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鼠模型在阿尔兹海默症研究中的优势和挑战

2024-12-09 06: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叶克强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综述论文,该文章系统阐述了当前在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中最常用的小鼠模型,着重介绍了AD小鼠模型构建的最新进展,同时详细讨论了小鼠模型在AD研究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对AD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AD病理特征概述

AD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因其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呈现进行性、加重性改变等特点,被认为是人类面临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疾病之一。AD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认知和记忆功能的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其最重要的病理特征则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化,即脑内大量神经元的死亡,并伴随出现由β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Aβ)多肽在细胞外沉积形成老年斑块(senile plaque),以及由高度磷酸化和截短的Tau病理蛋白在神经元内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NFT)。根据发生类型的不同,AD分为散发性(Sporadic)和家族性(Familial)两类。其中,散发性AD病人占比超过99%,主要由多种因素协同导致,而载脂蛋白ApoE4基因是最强的遗传风险因子;与之相比,家族性AD只占极少部分(不到1%),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包括编码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素1和2(Presenilin,PS1/2)等基因的突变导致 [1]。

▲图1. AD的病理特征及亚型

AD小鼠模型的优势和挑战

作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AD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深入探究AD的发病分子机制,开展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寻找可靠的诊断生物标志物[2]。长期以来,AD动物模型大多是基于啮齿类小鼠构建,已经有超过200种小鼠模型用于实验室研究[3]。当前,最常见的AD小鼠都是通过转基因过表达与AD形成密切相关APP,PS1等基因突变构建(如PDAPP, APP/PS1等转基因小鼠),主要用于模拟Aβ的病理特征;以及通过转基因过表达Tau蛋白的突变用于模拟Tau的病理特征(如JNPL3、PS19等转基因小鼠),尽管在AD病人中没有Tau基因的任何突变。这些转基因AD小鼠模型都能够较好的模拟AD的重要病理特征,但基于其过表达构建策略的缺陷,与AD病人真实的病理情况存在巨大的差异[4]。因此,为了更好的模拟生理状态下基因突变导致的病理形成,近年来一系列利用基因敲入(Knock in)的策略构建AD小鼠模型逐渐被构建,包括APP NL-F,APP NL-G-F等,以及基于这些小鼠与其他AD小鼠模型杂交形成小鼠模型。此外,基于ApoE4,TREM2等与散发性AD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小鼠模型的构建也引发关注[5, 6],例如在神经元中特异性过表达ApoE4,以及TREM2(R47H)基因的敲入等。这些小鼠模型的构建对深入理解散发性AD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2. AD小鼠模型的构建进展

总体来说,AD小鼠模型能够模拟重要AD的病理特征,但不能完全模拟AD病人的发病进程。此外,小鼠与人在进化上,遗传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基于AD小鼠模型的转化研究中存在巨大的挑战。

AD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AD病人数量的增加必将成为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未来针对AD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药物研发研究方面。目前,利用PET影像学、液体生物标志物特别是血液生物标志物开展AD早期诊断的研究正在新兴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综合多尺度的AD模型的研究,包括细胞(iPSC)、类器官、不同动物模型(非人灵长类、啮齿类)以及临床病人样本的分析,最终将未AD有效治疗提供解决途径。

本文参考文献(上线划动查看)

1. Prabha, S. et al. (2024) Recent advancement in understand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factors, subtypes, and drug target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s. Ageing Res Rev 101, 102476.

2. Scearce-Levie, K. et al. (2020) Leveraging preclinical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therapeutic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9 (7), 447-462.

3. Zhong, M.Z. et al. (2024) Updates o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19 (1).

4. Polis, B. and Samson, A.O. (2024) Addressing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98 (4), 1199-1218.

5. Qian, Z. et al. (2024) Thy1-ApoE4/C/EBPβ double transgenic mice act as a sporadic model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Mol Psychiatry.

6. Kotredes, K.P. et al. (2024) Characterizing molecular and synaptic signatures in mouse models of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dependent of amyloid and tau pathology. Alzheimers Dement 20 (6), 4126-4146.

论文作者介绍

叶克强

博士

通讯作者:叶克强博士,讲席教授,深圳理工大学生命与健康学院生物系主任。曾任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是研发小分子化合物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先后共发表论文240余篇,H因子69,被引次数共计16900余次。其中众多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上,包括Nature, Cell, Neuron, Nature Neurosci, Nature Med, 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 和PNAS。获批13项发明专利。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2. 小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物的开发及研究;3. 药物的筛选,化学合成,改造及药物设计。

钱政江

博士

第一作者:钱政江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参与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国自然重点、国自然重大、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近年来研究结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Neuropsychopharmacology、AJP-CELL, AJP-Lung等国际期刊研究论文20余篇。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2330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2200928),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2023A1515030296),深圳市面上项目(JCYJ20220531100802005)等基金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相关研究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涂毅恒团队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综述 | 关节炎中的骨-脑双向调节机制

原标题:《叶克强团队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综述 | 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的挑战和机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