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10)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揭晓,奚源斩获大奖
2024年12月9日,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10)颁奖仪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中文投稿者奚源斩获大奖,获得人民币80000元和一次赴英国的短期驻留;来自英国威尔士的迪伦·休(Dylan Huw)、中国台湾的王襦萱和英国伦敦的路易斯·善卡尔(Louis Shankar)获得二等奖及人民币30000元奖金。
活动现场
本次颁奖活动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凌敏主持,久事集团副总裁、久事美术馆馆长谷际庆,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孙向晨,久事美术馆副馆长、久事文传董事长、总经理胡喆出席活动并致辞。
◀ 滑动查看致辞嘉宾及合影 ▶
IAAC理事、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Juan Cruz),IAAC理事路易斯·毕格斯(Lewis Biggs),IAAC组委会成员、皇家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肯·尼尔(Ken Neil),IAAC组委会成员、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策展人高名潞,国家文科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美学研究》特邀副主编舒可文,IAAC9一等奖获得者迈克尔·库尔茨(Michael Kurtz)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圆桌论坛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获奖者、评委等众多嘉宾,通过圆桌论坛的形式为大家分享IAAC10奖项情况,以及探讨中英艺术评论的发展。
国际艺术评论奖举办十年以来,共收获2618篇稿件。本次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中、英文稿件344篇。稿件作者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位居投稿量前列,澳洲、希腊及哥本哈根等地紧随其后。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收到中文稿件148篇,涵盖中国二十二个省市及地区。来自北京、上海及广东的总投稿者占到了45%以上,所评展览中,超过50%的展览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中文投稿人以学生为最突出的中坚力量,其次为策展人和写作者。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收到英文稿件196篇,来自英国、美国与德国的投稿数占到英文投稿量的30%左右,澳大利亚、希腊及丹麦紧随其后。英文投稿中,自由撰稿人占比22.22%,其次是策展人、艺术家和学生。
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在中国经历了非凡的十年,在这十年历程中,组委会和评审团不断探讨艺术评论的标准问题,涉及写作风格的明晰、展览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语境化处理、作者立场的明确性及其与观点的相关性。此外,还讨论了展览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艺术评论写作的影响——是否选择本身并不那么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写作本身,而非其评论的对象。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五位评委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曾担任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的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Artforum中文网编辑、作家、译者杜可柯(Du Keke),独立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史学家和作家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玛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卡塞尔大学、卡塞尔文献展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教授由宓(You Mi)。
在经历了前期一系列初审及复审后,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国际评审团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虞峰书室完成了两天紧张的线下终审,最终一致决定的四位获奖者为(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提到:“艺术批评不只是朝向艺术内部观看,它必须关注艺术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与政治文化。当我们进入图像和视频时代,声音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这不利于批判性写作和思考的现状。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持续致力于更清楚地欣赏并用文字表达所见之物,这不仅锻炼感官敏感度,还让我们的逻辑推理、思想和情感表达变得更好。在这个全球化加速的当下,艺术批评应该是我们理解艺术生发的共同语言。近年来,IAAC对地方主义(地域个性化)的关注也在逐年增加,投稿者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非常重要,艺术批评所做的应当和批评者所处的生活相关,即将出版的IAAC十周年纪念刊物也将印证与概括这一变化。”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表示:“IAAC的独特之处是采取中英文投稿的方式,让更多非英语思想进入到英语世界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做法,是一种把世界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的努力。人类需要跨越种族,跨越国家,跨越文明,建立起人类间的友谊。在小小一个地球村,相互拜访应该是家常便饭,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渠道。不仅中国需要更多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不同于英语世界的声音。”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主办方之一,久事美术馆馆长谷际庆表示:“今天颁奖典礼的结束,标志着国际艺术评论奖下一个十年的开始。久事美术馆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多样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促进全球艺术评论的互学互鉴。我们也将继续支持艺术评论领域的学术研究,鼓励更多的学者和评论者投身于艺术评论的理论和实践。艺术评论不应仅限于学术界,更应该走向公众。通过举办讲座等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参与艺术评论。我们相信,艺术评论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将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为社会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除了4位获奖者之外,另有18篇中、英文投稿入围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所有22篇获奖及入围稿件将以双语形式集结成年度文集,并于2025年夏季出版。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10)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协办,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一等奖获奖者
奚源
获奖文章:终结之后的历史:评“多元现实:1960—1980年代东方集团的实验艺术”
所评展览:Multiple Realities: Experimental Art in the Eastern Bloc, 1960s–1980s
奚源,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其核心理论关切是解释“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他的早期研究属于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关注师生关系和学校政策等问题,相关文章发表在《高等教育评论》《教育学报》和《亚太教育评论》(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他近期的主线研究以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变迁为议题,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建设与合法性建构问题。
他的支线研究则关注流行文化,探索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艺术和占卜等领域的影响。他在多个学术会议上汇报了自己的研究,并且受到了弗吉尼亚大学多个机构的资金资助。他同时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翻译了《国家作为一个概念变量》《比较诸文明与多元现代性》和《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崛起》等文章或书籍,相关译稿在筹备和审阅中。
二等奖获奖者
Dylan Huw(迪伦·休)
获奖文章:Seeing unclearly:on Nebula
所评展览:Nebula (Complesso dell’Ospedaletto)
迪伦·休1996年生于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他是一位作家和合作实践者,现居威尔士西北部的卡那封。他曾担任Artes Mundi 10的期刊编辑,并广泛撰写当代艺术和电影方面的文章,关注艺术家电影与影像的流通,其文章曾发表在Art forum,Frieze,e-flux Criticism、Art Monthly等刊物上。他曾是视觉辅助研究员(Visual AIDS Research Fellow)(2023年)、弗拉赫提策展研究员(Flaherty Curatorial Fellow)(2023年)、未来威尔士研究员(Future Wales Fellow)(2022-2023年)以及杰伍德驻地作家(Jerwood Writer)(2022年)。
他的作品致力于探索一种关于临时性的诗学与实践,跨越语言、学科和接收模式进行翻译。他拥有伦敦国王学院的文科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当代艺术理论硕士学位。
二等奖获奖者
王襦萱
获奖文章:表里双生的符合叙事:“三次哀悼练习”展览评论
所评展览:Three Episodes of Mourning Exercises(Argos Centre for Audiovisual Arts)
王襦萱,1994年生,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硕士,目前为艺术家,创作之余任职于非池中艺术网,从事编辑工作。现创作、居住于台湾台北。展览经历包含《a little fable》(2022,众艺术Zone Art,桃园)、《18号5楼》(2023,80 A Gallery,台北)、《隔壁 next door 林君达、王襦萱、陈彦齐联展》(2023,清华大学,新竹)、《story teller》(2024,WMM未命名,台北)。
二等奖获奖者
Louis Shankar(路易斯·善卡尔)
岑瑜婷
入围文章:杂念:剪不断,理还乱
所评展览:安奈特·梅莎吉:杂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淑瑜
入围文章:面具,意念与挪镜游戏
所评展览:界阈(Punta della Dogana,Pinault Collection)
孔鹏
入围文章:曹雨的身体剧场
所评展览:曹雨:化粪池(麦勒画廊 北京)
廖舒婷
入围文章:无尽判断:引力剧场中的去与返
所评展览:引力剧场 (浦东美术馆)
刘语晗
入围文章:女巫的欲念网络——安奈特·梅莎吉
所评展览:安奈特·梅莎吉:杂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罗逸飞
入围文章: 黎朗:第三时间
所评展览:黎朗:第三时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秋韵
入围文章:如果靠的够近,你终将听见我的声音
所评展览:软目标(多特蒙德艺术家之家)
王佑佑
入围文章:渗漏的变奏曲
所评展览:毛利悠子:Moré and Moré (阿那亚艺术中心)
許楚君
入围文章:(不在)彼处的影像
所评展览:彼处 (S.M.A.K)
Adrian Gouet
入围文章:Twilight Memory: The Chilean Chapter of Alfredo Jaar
所评展览: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
Dylan Lackey
入围文章:Lacan's Sinthome
所评展览:Lacan, L’Exposition: Quand l’art rencontre la psychanalyse (Centre Pompidou-Metz)
Gavin Garnett
入围文章:Unframed Travels---Yeondoo Jung: One Hundred Years of Travels
所评展览:Yeondoo Jung: One Hundred Years of Travels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Li Yizhuo
入围文章:Revolutionary orbits
所评展览:Genossin Sonne (Comrade Sun)(Kunsthalle Wien)
Maria Walsh
入围文章:Writing with Expanded Access in Sarah Browne's Buttercup: A Two-Part Response
所评展览:Sarah Browne: Buttercup (Sirius Art Centre)
Mariana Fernández
入围文章:Dead Time
所评展览:Cally Spooner: Deadtime, an anatomy study (Graham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Fine Arts)
Paul Han
入围文章:From Escapism to Engagement Cao Fei’s ‘Tidal Flux’ as a Testament to the Predicament and Left-Wing Melancholia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所评展览:Cao Fei, Tidal Flux (Pudong Art Museum)
Sabrina Moura de Araujo
入围文章:Chambers of Memories
所评展览:Orhan Pamuk. The Consolation of Objects. (Lenbachhaus)
Tara McEvoy
入围文章:Clear enigmas
所评展览:Burning Desires (Uni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上海久事美术馆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10)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揭晓,奚源斩获大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