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0年的回响㊵|大山深处的娃娃,当起红军“守护者”

2024-12-09 1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漫长的路途、崎岖的山路,在战争年代,封闭的地理环境十分便于隐蔽,于都县利村乡上坪村增坪组便是这样的地方。据上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林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上坪村才通上车,“以前从旁边的小溪乡走路过来,要花上3个小时。”

如今通车了,从利村乡中心驱车出发,还需要走40分钟的山路,越过两个山头,才能抵达。上坪村地处于都县与会昌县的交界,四面高山环抱,与安远、信丰接壤。站在村里,记者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深山密林。

在这里,保留着一段保卫红军的故事。

▲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年2月,项英、陈毅等率领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机关几千人,从于都县禾丰镇转移到上坪。当时敌人气势汹汹、 步步逼近,局势非常危急。

经过紧张的整编疏散,1935年3月上旬,部队根据指示兵分九路,往东南方向突围转移。在向福建长汀转移的过程中,项英、陈毅等带领的部队突遇大雨,天黑路滑,没能赶上突围的部队。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部队根本就没办法突出重围,项英、陈毅等只好带着部队返回,再次在上坪村驻扎休整。

“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项英、陈毅等人住在了我爷爷家里。”李树林的爷爷李梁缵因熟悉村里的情况和地形,一直担任交通员,帮助红军战士传递信息。

女主人曾丙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因为也是穷苦人家,李梁缵家的条件非常有限。家里仅有的大米吃完了,就再煮红薯给他们吃;床铺不够,就拆下家里的房门当作床板让他们睡。

▲李树林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为了保护红军战士的安全,李梁缵组织村民彻夜轮守给部队放哨站岗,就连村里的孩子们也加入其中,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卫红军的“重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军民鱼水情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根据当时的形势,陈毅向项英建议,改向赣粤边的油山一带突围。第二天,他们将十几名伤病员就地安置妥当后,向李梁缵和邻居借来5套便衣,头戴皮帽、脚穿布鞋,装扮成普通老百姓出发了。

后来,项英、陈毅等人经过近20天的赶路,辗转周折到达粤赣边油山地区,与李乐天、杨尚奎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合,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如今,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到先辈们的热血与奉献。

1000多平方米的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灰色的墙壁上,依稀可见红军的标语和宣传画。靠山的土坯房内,依然能看见当年红军的发报天线。

“在修缮以前,门框上还有残存下来的弹孔。”旧址门口,村里的李姓村民回忆起曾经在种田时,见过山林间残存的弹壳,“以前我们烧草木灰时,还能听见子弹‘噼里啪啦’炸开的声音。”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上坪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的人们,传承着那份不朽的精神,将那段红色的历史永远铭记。

推荐

阅读

原标题:《90年的回响㊵|大山深处的娃娃,当起红军“守护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