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起点5|《汉语拼音方案》是如何诞生的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整理
2019-02-08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首1949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那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对于文艺界也是如此,电影、文学、戏剧、音乐等文艺各界迅速恢复活力,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让我们回到起点,看看当时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做些什么。

学习汉语拼音,是每个中国人读书识字的起点,它构成了我们对语言世界最初的印象。然而汉语拼音并非古而有之,它经过了几代人漫长的探索与研究,在新中国文字改革的进程中,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我国本来没有拼音字母,传统上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为汉字注音,但有的音节没有同音字,有的同音字也是生僻字,注了也读不出来;反切,则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其中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种注音法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须先懂一部分汉字才能依其读出字音,有时简单易读的字往往用复杂的字作切语。

最早采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的是明末前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法国的金尼阁、英国的密迪乐等人均制定了自己的拼音方案。20世纪初期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是由19世纪中叶英国人威妥玛建立的威妥玛拼音系统,该系统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官话或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

中国民族知识分子使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以及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新文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36年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时,发现徐特立正在苏区进行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试验,并称这套方案基本能满足汉语拼音化的改革。此事被记入《西行漫记》一书,这套拼音方案也成为1949年建国后大陆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文盲率高达80%,为了扫除文盲、促进文化普及,以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党中央开展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

1955年,中央责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新的汉语拼音工具。经过3年研制,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汉语拼音方案》有如下特点:

(1)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2)尽量不用附加符号(只用了两个附加符号);

(3)尽量不用变读;

(4)采用y,w和隔音符号“’”来隔音;

(5)采用四个双字母zh, ch, sh, ng;

(6)采用四个声调符号来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

(7)采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顺序,并确定了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

《汉语拼音方案》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渊源远则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60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这个方案,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确实更加完善。”

关于汉语拼音的用途,1958年2月3日,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吴玉章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讲了以下七点:

(1)用来给汉字注音,以提高教学汉字的效率;

(2)用来帮助教学普通话;

(3)用来作为我国少数民 族创造文字的共同基础;

(4)用来解决人名、地名和 科技术语的翻译问题;

(5)可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6)可以解决编索引的问题;

(7)语文工作者可以用拼音方案来继续进行有关汉字拼音化的各项研究和实验工作。

除了上述各项比较显著的用处以外,拼音字母在将来还可以用来解决电报、旗语以及工业产品的代号等问题。

在随后的60年中,汉语拼音在上述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于汉字输入电脑的拼音转换法。汉字不同于西方文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汉字输入电脑一度成为瓶颈。 王永民提出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取得了突破,但五笔字型需要记忆的单位很多,规则复杂,无法成为大众化的文化工具。 直到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拼音转换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拼音输入很快就成为了汉字输入的主流,也使中国顺利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200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时,作为《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的周有光曾写作《回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一文以表纪念。在文中,他如此总结汉语拼音的发展史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意义:“汉语的字母方案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历程是:从国外方案(威妥玛式)到本国方案(注音字母),从民族形式(注音字母)到国际形式(国语罗马字),从内外不同(国内用注音字母,国外用威妥玛式)到内外一致(国内国外都用汉语拼音),从国家标准(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到国际标准(汉语拼音:ISO7098)。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50年来的经验表明,《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桥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众学习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冯志伟.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苏培成. 汉语拼音: 中国语文生活发展的助推器[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李亚楠, 周小兵. 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 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