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更新大会|院长论坛:从“文人造园”到“文人造城”
东南大学校友、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曾倡导:“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首先应是个文人”。在12月10日举办的澎湃城市更新大会的院长论坛上,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作为主持人,与知名高校、知名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院的院长们就“以文化为支点”作为城市更新主题,探讨了如何从“文人造园”到“文人造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首先表示,文人和建筑师有共通性。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当中的一个全人,是中国社会在长期文明和文化发展中一直保有的精英阶层。建筑师也是文人,是为整个社会的公平、进步和环境的美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人。
如今,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从上半场转到下半场。上半场是增量扩张,下半场是存量更新提质升级,这个提质升级里最重要的是文化实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每个人的软实力。在城市建设进入到城市更新阶段,文化的打造让建筑师反思,观念、知识、意识、方法、体系和路径的改变可能转化成建筑内部的塑造。或许未来会产生一种文人建筑学,以独立的精神和全人的能力、融通的知识和文化为核心来推动建筑进步,成为一种全新动力。
在设计圈有一句话叫做“上海设计设计着上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上海设计、修缮了众多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比如因《繁花》备受关注的和平饭店以及本次城市更新大会所在地——海派文化会客厅张园。对此,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蔡淼表示,上海院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后,就提出了一句院训:做人民的建筑。
“我们现在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进入到城市更新之后,大家越来越关注到人、城市和建筑本质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文化是作为一个载体注入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不是空有的物理构架,而让它本身具备很多文化承载的价值,是需要去不断思索和探讨的。”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参与了大量地标级历史建筑的复兴,比如备受关注的世界会客厅、外滩老市府大楼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像梅赛德斯奔驰演艺中心、雷士德工学院等更成为文化演出、创意创新活动的发生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牛斌指出,如何将文化融入到设计,一方面要在空间、形体、造型、符号方面考量,另一方面,则需要发掘在这个历史建筑里面发生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本身所有常规的物理存在和空间承载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整体。“做历史建筑的保护,实际上不光是完成任务,更是用心用情用力把历史挖掘出来。”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特区,有人说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文化方面就是一片沙漠。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司马晓对此并不认同。
他表示,深圳虽然是个年轻的城市,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个文化的荒原。早在宋元时期,管虎就已经到这块土地定居,并且留下了大量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到深圳,共同塑造了敢闯敢拼、创新、包容、多样的移民文化,为深圳成为真正的创新创意之都、设计之都奠定了基础。
城市和文化是一个紧密的,互相塑造的关系。城市塑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塑造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反映了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留住城市的记忆,要记住乡愁,就是在探讨城市和文化的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所以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建筑的重构,更多是需要关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新兴文化的培育,赋予旧城崭新面貌的同时,也使得当地的文化基因和现代城市生活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文化作为基点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空间良性迭代,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文魅力特征的关键路径。在今后城市更新过程中,要通过充分探索和文化加服务、文化加产业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提升,让城市更具生命力,让城市更具烟火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