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关于孩子学习的这几个“坑”,你踩过几个?
老朱看了看成绩单,不满地瞟了儿子一眼:“你就不是学习的料儿。”老朱说这话,自然是恨铁不成钢。
其实,不光老朱,很多家长都这样:一边盼着孩子学业有成,一边拼命打击孩子。
神经学家认为,老朱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反而会让孩子思维固化,抑制其学习潜能的发挥。家长要是真为孩子好,就必须扔掉一些错误的家教观念,比如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只有扔掉这些错误的家教观念,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错误一: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儿
后果:学习上给孩子“判死刑”
当家长说“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时,是在说什么?是在说“他天生愚笨,没有天分”,是在用固定思维评判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种负面信息,不管是直接告知孩子,还是间接传达,比如私下抱怨等,孩子一旦接收到,就会产生焦虑,后果是以后一碰到这门学科,他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就被激活,解决问题中枢的活动减少,变得对这门学科更不擅长。
大脑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具有适应性,以及改变和生长的潜能。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促进神经重塑:原本不连接的通路会形成连接,生成新的神经通路;新的神经通路开始时很细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不断生长,变得粗壮;现有的神经通路通过学习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所以,家长想让孩子的学习状态变好,就要打破固化论,别给他贴标签。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给孩子贴“不聪明”的标签,也不要给孩子贴“聪明”的标签,因为这同样有害。被贴上“聪明”标签的孩子,感觉自己天赋高,一旦学习吃力,就会想方设法地隐瞒,尽量不让人发现,以维持自己的“聪明”人设。
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同样是“大脑固化论”的体现。人的大脑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全世界公认的天才——爱因斯坦、莫扎特、牛顿等,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还是超常的勤奋和努力。
总结:给孩子设限,只会让他一遇到困难就放弃。而破除大脑固化论,告诉孩子大脑是可变的,学习可以促进神经重塑,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错误二:总出错,说明孩子学习吃力
后果:怕出错,大脑失去生长良机
应试教育中,老师总是提倡:做对题、少犯错。所以,很多孩子一犯错,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比如自责、难过等。但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犯错才是大脑生长的最佳时机。
神经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让参与者做题,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控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观察参与者答对和答错时大脑扫描的结果。研究发现,参与者的大脑在答错时比答对时更活跃,即犯错有助于大脑神经通路的增强和生长。
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为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家长和老师总是对孩子一再强调不要出错。这恰恰是错误的。要想获得成长,就要让孩子接受挑战,同时允许孩子犯错。
了解并看重犯错的价值,孩子才会不怕犯错,面对挑战时才不会畏惧。在不断犯错、纠错中,大脑的活跃程度高,神经通路的发展快,无疑会提升孩子的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总做错题,说明学习吃力。其实,换个角度看,犯错才是孩子建立高效神经通路的最佳方式,而犯错、纠错也会帮助孩子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总结:学习过程中,直面困难、愿意犯错,可以促进神经通路连接,从而促进和增强学习能力。所以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责难,而要包容、引导。
错误三:只要大量练习,就能出成绩
后果:重复、僵化的练习,吃力不讨好
很多家长为让孩子出成绩,一味要求孩子多练习,却不知重复、僵化的练习,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
神经学家对大脑交互进行研究,发现即使像个位数的简单加法,也需要用到五个不同的脑区。他们还发现,如果借助两种以上的学习方式,并连通相应的脑区,就能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
所以,想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应该鼓励他调动多维度的思考能力,促进大脑连通,比如做数学题,一般我们会用大脑中的数字模式来获得答案,但也可以利用图像、图形,甚至颜色、编码等形式获得答案。
多维度学习法可用于任何领域的学习,比如读一部小说,你可以分析它的结构、主题,也可以根据书中内容,录制视频或者进行配音、创作漫画、制作PPT……多模式思维可以帮助你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同时为大脑的生长和连通创造机会。
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采用不同形式呈现想法,大脑的不同区域就会连通。所以,学习新知识时,不妨多角度思考,激发尽可能多的神经通路,这样学习效果更好。
错误四:脑子转得快,才能学得好
后果:快有时并不意味着好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脑子转得快、思维敏捷,就代表着聪明,也预示着学得更好。另外,学校也鼓励孩子又快又准地回答问题。
但有时,快不意味着好。
第一,巨大压力下,孩子如果无法快速、准确地给出答案,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二,思考并不需要速度。数学家的思考速度并不快,但是他们的思考很深入。数学家洛朗·施瓦茨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上学时曾因思考速度比别人慢而觉得自己愚笨的经历。他说:“我需要时间去理解,因为这样我才能理解透彻。”他还说:“深度理解知识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是体现智力的地方。思考速度的快慢与智力毫不相关。”
脑子转得快,可能会增强现有神经通路的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来得快,去得也快。学习潜能的差异,不在于思考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大脑活动是否深入。研究表明,更愿意吃苦、思考更深入的人,未来的成就才会更大。
总结:所有的学科都会受益于思考的深度,而不是思考是不是足够敏捷。注重思考的深度,才能帮助孩子解锁更多的潜能。
作者:连翘
编辑:杨子
原文链接:关于孩子学习的这几个“坑”,你踩过几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