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工雕极致,神火炼珍奇

2024-12-12 11: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

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宋代 梅尧臣

《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1976年在宜兴陶瓷产区道窑建设工程中,发现羊角山古紫砂陶窑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根据专家鉴定,这处古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中期。从而成为紫砂始于北宋的实物佐证。

宜兴窑址(宋代)

北宋 宜兴羊角山紫砂残片

南京博物院藏

宋代只是紫砂的原始初创阶段,那时的紫砂壶器,用龙窑裸坯烧制,断面呈紫红色,常有火疵现象。据史料记载,真正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这是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壶的评价,文中所指的壶,即我们今天习惯上所称的紫砂壶,或称宜兴壶。前者是根据材料称呼,后者则是根据地名来称呼。

宜兴紫砂古龙窑遗址——前墅龙窑

明嘉靖 吴经提梁壶(柿蒂纹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

清代 尤荫《梅花石铫图》

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明代 王问 《煮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陈鸿寿、杨彭年制 曼生提梁壶

海博物馆藏

尤荫的《梅花石铫图》影响了很多人,陈曼生从苏东坡、尤荫的故事得到灵感与好友江听香论壶,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并听从江听香建议,画铫为型,在造型上进一步改进,并在壶上刻了“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铭文。壶成,初名“铫梁”,后人称为“曼生提梁”壶,又因铭文称作“石铫壶”,也称“尤荫石铫”壶。壶身矮鼓,壶腹深且宽,壶流为弯流,提梁为分叉式。

笑樱壶

图片源自中国香港电影《破·地狱》剧照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可谓是经久不衰的款式,能留传下来的必是经典,能在数以千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流传下来定有其出人之处。爱壶之人百看不厌,做壶之人百做不腻,“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一个“瓢”字,道尽了这把壶的玄机。

荒墨丨石瓢壶

图片源自pixabay.com

石瓢壶大多身呈梯形,底置三足,盖设桥钮,这是此壶的三要素。流与把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之气。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虚虚实实、似有若无的三角形,也塑成了形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似翩翩君子的石瓢壶。

一把石瓢壶能藏多少个三角形?

“石瓢”又称“石铫”,“铫”在《辞海》中解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以前是金属器皿,后衍生成为陶器,最早考证在大文豪苏东坡《试院煎茶》中:“且学公家作名饮,砖炉石铫行相随”。这时的“石铫”是指紫砂陶器。从流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清嘉庆 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

上海博物馆藏

石瓢,成,曼生;绝,子冶;兴,景舟。当之无愧的百变之王——石瓢,由紫砂界的不朽传奇陈曼生始创。子冶石瓢,将书法绘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称“书绝、画绝、壶绝”三绝。景舟石瓢,“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创石瓢风靡紫砂界,长盛不衰。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称“石瓢三绝”,代表着石瓢壶高度的三把标杆之作。

清代 曼生石瓢,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 瞿子冶刻竹紫砂壶

上海博物馆藏(图1)

清代 瞿子冶刻竹紫砂壶

上海博物馆藏(图2)

清代 瞿子冶石瓢壶

南京博物院藏

相明石瓢壶 顾景舟制

图片源自pixabay.com

顾景舟制 矮石瓢

图片源自雅昌艺术网

顾景舟制 大石瓢

图片源自雅昌艺术网

顾景舟制 子冶石瓢

图片源自雅昌艺术网

嘉庆、道光时期,文人朱石梅也设计了一款石瓢。与曼生石瓢相比,石梅石瓢的钮与把更加凸显三角的造型,直嘴更加耸立,这款多了几分清瘦的石梅石瓢,也更具文人的骨气与清气。

清代 朱石梅款申锡刻“香温茶熟”石瓢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世事变迁,在新社会的和风中,石瓢以崭新的姿态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观复博物馆顺时推出了自己的文创石瓢紫砂壶和诗文诗意石瓢壶。简洁实用、质朴典雅、刚劲中富于柔美,壶嘴外张直出,瘦劲挺拔,采用压盖式,盖面平整,边沿直中带曲,正合壶口,上隆桥钮,钮孔珠圆,提拿适宜。

壶身装饰书画相依,正面取秋菊一丛,执刀如笔,刀力有轻有重,深入浅出,不失墨意。另面书刻:“幽然见南山”,妙机其微,期以晋陶渊明靖节公之野逸,醍醐提壶茗饮之人。

壶身装饰仍以刀笔刻绘为主,一侧为诗文,一侧为图画。书画一侧刻绘数株绽放的水仙花,斜刀入泥,刀随指腕轻重变化,深入浅出,不失墨意。诗文一侧刻:“清风徐来,沁我心脾”,“清风徐来”本为宋苏轼《赤壁赋》中一句,连接一句“沁我心脾”,顺理成章的增添超尘脱俗之感。紫砂雕刻艺术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加上造型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艺术风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