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懂陶渊明的人,可能是苏东坡
原创 黄玉峰 小复 复旦大学出版社
苏轼,在宋代堪称全民喜爱的超级爱豆,但在苏轼心中也有着自己敬仰的偶像,他的首席偶像当属陶渊明。
苏轼对陶渊明的诗作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连李白、杜甫都难以企及:“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一评价,无疑是对陶渊明诗作至高无上的赞美。
苏轼曾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还曾深情地表示“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每当我身体不适,便会取出陶渊明的诗作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生怕读完后便无以自慰。
对于苏轼而言,陶渊明的诗作宛如一剂神奇的良药,能够化解愤怒,带来喜悦,更能疗愈身心的病痛:“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苏东坡早年爱屈原、爱李白、爱杜甫,但当他步入中年以后,特别是到了晚年,偏爱起陶渊明的诗,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他把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一首一首地都和了一遍。他首先对陶诗的版本进行了选择,排斥了印行粗糙不可靠的本子,比如有一个本子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成了“悠然望南山”。
“见”和“望”一字之差,境界大不相同。“见”写出陶渊明真正的悠闲,无所事事,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东篱下采菊花,抬起头了,南山进入他的眼帘,不是我在看南山,是南山自己进入的,是南山在看我。我和南山是那么和谐。那个“望”就不行,“望”就是主动地去看,主动地去望一望南山上有些什么,这就不悠闲了。苏东坡说,这种随便改别人诗的行为最可恨。
后来苏东坡终于找到了一个江州东林寺的印本,珍惜得不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在书后面题跋说: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每每身体不舒服时拿出来读,作为医治心理的良药。每次只读一篇,唯恐把“药”吃完了,以后没得吃了。
到了晚年,苏东坡的心境似乎与陶渊明贴得更近了。他说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体会陶诗的趣味,因为“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读诗最要紧的是“得意忘形”,“意”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比如讲话,把对方意思领会就行了,至于他怎么讲的都不重要,甚至并没有讲,只用肢体语言表达也行。渊明诗只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他的人生观,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往往不是光靠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的。
我们不妨举一首和陶诗,以见一斑:
陶渊明《饮酒》(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东坡《饮酒》(和陶)
庭院花竞放,寂寂无人喧。
晨曦微绽露,新葵竟自偏。
孤庭固自赏,悠悠在南山。
久别庭园后,匆匆速归还。
迎目满庭芳,欲叹已忘言。
虽说模仿的痕迹很重,但平心而论,苏东坡的和诗,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都不让陶诗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把《归去来辞》化成十首诗,虽没有原赋的一气呵成,但摇曳生姿,趣味横生。不妨录于此:
归去来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苏轼对之进行化解,说:予喜读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其字为十诗,令儿曹诵之,号《归去来集字》云。
归去来集字
苏东坡
命驾欲何向,欣欣春木荣。世人无往复,乡老有逢迎。云外流泉远,风前飞鸟轻。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
涉世恨形役,告休成老夫。良欣就归路,不复向迷途。去去径犹菊,行行田欲芜。情亲有还往,清酒引樽壶。
与世不相入,膝琴聊自欢。风光归笑傲,云物寄游观。言话审无倦,心怀良独安。东皋清有趣,植杖日盘桓。
世事非吾事,驾言归路寻。向时迷有命,今日悟无心。庭内菊归酒,窗前风入琴。寓形知已老,犹未倦登临。
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复前。仆夫寻老木,童子引清泉。矫首独傲世,委心还乐天。农夫告春事,扶老向良田。
富贵良非愿,乡关归去休。携琴已寻壑,载酒复经丘。翳翳景将入,涓涓泉欲流。老农人不乐,我独与之游。
觞酒命童仆,言归无复留。轻车寻绝壑,孤棹入清流。乘化欲安命,息交还绝游。琴书乐三径,老矣亦何求。
归去复归去,帝乡安可期。鸟还知已倦,云出欲何之。入室还携幼,临流亦赋诗。春风吹独立,不是傲亲知。
役役倦人事,来归车载奔。征夫问前路,稚子候衡门。入息亦诗策,出游常酒樽。交亲书已绝,云壑自相存。
寄傲疑今是,求荣感昨非。聊欣樽有酒,不恨室无衣。丘壑世情远,田园生事微。柯庭还独眄,时有鸟归飞。
苏东坡的集句,并非是文字游戏,也并非是陶渊明原文的复制,而是通过重新组合,加进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读者若能细细品味,定会感到趣味无穷。
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心灵的“求真”、心灵的安宁,这与苏东坡在性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陶渊明随遇而安、进退自如的生活方式,是苏东坡所努力追求的。
其实晚年的苏东坡无论心境和诗风非但已接近了这位“五柳先生”,而且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苏东坡的境界似乎超越了陶渊明,比陶渊明更高,更难能可贵。
因为,相对而言,自觉退隐田园还是较容易的,而在朝廷上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坚持不和众嚣的不羁个性,在被贬后仍然能在精神上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许更难。
苏东坡词诗文章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与他的艺术修养固然分不开,但主要的是他有“意”,他想得比别人深;他的人品比别人高。要提高写作水平,最要紧的是人品与思想水平。
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诗歌。鲁迅说得好: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他还说,要写革命文,先做革命人,革命文倒无需亟亟,革命人写出来的便是革命文。老百姓也有句形象的话,叫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也就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势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自评文》)
这“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求真的具体表现。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说完了,就结束了。当然关键是自己心里要有话,有不同于他人的话。把这心里的话说出来,就是 “真”,就是 “意”,有了这个 “意”,无论诗歌文章,便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所以,苏东坡又说:
儋州有人口成千上万,各种行业,各有所缺,是什么把它们连起来?是“钱”,有了钱,什么都有了,写文章也是这样,材料这么多,用什么把它们串起来?那就是“意”。有了“意”,一切都好办了。
这是最要紧的写作经验谈,值得所有写诗文的人好好体会。苏东坡就是因为有生活、有思想并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才唱出了如此大量的震撼千古的动人诗篇。
/ 今日荐读 /
《千古风流人物
——黄玉峰说苏轼》
黄玉峰 著
李又顺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最懂陶渊明的人,可能是苏东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