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4东游记:一周城市生活

陈虹静雯 王越洲
2024-12-06 18:57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提起“东游记”,有多少人会想起明代吴元泰创作的同名神魔故事《东游记》,它记述了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位神仙冲破重重阻碍,修炼得道的过程,汉语典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脱胎于此。

今年2月,来自“自行车王国”荷兰的建筑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奥雷·伯曼(Ole Bouman)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使用一辆18公斤自行车,朝着当时远在10756公里开外的目的地——中国上海前进。这场历时156天的骑行之旅,被他命名为“东游记”(Journey to the East)。

从西方世界到东方世界,长途骑行耗时耗力,还有可能遭遇种种“意外”,这场发生在当代的东游故事,给奥雷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体验? 9月28日,奥雷来到位于西岸梦中心的群岛书店,与中国观众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本期主持:陈虹静雯)

近期回顾

任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之前,奥雷曾担任荷兰建筑中心总监、Volume期刊主编、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馆长、设计互联总监,也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香港大学……这一系列身份标签,不少都与中国有关。

约二十年前,奥雷与中国初次见面。从2010年开始,奥雷每年都会到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在2013年举办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奥雷担任策展人和创意总监,开始深度参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深圳于他而言,不仅是经济特区,而且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正是它在吸引奥雷前来中国参与这场“对话”。

2024年2月1日,奥雷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条名为Middenweg (中路)的道路出发,向着the Middle Kingdom(中国)的方向一路骑行,只不过这次去中国,奥雷觉得像是“回家”了。

2024年2月,奥雷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条名为Middenweg (中路)的道路出发

骑行作为一种“对话”方式

奥雷的爱好就像他携带的“标签”那样丰富,骑行与他长期从事的写作、策展、教学一样,是他与生活对话的方式之一,但是骑行会触发另一种“对话”,奥雷进一步解释道,策展或是做研究时,自己关注的对象往往是他人他事,但骑行不同,它是聚焦自我与世界“一对一”沟通的实践,通过骑行,“我们能够与地球和真实的人发生直接而现实的互动”。让自己与世界直接发生对话,这是奥雷骑行的初衷。对话行为往往最终指向信息交换和相互理解,这意味着开启对话的一方多少怀揣着对于达成共识乃至和平共处的渴望。奥雷关于“对话”的这份执着,与其成长经历有分不开的关系。1960年,他出生在一个遭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摧残的荷兰中部古城——阿默斯福特,城镇内的新建筑多是战后大家合力重建的。只要将奥雷自身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与这次骑行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将这次骑行视作一场寻求和平的新“丝绸之路”。

也正因如此,奥雷在骑行过程中尤为关注具备“对话”特质的意象,并将它们进一步归类为门户(Door)、桥梁(Bridge)和马(Horse)等31个建筑和交通工具关键词。在奥雷眼中,建筑的门窗、外立面就是文化表达,生长于此的居民可以通过建造、装饰去表达自我及其对世界的看法。

奥雷为“东游记”梳理的31个关键词

交通设施的功能则更进一步,它能引起变动的发生,能够实现人、事、物在物理层面的位移,是我们通往过去或未来世界的介质。巴基斯坦成群的野马唤起了奥雷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记忆,在古代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商业贸易的长途旅程中,马是陪伴人类的重要运输工具,在进入公路和铁路时代的当下,依然会有频繁使用马匹驮物的地区,这恐怕是长居都市的居民难以一见的场景。

桥梁是另一种“对话”隐喻,在通常意义上,桥梁帮助通行的人到达彼岸并与更多人发生联系,但中东地区残留的古老断桥揭露了“对话”的另一面——暴力和冲突,后者曾经甚至如今也依然顽固地潜伏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之中。

从“边界”到“共性”

即便是在互联网已发达到能够让大多数人看见他人生活、倾听他者声音的时代,分歧和偏见仍顽强生存,它们就像是奥雷随自行车驶过的一个接一个的“边界(Border)”,企图阻挠奥雷寻求的“对话”之旅。

地貌、语言、文化甚至生命代际也是这场旅程中的“边界”,一路“东游”,奥雷已经见证了太多的地区冲突、地貌荒芜,直到他的自行车驶入安徽某个村庄,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块紧挨着房屋的农田,父亲、女儿和儿子一家人正在地里共同劳作。这幕景象其实是由一组彼此相对的元素——男女性别、父子代际、城乡差异、农耕劳作状态与工业科技时代构成,却能安然共处,彼此协作,这启发奥雷进一步思考:在“边界”与“差异”之中是否就暗含产生“共性”的可能?

奥雷途经安徽时拍下的农耕场景

事实上,这也是奥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期间持续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话”,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拥有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更为悠久的历史,西方世界却更关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对于塑造中国人价值观念、推动中国走向崛起的古老文明知之甚少,西方文明应该耐心倾听中国以及东方文明的“声音”。

奥雷认为自己肩负着推动“对话”的责任,为此发起的“东游记”是他寻求“共性”的努力,也为推动“对话”创造了机会。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到中国上海,这10756公里的路程当然可以通过一张机票解决,所需的时间可以只是2天,而不是156天,但是登上飞机后,随之消散的则是从西方世界逐步过渡到东方世界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经历,奥雷认为,“进入地方的体验是这场冒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会教给一个人对于他者文明的理解和宽容。

数字时代的骑行者

对于奥雷这样长途骑行的骑手来说,除了要做好自身体能管理和心理建设,还要应对气候、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的挑战,行至新疆吐鲁番,奥雷来到被吴承恩写进《西游记》中的那座火焰山,缺乏孙悟空和芭蕉扇的帮助,这里让他热得直冒汗;到达伊朗德黑兰不久,这个国家就和以色列发生冲突,战争一触即发。骑行路线差一些变成了“战场”,足以让一名骑手意识到稳定的生活也可能转瞬即逝。

“东游记”是一场发生在数字时代的实践活动。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奥雷表示,人类社会正大规模地向数字世界迁移,这是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人们将大量精力、时间花费在数字体验上,以为读过、看过就足够了,但人一生中至少需要有一次“东游记”这样的尝试,用身体去感受世界,见证多元文化。

群岛书店活动现场,奥雷与台下坐满的中国读者进行面对面“对话”

但从另一方面看,合理地运用数字技术反而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于实体世界的兴趣。今年上半年,人在“东游”的奥雷仍坚持线上授课,沿途拍下的历史古迹、穿越的河流山脉被他融入了教学课件,这些素材不仅是他认知多元文化的有力来源,也启发着远在东方的学生们关于世界的想象。

(文/图 陈虹静雯,上海近代史爱好者、上海大学文学硕士。文章封面图©️Ole Bouman) 

本周主题推荐

《自行车:自由之轮》

本书讲述了骑行环游世界的英国作家罗伯特•佩恩设计和打造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的旅程。从古老自行车的发源地到现代自行车的诞生地;从“人们唠叨”的发明,到自行车在妇女解放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工程奇迹到切线轮辐车轮,到环法自行车大赛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活泼幽默的奇闻轶事中,罗伯特探索了自行车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意义。

《保罗·史密斯的骑行剪贴簿》

保罗•史密斯,英国设计鬼才,疯狂的骑行爱好者。在书中,他详述了骑行世界中他最喜欢的人物和赛事,展示了他收藏的自行车、骑行服和大量20世纪50-60年代的刊物,诉说了他从法斯托•考皮和雅克•恩奎蒂尔等早期骑行英雄身上获得的设计灵感,回顾了他与一些著名自行车制造商的合作,讲述他和大卫•米勒、布拉德利•维金斯和马克•卡文迪什等现代公路赛和场地赛明星选手的友谊。

《东西之间——北大“丝绸之路”十五讲》

作为专门研究过去的学问,历史学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于2016年面向全社会开设了“丝绸之路系列公益讲座”。该系列汇聚了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著名的海内外学者。各讲稿经整理后集结成册,内容涉及丝路研究的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活动构想一场海上浮沉的航行图谱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在现实与幻想的裂隙间,重新书写上海

详情请关注 新华传媒上海书城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新书发布会暨城市记忆文化讲坛

详情请关注 同济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整个世界就是一瓶酒 《饮一杯城市之光》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百新书局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信息茧房时代,跨越立场的真正交流能否实现?

详情请关注 林三土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从巴黎可以散步到上海:田嘉伟《今晚出门散心去》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重光relire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威廉·莫里斯的美好艺术生活

详情请关注 世博会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海派书画家的朋友圈:从沈尹默、潘伯鹰、白蕉等人谈起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第六届无像摄影样书奖展

详情请关注 无像Imageless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战地黄花袅余香: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城市行走行动!共绘蓁巷社区生活圈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长沙·展览猫的多重奏

详情请关注 回望書店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论坛“聚焦:多重地景”国际建筑圆桌

详情请关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