的合作方,告诉他们我有多厉害,或者想在家族里分享。还有一种需求是像郭叔那样,为了跟孩子建立联系。

我打算和郭叔再聊上五六次。我会先发给他一些问题,因为有时候聊着聊着,他会聊到很远,我又不忍心把他拉回来。中老年人的倾诉欲望很强,他们需要被看到。

在别人的命运里看到希望

写回忆录这件事情于这些老人有意义,对我而言也有特殊的意义。见到郭叔时,我诚实地告诉他,我现在是失业的状态,非常迷茫,因为尝试了很多方向都不行。

和郭叔第一次聊完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正处在一个糟糕的时期。我在2016年的时候生下了小孩,但在2020年离婚了,之后我独自养娃。

现在孩子大了,我也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今年9月份时,我尝试过做房地产的自媒体,买好相机等设备后,一个合伙人和投资人到我家里开会。出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在我泡茶时,摔破了一个茶杯盖子。我又换了一个,准备上桌时,结果又打破了。

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以前从来没有打破过东西。果然没几天,股东说他不投资了。这件事情就戛然而止。

当我正陷入失落时,有一天中午在家跟我妈吃饭,她担心我因为没有工作心情不好,陪我聊天。她讲起她的从前,刚结婚的时候,跟我爸的感情不好,那时候过得很难。生下我之后,我爸的工作不稳定,她就一个人带着我,觉得非常无助。

我读大学的时候,他们从湖北到东莞打拼,挤在一个小屋子里面。为了让我过得好一点,她很努力地存钱。那顿饭我们吃了三个多小时,她讲这些故事时,我们俩就一直哭。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我妈很不容易。最后她还是走过来了,一路把我培养起来。听她讲述后,我好像得到非常多的生命力量,觉得我现在的经历也不算什么。

当时我灵光一闪,有种很想把她说的都写下来的冲动。更巧的是,跟我妈聊完之后,我在刷小红书时,正好刷到一篇“我写老人回忆录,月入3万”的帖子。

我想,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吗?于是我把这个人主页所有的内容看了一遍,然后迅速约他在广州见了面。我想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做的,客户需求量是什么等等。我列了20多个问题,还做了个思维导图,都是关于写老人回忆录,我能想到的和我想了解的东西。

高考选专业时,不是有个口号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就选了理科。虽然我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但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我的日记一直写到高中。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妈在偷看我的日记,每一个日记本的锁都被她撬开了。于是我从此就停止写日记了。

那天我听完郭叔的经历后,尤其是他当时背着一坨被子,带着500块钱来到深圳,在办公室睡了两年,心情又非常压抑。他做了很多年会计之后,才开始成立自己的公司。我觉得我的痛苦好像瞬间变淡了,有一种在别人的经历跟命运里面看到一丝希望的感觉。

现在我写回忆录的统一定价是3万元一本。我不想和市场上一样,是字数越多越贵,我想把回忆录的文学性放到最大。这是我的目标。

我有想到一些线下的渠道。在广东这边,老人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他们会早上7点就去喝早茶。你会发现在那种比较老的早茶店,7点的时候就已经满座了。他们会喝到10点或11点。

正好我有一个朋友认识好几家早茶店的老板,所以过几天我想跟这些老板谈一下,未来可以去早茶店门口放一些我写的内容。

我畅想过未来有间小小的工作室,可以专注于写一些平凡老人的故事,我想应该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个时代的底色。

父亲的“叠影”

我的家人中,原本我想先写写我的四叔。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也是我们家族里最有成就的人。

昨天(11月25日)早上,我和郭叔第二次聊完回到家,我爸来到我家。吃饭时,我们先聊起我四叔,无意中他聊到他自己。

他家里一共有5个孩子,他排在第三。他小时候被父母打得最少,因为他特别有眼力见儿。他的弟弟,就是我四叔,挨打最多。但后来他也是事业上最成功的一个。我爸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为了避免挨打,他会在家里到处找事情做。家里的墙以前是用牛粪,再加上一些泥巴,混合起来糊在墙上,看上去脏脏乱乱的。他会再用报纸把整个墙面都糊一遍。

他跟我讲,小时候家里的衣服全是他洗,他也非常乐意洗。有一天他有事就没洗。奶奶让四叔去洗,四叔就气鼓鼓的。奶奶当时坐在家门口,四叔从家走向河边的路上,每走两步就把木桶往地上疯狂地一砸,再转过头来看到奶奶的眼神,又拎起桶来走两步。我爸也在一旁观察这一切。他跟我讲的时候,还一边表演给我看。

这是我第一次听我爸详细讲到他的童年。那时候他在学校是大队长,成绩很好。所有同学跟老师把他架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我知道有几个他小学时的朋友很尊敬他。但他说,如今他跟朋友们的差距很大,朋友们都比他富有,过得比他好。

后来他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一路顺风顺水的,但他觉得从小到大走得太顺利,导致他后面事业受挫时没有太强的抵抗能力。

教了两年书后,他辞职进了国企,发展得也不错。工作没多久,他想进我妈的企业上班。因为她所在的厂待遇更好一些,正好这家企业又想要他,他以为已成定局,便离开了之前的国企。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结果没搞成。

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觉得我妈没有全力帮他争取。因为她觉得两个人在同一个企业不太好,就没太用力推进这件事。那是在1990年。

从企业出来后,他后面的路走得很不顺。那时候我只听我妈抱怨,说他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坚持。

以前我看到他经常待在家里,就对我妈说的话深信不疑。但是他为什么不出去?遇到了什么事情?我全然不知。

我知道他有很多艺术特长。他画画很厉害,也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刚工作时就买了一套老式相机,喜欢拍照和洗照片,应该算得上是文艺青年。但我妈认为他天天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小时候的我也这么认为。

现在我完全不这么觉得了,有时候我会在自己身上寻找像他的印记。他也喜欢写东西,会在看完《十三邀》、《圆桌派》这些节目后写一些感想之类的。

他虽然没有钱,但是他的生命很丰富。他可以一个多月待在家里不出门,每天都在研究焊接技术,如何给闹钟做一个可以循环利用的电池,电池可以外插电的。每次失败,他就在网上查询原因,还想找专业的人请教。

其实第一次和郭叔聊完之后,我会主动想去理解我爸。但是我从小到大和他交流不多,可能需要等一个时机。

不过他只要聊到我妈,他会变得很激动,整个人就像要爆炸似的,突然站起来,把桌子一拍,往阳台那里冲过去。然后点燃一根烟,等冷静下来之后,他才跑进来。

我就打断他说,我们还是回到你的童年吧。这次我们从上午11点一直聊到下午7点,我女儿放学回来后,他才走了。在跟我爸聊的时候,我仿佛追溯到了我身上的很多特质。

逃离的、直面的

我的父母是在我拿结婚证的那天,拿的离婚证。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忍耐彼此很多年,早就想要分开了。但是我妈妈很怕单亲家庭的孩子嫁不好,把我从一个完整的家庭交出去之后,她才能和我爸分开。

他们是经人介绍在一起的,我妈那时已经26岁了,周遭环境迫使她接受了没有爱情的婚姻。快结婚时,他们去置办家具,路上两人都离得远远的,各走各的路。

我记得以前他们也常年不讲话。每隔两三个月,他们就会大吵一架,吵完可能三个月或半年都不讲话。我以前很想赶紧逃离,不想回家,但又觉得我妈很可怜,很怕她被我爸欺负,就想赶紧回家看一下。

每天在家,我全身的触角像都伸了出来。比如我写作业时,我的后台会运行一套程序,监测着他们两个人的动态,有没有吵架。因为那时候我爸工作不好,又一直被我妈打压,所以他脾气很不好。我完全不敢惹他。

这种家庭氛围也导致我性格很敏感。比如我前夫有时晚上出去,不接我的视频电话时,我就会无限联想。

爸妈离婚之后,我跟我妈住在一起。他们俩现在见面完全不讲话。前年有一次我带他们出去喝早茶,两个人又因为提到以前的事情大吵起来。我妈觉得我爸耽误了她一辈子,他也没有为这个家付出很多。我爸觉得我妈没有一刻是理解他的。

当时我很尴尬,酒店里所有人都盯着我们这桌。我说赶紧走吧。他们只要提到以前的事情,就像翻土一样全部翻出来,接着陷入到无尽的坏情绪中,完全没有办法化开。

他们之间要和解估计很难了,性格要改变很难。比如帮我带孩子,我爸不爱唠叨,让她自由发展,只有在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时候,才会提醒一下她,充分尊重她人格的自由度,但我妈妈的嘴巴没有办法停着,不停地说你去把鞋穿上,你要读英语,你要干嘛干嘛。

我爸从来不会施加给我他的意见。前不久我写了一个转行的心路历程的脚本,想给他看一下,他说你不要发给我,你们年轻人的想法跟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完全不一样,我给你一些乱七八糟的建议,反而把你带偏了。

我爸后面再婚了,但我跟他的互动反而多了。每个周末他都会来我家,带我女儿出去玩半天。我也会去他家里吃饭。

从小到大,我更偏向我妈,都不怎么跟他讲话。

但是这次跟他聊完后,我开始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反而觉得,他太憋屈了,好像家里所有人都在对抗他。像我姨妈甚至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去跟我爸那样的人吃饭。但我跟他相处起来时,我们的频率还挺一致的,也很和谐。

现在我慢慢觉得,在世俗人的眼里,我爸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在我们整个家族的排位靠后,但其实他从小就为家里付出了很多,包括他当老师那两年,90%的工资都寄给家里用。

不过他比我更看得开。我爸现在有养老金,一个月3000块钱,他只花500,好像一点物欲都没有,每天只钻进自己喜欢的那一小片天地里。

直到现在,我才开始了解我爸爸,也更了解我自己。他也想通过我这个端口,一点点把家人对他的误解消除。如果我把他的人生经历写成回忆录,对他和对我都很有意义吧。

    责任编辑:彭玮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