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1103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1
《旗帜》
主办单位:《旗帜》杂志社
卷号期号:2024年第10期
推荐部门:党建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齐中平在《旗帜》2024年第10期撰文《胸怀强国之志 锤炼强国之技 勇建强国之功》指出,胸怀强国之志,树独立自主的志气。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建成文化强国
2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10期
推荐部门:中直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李明祥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10期撰文《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力量》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党的对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紧紧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之路,积极开创和构建国际政党交流合作新格局,为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的战略支撑。文章从把握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的辩证统一、携手各国政党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践行多边主义的理念原则、汇聚各国政党参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智慧力量,坚持以“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引领各国政党加强治党治国理念经验交流,服务开创国际交往新格局、推动各国政党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深刻认识三大全球倡议的系统逻辑、拓展各国政党交流合作的内涵外延,提升“一带一路”“心联通”水平、展现各国政党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实践成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3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卷号期号:2024年第6期
推荐部门:干教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任羽中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撰文《论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指出,总结提出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重大的理论集成创新。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目标要求和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就必须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六大特质,这是教育三大属性的具体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也必须把握好教育的三大属性。
4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卷号期号:2024年第5期
推荐部门:企干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谢富胜、江楠、匡晓璐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撰文《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马克思分别在历史唯物主义层次和政治经济学层次上论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量变累积引发生产力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将新质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抉择,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组织与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统合城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社会供需在新的水平达到平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
《当代世界》
主办单位: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卷号期号:2024年第9期
推荐部门:博士团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张忠祥在《当代世界》2024年第9期撰文《非洲数字经济发展新态势与中非数字经济合作前景》指出,非洲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数字全球化趋势带动下,非洲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非洲联盟和诸多非洲国家的共识,非洲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势头迅猛、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快速崛起,但也面临多层级的数字鸿沟问题。中非在数字经济领域已建立机制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双方数字经济合作的关键领域,而且数字应用与数字人才培养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中非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合作需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完善总体布局;将电力合作打造成优先领域,夯实非洲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大对非投资力度,促进非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非洲国家关切和需求,加强“中非+”多方数字经济合作;开展人才交流和能力建设,助力非洲国家培养数字化人才。
6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延边大学
卷号期号:2024年第4期
推荐部门:英才中心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张公一、杨晓婧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撰文《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数字技术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低空经济强调“转变增长方式、切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效率、分享发展成果”。数字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提升了低空经济的规模、范围、水平、质量,推进低空资源要素化、低空要素产业化、低空产业生态化,打造低空经济新雁阵。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技术通过资源激活的要素驱动机制(释放资源要素潜能、畅通信息共享渠道)、产业变革的聚能增效机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和生态赋能的协同提升机制(多元主体价值共创、多链融合协同发展)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为更好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完善低空产业生态体系,抓好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7
《行政管理改革》
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6期
推荐部门:出版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张钦昱在《行政管理改革》2024年第6期撰文《论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指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法治作为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制度天平,以特殊规则规范和引领创新事业。法治涵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能有效推动共同富裕、鼓励开拓创新、矫正不公平的竞争格局。法治坚守新质生产力发展权这一底层逻辑,实现对企业、研发人员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正向激励。明确的规则清单、向善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本位价值立场,为防范化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可行方案。
8
《社会科学战线》
主办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5期
推荐部门:媒体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陶锋、刘星辰在《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5期撰文《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交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指出,人机对话是人机交往的技术和思想基础。文章试图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学习与生产出发,考察人机对话和机器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首先,文章回顾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从行为机制、生成目的等方面指出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异同。其次,文章进一步从语言的复制和生产的角度,指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机对话实质上是语言的智能工业化生产。文章还试图通过考察人机对话中的重复与反驳来修正图灵测试。此外,人机对话中,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他者”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语言批判理论还可以审视机器语言的灵晕和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人机对话体现了知识的加速生产,以及机器语言可能会产生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从人机对话走向人机交往,从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机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不跌入新的主奴关系中。
9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南开大学
卷号期号:2024年第4期
推荐部门:政法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李荣誉、刘子曦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撰文《社会学视野下的货币研究与当代议题——兼谈中国数字支付带来的社会学思考》指出,货币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与社会的组织形态。目前,以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为代表的“货币革命”正成为塑造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所带来的时代之问亟待社会学回应。有鉴于此,系统梳理社会学有关货币的研究成果,能够提炼出“特殊商品”“文化符码”“活力之物”三种研究路径,进而勾勒货币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具体面向,挖掘其学理意涵。此外,从“货币整体形态”和“货币表意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有助于对货币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学理开发,从而把握中国货币革命中正在出现的新型货币认知、实践特点与社会后果。
10
《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7期
推荐部门:地方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胡定荣在《教育研究》2024年第7期撰文《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话语转向》指出,国家课程改革如何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话语冲突的矛盾,达成课程改革共识,事关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呈现话语多元、杂糅、零散等特点,存在着缺乏共识、缺乏学理、缺乏体系等问题,需要加强话语分析与取舍。面向未来,中国课程改革话语建设的价值取舍应对话世界,形成课程改革的中国话语;对话社会改革,形成课程改革的教育话语;对话政策、实践与媒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学术话语;对话多学科,形成课程改革的课程学术话语。走向多元话语共识的课程改革话语构建,应确立课程改革话语实践观念,从政策工具实践转向多主体对话实践。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对话实践的要素,课程改革话语主体从非理性主体转向理性沟通主体;课程改革话语对象从理想化课程实践转向现实课程实践改进;课程改革话语表达方式从自说自话转向协商对话;课程改革话语支持条件从个人自觉转向创建集体对话平台。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刘星月;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刁超群、李雨凡、程子茜;终审:正辰、紫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