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产恐怖爆了个大的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都说今年电影市场不景气。
可如果你仔细去看,会发现有一种题材,反而在萧条的市场里逆势上扬了——
恐怖惊悚。
就不说《异形:夺命舰》这样的大片拿下了7.86亿票房,高居暑期档第二。
光是一部《鸳鸯楼·惊魂》。
非但悄咪咪地卖出了1.14亿的票房,而且两次延长秘钥,至今仍逗留在每日票房榜的前十位。
可这就完了吗?
没有。
这不,到了年底,又一部打着“国产惊悚”招牌的电影上映了。
乍一看——
新导演,新演员,还是国产的惊悚题材。
会是“炮灰”?
可再看关键词——
魂穿、反转、民俗恐怖、女性互助。
这么“当下”的元素。
前景如何,似乎也不太好说了。
毕竟。
“不能有鬼”的国产惊悚片,也到了有新解法的时候——
出不去的房间
01
先说电影。
《房间》的故事,一上来味道就很正——
闽南地区的一个传统家庭,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陈沫(邹元清 饰)面临家里让她在中学毕业后就去厂里打工,早早嫁人成家的要求。
怎么办?
她和闺蜜林小楠(姜贞羽 饰)想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扮鬼。
她们利用陈沫的阿公对早逝女儿陈晓雯的思念,等阿公在老宅悼念女儿的时候,假扮晓雯显灵,来劝年老又迷信的阿公同意让陈沫继续读书。
看起来有点离谱?
但。
如果配上闽南地区百年老宅特有的阴森幽暗,国产特有的祭祀风俗,以及一个嘴里神神叨叨传统又迷信的老阿公,还有他嘴里说出的听不太懂的闽南方言……
传统民俗气质拉满的情况下,连装神弄鬼都显得不是不可以接受。
但在惊悚题材里,所有人都知道——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在两个女孩夜里潜入老宅,以为扮鬼成功,吸引到阿公注意力的时候。
意外发生。
扮作陈晓雯的林小楠为了不被发现,躲进一个箱子里,结果,等阿公走远,她再次打开箱子的时候。
一切都变了。
不论是房间的布景,还是眼前的人,都天翻地覆——
原本空无一人的房间,此刻变成了温馨的女生卧室。
而眼前,是一个长相酷似阿公的年轻男人。
他正对着林小楠叫唤着陈晓雯的名字,嘟囔着她是不是又犯病了。
没错。
虽然还是同一座老房子,但时间却回到了22年前。
她魂穿了。
而且是,穿到了阿公的女儿陈晓雯的身上。
最吓人的是。
陈晓雯,好像就是死在这天晚上。
怎么形容这个22年前的世界呢?
一个词就是——
诡异。
不论是卧室,厅堂,还是眼前的年轻阿公的行为,都泛着一种莫名诡异。
比如家里的大门,一直被紧紧锁住。
比如厅堂里摆满了生活用品,但细看,又毫无生气。
甚至一家人的合影里,还有个被抠掉头像的小孩……
更可怕的是——
在这里,年轻的阿公认为她“病还没好”,要用蛮力把她绑起来。
房间里有一个对她充满敌意的白衣女人,时隐时现。
那是阿公的续弦,也是晓雯的继母。
这时林小楠才逐渐意识到——
当年的晓雯,可能根本不是什么自杀。
而更糟糕的,林小楠发现,她的魂穿,似乎也不是什么意外——
这是一场早就设计好的献祭仪式。
是不是有些复杂?
故事的真相,Sir就不剧透了。
因为相比于谜底。
Sir更有兴趣的是,电影提供了国产惊悚电影里,难得的视听铺陈。
不全是那种一惊一乍。
而是慢慢打破你安全感的头皮发麻。
02
对于一部恐怖片来说,跳吓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吓人手段。
虽然是新人导演,但得益于过去丰富的舞台剧经验,电影保留了这类对观众强刺激的设计。
比如突然出现在镜头前的鬼脸。
比如身后缓缓升起的白衣。
配合上一惊一乍的音效,足以让影院里的小情侣们紧紧抱在一起,玩一种“我好怕”、“没事我保护你”的小游戏。
可如果光有跳吓,显然又不行。
观众被吓的次数多了,也会产生某种免疫,心里便容易骂娘起来。
于是《房间》加入了另一种恐怖元素——
民俗。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故事发生在闽南地区。
而闽南地区的传统家庭,对白大量使用的闽南语,本身就在利用地域刻板印象的同时,给到了观众心理暗示:
较强的宗族传统,重男轻女的地方保守思想,以及迷信落后的民间信仰……
已经为这个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地域空间。
而传统民俗惊悚喜欢玩的东西。
古风的深宅大院,新郎新娘的嫁衣,三纲五常那一套的压迫,以及传统文化的仪式……
电影也做了保留——
比如老房子客厅里祭祀晓雯的牌位,神神叨叨的老阿公,以及死时化妆还身穿红衣的晓雯。
还有设定里最突出的——
阿公一家是木雕世家。
所以可以看到电影中随处可见的,充满恐怖谷效应的木雕人像:
完成的,未完成的,装饰好的,刻画了一半的。
整整一面墙,还有孩童等身大小的。
平时看还好。
但如果在这个夜晚,所有的头像都对着你,眼睛都看着你,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很多人都能想象。
而电影通过这些元素,给到了观众足够多的心理暗示。
可仅仅是惊吓吗?
也不是。
我们常见的那些民俗元素——
祭祀,祠堂,扎纸人,烧香火,乃至冥婚,葬俗,各种祈福,算命,求神活动。
当然是有寻求美好祝愿和寄托哀思的一面。
但深层的,或许是一种对现世不安全感的开解,希望怨念获得解脱和平复,希望逝去的魂灵得以安息。
而更重要的是——
让现世的生活免于被侵扰和伤害。
这是人们的心理诉求。
就像电影中的阿公所代表的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及他在故事结尾被真相反噬的结局。
恰恰说明了大部分笃信迷信的背后——
是心中有愧。
而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心理状态,才能避免让民俗只浮于惊吓的表面,走进更深的层次。
对。
真正的吓人,不是突然跳吓突然蹦出来那一下的恐惧。
而是塑造一整个危险的氛围,让人随时处在被跳吓的不安之中。
以达到心理层面的恐惧。
03
不得不说,国产惊悚的创作一直很难。
明明受众很广。
题材也很多。
但受限于大环境,没有办法做到有效探索,以至于时至今日聊到华语恐怖惊悚题材,依然是港台东南亚作品居多。
没错。
这些年,在网文,漫画,游戏中,恐怖惊悚类作品的确发展得异常迅速。
像《烟火》《纸嫁衣》《港诡实录》《纸人》《三伏》等等利用民俗元素,构建恐怖惊悚感的游戏。
不止在内地,而是在整个华语文化圈都获得了认可。
可电影呢?
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不能拍鬼神,那惊悚片该怎么做呢?如何才能解决过早被“剧透”的问题?
这也是Sir想特地聊聊《房间》的原因。
它至少尝试了一个方向——
生活流。
对,不需要鬼神,恐怖感也能拍得出来。
其实。
利用视听技巧,做出惊悚的效果,国产影视创作者们早就熟稔于心。
举个例子。
《一双绣花鞋》作为一个反特刑侦剧,被拍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
剧中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鬼神。
只是利用一个都市传说:案件现场出现一双绣花鞋,刻意设计了案发场所:如埋着空棺的坟头,闹鬼的阴森老宅。
加上韩童生饰演的特务,在剧中仿佛鬼魅一样的埋伏和偷袭。
就已经把这部剧做成了惊悚的经典。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不是真的有鬼。
是人心中有鬼。
而《房间》呢?
这里承担“绣花鞋”作用的,其实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词:
中式梦核。
这个词Sir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年轻一代通过“中式梦核”逃避现世的苦闷,寄希望回到舒适安全的青春年代,在自娱自乐的氛围里获得温暖。
《房间》是把背景放在现当代的惊悚片,于是复古,也就指向了90年代。
它构建了一个普通人能感受到的舒适区域。
比如。
老旧的桌椅,板床,茶几,门帘,铁门,置物架,缝纫机;
时好时坏的收音机,吊灯,台灯,以及经常闪着雪花的电视机。
各种90年代流行款的床单,被套,搪瓷缸,洗脸盆,贴在墙上的彩色贴纸,上发条的机械青蛙,动画角色的面具,书桌上的彩笔画,以及孩童时期熟悉的零食,玩具……
还有收音机里的怀旧歌曲,孩子时期听过的童谣与寓言故事。
怀旧吗?
并不。
《房间》的做法是——
尝试攻击了这份安全感。
让观众在那些熟悉的年代元素里,逐渐觉察出不对劲。
细想之后,毛骨悚然。
于是。
我们童年记忆里,那些熟悉的玩具,充满着年代感的装饰,曾经热播的比赛。
到了这里,便不再是温馨。
而是诡异和扭曲。
它大胆地告诉你,你们想逃避的那一头,不是温柔乡。
而是地狱。
是一桩又一桩的怨念。
与一个又一个冤屈。
所以该怎么说呢?
或许就电影本身来说,《房间》还有着不少待完善的空间。
可就尝试而言。
Sir觉得,这才是国产惊悚应该去不断努力的方向。
毕竟。
尺度放开这事并没有那么现实。
而中式惊悚。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主动出击,在一些我们熟悉的地方,不断攻击观众的安全与舒适。
这才能勾出每个人内心的“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