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电竞,有望成为“国民运动”

2024-12-05 1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天气越凉,电竞越热。

越来越有希望成为国民运动。

对,电子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不是打游戏。

有多热呢?

超3万人进场,周边多个酒店客满,官方赛事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322.2万……

11月16日晚6时,2024 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年度总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打响,这是KPL系列赛事自2021年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后,时隔三年再次回归北京。

电竞比赛已成为流量巨大的新消费场景,不仅可以通过门票、直播、品牌赞助等获得赛事收入,还可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带动旅游、餐饮、购物等消费增长。

16日下午,离比赛开场还有两个小时,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就已熙熙攘攘,聚集了大量年轻、热血、有活力的电竞爱好者。

电竞战队文创店、风暴龙王打卡区、数字成长墙、战队和选手合影框都簇拥着大量粉丝。

各类知名IP及文创周边展位前也熙熙攘攘,电竞+文创、电竞+动漫、电竞+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融合,既让赛事“潮”味十足,也让电竞赛事的受众更加广泛。

媒体发现,这场比赛吸引到众多玩家的关注。不但有超3万名电竞迷涌入北京工人体育场线下观看,更有上千万玩家通过不同直播平台全程观看了此次决赛。

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4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今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实销收入为120.27亿元,同比增长4.43%,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同比下降趋势。另外用户规模也达到4.9亿,同比增长0.52%。

另外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全球电子竞技收入规模呈现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总收入有望超过1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4%,而观众总数预计也将超过6.4亿人。

行业的持续爆发,自然也吸引着多方资本和传统品牌的兴趣和关注。

有媒体指出,电竞正在逐渐替代足球、篮球等传统赛事项目,成为Z时代年轻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赛事。

而王者荣耀作为移动端电竞项目的头部IP,不但吸引着数以亿计的年轻人玩耍和观赛,其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代表中国电竞的夺金,更使得其商业价值被凸显,并获得越来越多品牌方的青睐。

以《王者荣耀》官方赛事KPL为例。据业内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KPL赛事赞助商已达16个,其中涵盖了汽车、3C数码、服装等多个领域。

但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电子竞技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电竞游戏直播收入,占比达79.45%;赛事、俱乐部和其他收入分别占比8.86%、7.35%和4.34%。与赛事的收入占比相比,电竞游戏直播还是占大头。

这种结构性问题,也成为了电竞产业被诟病的一个槽点。

腾讯在电竞赛事上持续发力的成效如何?

不断丰富的赛事建设能否帮助腾讯打开电竞市场?

在杭州亚运会电竞金牌之后,仍制约电竞赛事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在接下来电竞再迎奥运会和亚运会的背景下,电竞赛事能否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李宇彤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电子竞技在中国,是最有希望成为“国民运动”的一个产业,但目前还只是有望。

电竞赛事对于王者荣耀的热度保持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止是宣发,更是一种激活玩家参与(云游戏)热情的方式。

目前而言,腾讯在电竞赛事上的发力,效果很明显,但仍然未达到顶流,相关赛事也没有真正成为世界级赛事,这一点和王者荣耀的营收能力并不匹配。

电子竞技作为一个垂直领域,其蓝海价值毋庸置疑。

但整体依然停留在赛事、战队这样的简单产业链上,需要进一步拓展衍生链条和消费场景,腾讯只是入了门,还没有“其道大光”。

制约电竞赛事的核心,依然是衍生链条和消费场景的单一。

赛事之外缺少更多的体验形态和盈利空间。这也让赛事局限在有限的战队之间比拼,而并没有成为一种年轻人的“国民运动”。

尤其是打游戏和玩电竞的边界模糊,非职业选手都是在“打游戏”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设定,都在制约其发展。

如果不能打破观念上的瓶颈,消费场景上的局限,入奥和入亚,都只是让更多人看见,但未必会参与。

就如三大球以外的诸多奥运项目依然小众且过于职业化、缺少大众参与和消费热情一般。

要成为国民运动,就要想办法让大众参与。

好在,大多数人都有智能手机,这就有了群众基础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让电子竞技赛事大众化,每个人都能在闲暇时参与。

未必打王者,也可以打扑克、斗地主或者是在三国里攻城略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