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ASLA三个中国获奖项目,用城市阳台、绿洲奇迹与高山故事书写绿色答卷

2024-12-09 15: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作为全球景观设计领域中享有盛誉的景观专业组织,其每年颁发的ASLA专业奖项被视为景观设计界的至高荣誉,涵盖总体设计、住宅设计、城市设计、分析与规划等多个类别,旨在表彰景观设计领域的卓越项目,推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实践。

在2024年ASLA 专业奖的获奖项目中,中国的景观设计公司荣获三项殊荣,获奖单位为土人设计与Z'scape致舍景观。这些获奖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国景观设计在生态修复与文化融合中的独特智慧,更为全球景观设计注入了鲜活的“中国力量”,书写了三张关于城市阳台、绿洲奇迹与高山故事的绿色答卷。

绿色之上,城市之下:

雁南公园的“天空与大地”双重奏

西安雁南公园城市阳台

Urban Balcony Embracing Rewilded Nature

ASLA 城市设计类 荣誉奖

获奖单位:土人设计

西安雁南公园占地80公顷,位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前身为堆积多年的建筑垃圾场。场地北邻高架公路,东接混凝土排水渠,阻碍了城市与自然的连通性,西侧靠近住宅区,具备将社会生活融入自然环境的潜力。然而,项目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施工时间紧张、复杂的土方和地形处理,以及缺乏活力的排水系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场地再生、生态修复与社区融合成为设计的核心难题。

绿色之上的高架

来源:土人景观

雁南公园的设计聚焦于将废弃的建筑垃圾场转变为兼具生态修复与人文体验的城市自然空间。项目通过雨水管理、地形再生和低影响开发策略,不仅有效调节了城市雨水,还改善了土壤生态功能。同时,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通过多层次的空间布局与多功能设施,构建了一个低维护、再野化且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营造出融合城市喧嚣与自然宁静的双重体验。

总平面图

来源:土人景观

城市阳台:自然与人文互动

项目设计了宽50米、长1500米的城市生态阳台,其既是公共聚集空间,也是雨水调节和植物生长的“绿色海绵”。阳台铺设透水砾石,并种植了20,000棵富油红树(Poga树)以提供遮荫,同时配备亭子、游乐设施和模块化座椅,创造一个多功能、低维护的自然互动场所。

城市阳台作为公共客厅,举办了各种活动

来源:土人景观

色彩缤纷、模块化的玻璃纤维座椅为社区聚会提供多功能空间

来源:土人景观

人类的创新和“混乱”的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源:土人景观

绿色水道:排水系统生态转型

设计引入本土植物和树岛设计,与自然水流相结合,使得原本的混凝土排水系统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水道,重新修整的排水系统不仅改善了雨水流动效率,还促进了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巧妙地实现了排水系统的生态转型。

改造前后对比图

来源:土人景观

雨水滋养的峡谷中嵌入的路径展示了多样化的植物群落

来源:土人景观

因借地形:沟壑与山丘的雨水管理

设计巧妙地利用现有的碎石和自然地形,打造雨水收集和过滤的沟壑系统,同时借用山丘的地形改善水流方向,减少径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滤系统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引导其流入重建的排水系统,滋润周边植物群落,提升场地的生态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

碎石改造成沟壑与山丘的地形,用于容纳雨水排放和体育设施

来源:土人景观

生物过滤系统

来源:土人景观

从地面到空中:多层次体验生态连接

项目中的地面路径系统与空中走廊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自然体验网络。地面路径高出地面,由预制混凝土板构成,既便于安装,又美观多变,巧妙地与周围的景观融合;而与城市阳台平行的空中走廊,则是连接山顶与峡谷的交通路线,兼具安全功能,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城市与自然景观视野。

从城市阳台走到恢复野性的自然之中

来源:土人景观

路径网络

来源:土人景观

高架的天空步道

来源:土人景观

地面与空中道路系统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营造出城市与自然的无缝连接,更为人们提供一种从城市喧嚣进入宁静自然的机会,在享受天然氧吧的过程感知生态设计的智慧。

来源:土人景观

废墟上的绿色魔法:

班加科特的“森林革命”

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

Benjakitti Forest Park

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获奖单位:土人设计

班加科特森林公园位于曼谷市中心,场地原为一座80余年历史的烟草工厂,面积约52.7hm⊃2;,南部为办公、配套服务及生产加工区,北部为堆料及仓储区。项目在设计之初,面临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北侧运河水体污染严重、可达性差、建设资金有限、工期紧张(仅18个月)等多重挑战。

鸟瞰图

来源:pierrick

班加科特森林公园以模式化方式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将混凝土地面改造成为可提供全面生态系统服务且富有韧性的生态系统。改造后的公园可以拦截瞬时暴雨积洪并降低其破坏力、净化被污染的水体、调节旱涝,以及为野生动物提供亟需的栖息地,实现了从前烟草工厂到活力四射的新文化地标的转变。

场地平面图和典型剖面图:将棕色土地改造成城市绿洲

来源:土人景观

以旧赋新生: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设计体现了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生态策略,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减少环境负担。场地内所有现有树木均被保留并融入公园设计,原有厂房被改造为体育中心和博物馆,拆除的混凝土材料被循环再利用作土方基础和铺装。

以最小的预算进行棕地改造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仓库改建为体育馆和博物馆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多孔海绵湿地:模式化雨水收集体系

通过挖填技术将不透水的混凝土铺装改造成遍布小岛的海绵状多孔湿地景观,使其能够在季风季节储存多达200,000立方米的周边地区雨水。该模块化设计仅通过一台挖掘机即可轻松完成,海绵状景观将坚硬的粘土表层转变为湿润栖息地,促进本土植物生长,旱季仅需极少的灌溉,维护成本低。

公园的湿地与水系净化系统相连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多孔海绵湿地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低维护景观:打造动态自然栖息地

在经过调节的具有多样化微环境的地形上播种本土植物并栽种树苗,为随后半自然植物群落的演变奠定基础,创造出一种新的、高度动态和多样化的美感,与周围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此举不仅减少了人工干预,也为植物群落提供了生存空间,营造出既生动又具动态变化的“野性自然”之美。

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动植物共生体系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沉浸式体验:都市中的野性自然

公园形成了多条木板路和一条空中步道。内部的主要道路在保留和重新利用的同时,通过可渗透的生物滞留池和花圃,分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使原本为重型卡车设计的宽阔道路拥有更加宜人的尺度。空中步道降低了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也为游客提供了可以同时欣赏湿地“野性自然”及都市天际线的独特体验。这些道路系统不仅提高了公园的可达性、增强了公园与周边社区及绿地的联系,还将多年来被城市快速路分割的地块串联在一起。

主要道路改建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空中步道连接公园各个区域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公园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来源:Turenscape & Arsomsilp

该公园又获得2024UIA2030AWARD大奖之绿色和公共空间奖

荒野重生:

纳西文化与生态修复的高山奇境

丽江荒野花园和草甸剧场

Alpine Garden and Amphitheater

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获奖单位:Z'scape致舍景观

项目位于泛喜马拉雅地区的丽江玉龙雪山南麓,占地 6 公顷,海拔 2540 米,俯瞰纳西族白沙古镇,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中的重要小镇,被森林溪流等原生态自然资源所环抱。然而场地已荒废多年,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杂草丛生且缺乏可以进入的路径,并且面临着地表污染径流、生物栖息地缩减以及雨季洪涝等潜在灾害威胁的挑战。

总平面图

来源:Z’Scape

项目通过系统性的雨洪管理、土壤修复及文化再生等策略,在自然的野生无序与人工的几何秩序之间建立了对比与融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与人居环境的双重优化,成功将场地转化为一个集生态修复、自然文化教育和大地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景观空间。

土壤生态修复:自然生命的复苏

为了改善土壤健康,该项目修复了 5,600 立方米的土壤,通过清除垃圾,对化学和有机物含量进行广泛的测试,筛选土壤以及添加有机堆肥等手段,恢复了土壤的健康和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土壤质量,也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恢复的基础。在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纳西部落通过采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放牧牛群,有效地解决了入侵植物的问题,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场地改造前后对比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土壤与植被修复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绿色海绵: 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

项目设计了雨水花园系统和融雪水引导系统,以减少雨水对城镇的风险。雨水沟也是天然溪流系统的一部分,将融雪水输送到白沙古镇作为农业用水,不仅满足了灌溉需求,还通过蓄水池等设施调节水资源,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设计不仅有效减缓了城市雨水径流的压力,还恢复了自然水循环过程,提升了场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北部的圆形蓄水池被当地人称为“Hylla 之眼”,它既是整个花园的灌溉水源,也是重要的野生动物池塘。

雨水系统保护白沙免受洪水侵袭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高架木板路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完好保存栖息地与雨水系统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野生动物池——高山花园之眼

来源:Holi Photography

高山物种共生网络:自然生命庇护所

设计在恢复 90% 的本土植物群落的同时,将空间改造成多样化的高山栖息地。保留的原生植物如核桃树、梨树等,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筑巢空间;抬高60厘米的木板路与岩石为昆虫和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以确保动物和昆虫不受干扰地活动;多年生草甸是全年传粉昆虫的重要觅食和筑巢栖息地。在种植策略上,设计采取渐进复原法,根据不同地块的环境条件分阶段恢复本地植被,同时植入垂直绿墙、绿廊等生态基底,强化空间的纵深感与层次。

场地的生物多样性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文化融合:纳西故事的景观表达

设计将古老的纳西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营造出具有纳西文化属性的独特景观,如HYLLA高山花园、荒野花园及草甸剧场。

纳西文化的景观表达设计始于保留的一棵四季常青的“xupai”树和大量原生植物,从农田的自然肌理和云南梯田风貌中汲取灵感,通过探索花园与周边雪山、农田、村落等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融入三眼井、立木置石等传统景观元素。

纳西族的神树——“xupai”

来源:Bing Lu

设计运用当地材料和工艺表达,并与本地村民共同建设和运营管理。借助当地石匠和木匠的精湛技艺,对半径 50 公里内采购的材料以及现场回收利用的石材和木材进行雕刻和堆叠,制作木制台阶、露天剧场的木制长凳、景观墙以及水景,刻意保留每块石头上微妙的纹理细节,使设计形式变得现代而简约。

回收利用屋顶木材和现场岩石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融合纳西历史元素进行现代诠释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作为一件优雅的大地艺术作品,如今的高山花园和露天剧场已经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交流平台,能让游客在独特的大地艺术景观中,沉浸式体验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生态的双重价值。

传统节日的沉浸式互动场所

来源:Z'scape致舍景观

本地艺术家的展览和社交空间

来源:morefotos

人与自然的联系

原标题:《ASLA三个中国获奖项目,用城市阳台、绿洲奇迹与高山故事书写绿色答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