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归的他们为何选择去五线城市就业

2024-12-11 1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图文 | 未来编辑部 ·南京大学

“可视化新闻设计”2024春季课程同学

陈一晗 胡梦飞 沈惠美

指导老师 | 白 净

编辑 | 史羽梵

第一财经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把中国的城市分成六个等级,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其中五线城市有128个。

本文调研的城市X,就属于这128个城市中的一个。

五线城市一般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够便利,大型企业数量有限。但五线城市也要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X市2022年公开引进储备人才(硕士)共两批,第一批74人,第二批17人,共计91人。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对这91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毕业院校等信息进行了公示。本文基于这些公开数据进行了分析。

引进的硕士人才年龄分布在21至30岁之间,24岁最多,其次为25岁。

在中国,一般大学本科毕业年龄在22岁左右,如果读研究生,至少2年,毕业时年龄在24岁左右。

备注:按照人才引进公告发布时相关人员年龄周岁进行计算

 

在X市引进人才名单中,有2人年龄为21岁,均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6人年龄22岁;10人23岁。其中,年龄偏低者中,有6人毕业于国外大学,5人毕业于英国大学,1人毕业于韩国大学。

在X市引进的91人中,男生57人,占63%;女生34人,占37%。毕业于国内院校的70人,占77%;国外院校21人,占比23%。

毕业于国内院校的70人中,有37人毕业于985院校,25人毕业于211院校,8人毕业于普通院校。

毕业于国外高校的21人中,14人毕业于英国高校, 4人毕业于澳大利亚高校,美国、新加坡、韩国院校各1名。英国许多专业提供一年制硕士课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业,这对于想要通过提升学历实现尽快就业的人,不失为一条捷径。

国外院校中,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的最多,有3人,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各有2人。

根据X市引进储备人才的公开资料,引进对象包括硕士(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要求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或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博士不受院校层次限制。

从招录职位表可以看出,此次人才引进并未设置“应届生”门槛,但对年龄作出了限制。要求硕士年龄不超过30周岁,博士年龄不超过35周岁,并规定了应届生取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的截止时间。

根据X市引进人才职位表,政策对专业限制较小,覆盖范围广。通过对照《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参考目录》,仅有英语语言文学、工程管理、文物与博物馆3个专业具体到了四级专业名称,其余均为三级专业目录门类。博士则不受学校、专业限制报考岗位。

根据X市公开引进储备人才公告,人才引进程序不设笔试。硕士如报名人数较多,采用先择优比选,再面试的方式,博士可直接进入面试。

根据公告,X市引进人才对博士聘任7级管理岗(相当于正科级),硕士聘任8级管理岗(相当于副科级),并提供包括生活补贴、住房保障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博士和硕士分别可获得每月3000元和1500元的生活补贴(最高为期3年),每月2000元和1000元的租房补贴(最高为期3年),以及30万元和15万元的购房补贴(分三年发放)。根据以上政策,博士和硕士可获得相关补贴金额分别累计可达48万和24万。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面对就业压力,一些毕业生将就业目标,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调整为接受去四线、五线城市工作,这或许会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潮",原标题为《海归的他们为何选择去五线城市就业》。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 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欢迎您通过投稿、提供线索等方式,和我们一起,在宏大叙事里找到微观中国!联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