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症下药——拖延症患者的“食”用指南

2024-12-04 0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心理中心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共4397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波波波波波

作者:青心

编辑:danni

美编:周驹驹

你,是否有着这样的经历:

夏日锻炼计划都制定好了,但是迟迟没有开展;

各门课作业的deadline(截止时间)近在眼前,但是打开电脑就没了动力;

决定早睡结果12点还在床上对着手机“容光焕发”;

期末考试前一天才打开书开始疯狂复习……

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拖延”行为,心里越急越动不了手,还不停地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拖延?为什么我不长记性,吃了拖延的苦却总能重蹈覆辙?

图片来源:网络

是啊,为什么我们明知拖延有害,却仍然会拖延?拖延症还有救吗?

一些“拖延症患者”或许会发现自己常常陷入的一个死循环:拖延——内疚、焦虑、自我厌恶等情绪——找借口——继续拖延。怎么解开这个拖延循环,彻底摆脱拖延呢?

别急别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解开循环之前,我们先来确诊一下自己属于哪类拖延,说不定你的拖延无需担心呢!

图片来源:网络

1

什么是拖延?

请你先回答如下3个问题:

(1)即使把任务推到最后一刻,你也对自己完成的任务感到满意吗?

(2)当你推迟了任务后,是否会在任务逼近时有更高的动力和效率?

(3)即使压力很大,你也能集中精力在任务前一段时间准时完成吗?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都回答是,那么恭喜,很大概率你是策略性拖延的主动拖延“患者”!

有心理学家提出,并不是所有的延迟都应该被认为是拖延行为,因为延迟可以是有目的的计划,延迟也可以是有益的,“主动拖延”开始一词被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并不断被各种实证研究支持。总体来说,主动拖延者会选择故意拖延,利用在时间压力下的强大动机,让自己能够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Chun Chu & Choi, 2005)。

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主动拖延可能是一种在工作压力较大情境下的建设性应对策略(Shang et al.,2023)。具体来说,当你感觉自我控制力下降,已经身心俱疲了,可能就会选择拖延。而这种主动的拖延其实是在“救”自己,防止精力的枯竭,并且提供更合适的身心状态从而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所以,如果你是主动拖延者,别太担心啦,保持自己的高效状态吧!

图片来源:网络

但如果你对上述的三个问题回答相反,你很讨厌在任务临近前工作,并且常常错失deadline,或在deadline那天交上一份自己不满意的“答卷”,也别沮丧,让我们来一起找找原因!

2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拖延是对失败的恐惧

早在1984年,美国心理学会主编的《咨询心理学》杂志上,学业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自编的学业拖延量表,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了主要导致学业拖延的两大因素:失败恐惧与任务厌恶(Solomon & Rothblum, 1984)。

随着对失败恐惧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学习拖延可以被看做是在学术环境中一种自我设障的策略(Ljubin-Golub et al., 2019)。

如何理解这个策略呢?

自我设障是指一个人在失败时为保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策略,使用这个策略的人会在事情开始前提前退缩(比如推迟任务),当失败发生时,他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的因素(比如是因为我没足够的时间完成)而非自己的能力身上(Elliot & Church, 2003)。

那为什么会使用这种策略呢?

很大可能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指个体不相信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能够胜任)或是有完美主义倾向(迟昊阳 等,2012;Ljubin-Golub et al., 2019)。个体对自己越没有信心,或做事情越过于追求完美(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这种特性是个问题),就可能导致他们越害怕失败和不完美,从而无法理性判断自己的真实能力和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导致在真正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踌躇不前,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

而反过来,当最后一刻开始行动(即拖延)导致失败,则引起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并伴随更多的压力、负面情绪(例如焦虑),又会引发个体持续回避未来的任务(即拖延)(Wäschle et al.,2014),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拖延是对任务的轻视/厌恶

任务本身的特征也会影响个体的拖延水平(庞维国, 2010),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被认为有趣、符合社交规范的、有奖励的、以及教师提供了明确指导的作业,学生的拖延情况较少(Ackerman & Gross, 2005)。相反,那些自主性较低、没有明确指导、无聊甚至令人感到挫折和困难的任务容易导致拖延(Steel, 2007)。还有研究发现,在具有互助性的小组工作中个体的拖延水平会降低,而在相互推诿、有搭便车效应的小组中,个体则会因为自主感的降低导致拖延水平上升(Koppenborg & Klingsieck, 2022),也就是说任务是否让个体感受到自主,个体是否受到帮助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任务的喜好感知,从而影响个体的拖延水平。

图片来源:网络

举个例子,小丘两星期后需要上交一篇期末小论文,这门课程的分数对小丘很重要,但是这篇论文是3人小组作业,另两位同学并不想用心写这篇文章,此外,这篇小论文要求较高,小丘却并没有扎实的相关知识背景。第一天,小丘和小组同学讨论分工却没有得到积极响应,分工的确定拖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小丘开始查找资料,但因为对原定的论文主题不感兴趣,枯燥的理论知识让ta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随着时间的推进,小丘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反馈,反复斟酌也没法确定自己论文的框架…….于是乎,这篇文章终于被拖到了最后一天。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有的时候,除了个体自身的因素,影响拖延的外部因素也是真实存在滴!

拖延是自我调节的失败

说实话,拖延一开始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大学生,难道说大学生最能拖延?嘿你别说,还真是——因为大学生在自定步调的学习背景下,在从高中生活转向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除了角色的转变,大学生迎来了更大的自由,也就迎来了更多的拖延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

这并非想当然,许多学生们报告称,独自规划整个学习课程、一学期甚至考试阶段的任务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Svartdal et al., 2020)。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发现了自由在学习情境中的负面作用,比如较长的截止日期会导致人们认为任务更困难,从而使学生将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到任务中。然而,这种较高的资源估计对于不能很好调节情绪、管理时间的个体来说,更可能会导致拖延,并增加放弃的可能性(Zhu et al., 2019)。

此外,根据时间动机理论(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简称TMT),可拖延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可拖延时间(time)越多,个体的行动动机(motivation)就越低(如下图)。根据这一理论,如果某个目前不愉快活动(例如,论文写作)的结果在更遥远的将来(例如,更好的成绩)提供了奖励(preference reversal),那么拖延就更有可能发生(Gröpel & Steel, 2008)。

图片来源:(Gröpel & Steel, 2008)

因此,“DDL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现象背后确有其心理解释。如果个体缺乏规划和任务排序等自我管理技能,没有足够的动机,那就很有可能在“活在未来”和“享乐当下”之间选择后者,明日复明日也便不足为奇。

图片来源:网络

拖延是对内心冲突的暗示

拖延还可能是由于外在要求跟内在自我产生了冲突,个体在意识层面不知道,但是潜意识中的冲突、矛盾等导致其内心对完成某件事情产生抵触情绪,继而产生拖延。

比如,你一直拖着某门课的作业,是因为你觉得在这门课上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进而觉得老师没有资格布置这种作业;又或者老板叫你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完成一个任务,但你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任务本不该你做,你总觉得自己做了就是对“不良打工制度”的屈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每一个拖延行为,或许都是在向你传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很可能是你所要完成的目标和你的内在价值观、需求产生了冲突。如果这种冲突没有解决,类似的拖延行为自然也会继续。

图片来源:《展开说说》综艺节目

不难发现,“拖延”的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所以,“拖延”的时候,与其苛责自己,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想?找到了自己拖延的主要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3

如何减少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树立信心,客观分析——认知行为疗法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拖延主要源于对失败的恐惧或是自我调节的失败,或许你可以试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Beck, 2021),CBT是治疗拖延症的一个广受证实的有效方法,核心是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通过逐步的行为改变和思维重构,帮助个体建立更积极和有效的应对机制,有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和记录负面思维模式

鼓励个体记录他们在面对任务时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那些导致他们拖延的负面思维,例如“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或“我不够优秀,肯定会失败”。

(2)挑战和重构负面思维

质疑思维:问自己“这个想法有多真实?”“有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想法?”“有没有替代性解释?”

替代思维:用成长型的思维替代负面思维,例如将“我肯定会失败”改为“即使我失败了,这也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的、可管理的步骤,每一步都明确具体且可实现。例如,将“完成整个项目”分解为“完成第一部分的研究”。

(4) 有效的时间管理和计划

具体tips:

o 使用时间块管理法:将时间划分为特定的块,每块时间专注于一个任务。

o 优先级排序:列出任务的优先级,先完成最重要和紧急的任务。

(5)行为激活

着眼于小任务,先展开行动,利用行动带来的正向反馈激励自己。例如,设定10分钟的启动时间,即使只是开始一个小任务,也有助于打破拖延的循环。

(6)行为维持

记录每天完成的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分析原因,并可以尝试在完成某个任务后,给予自己奖励;同时面对失败不要一味地责怪自己,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否定。

接纳自我,应对环境

如果主要是对任务本身的厌恶,或是内心的冲突导致了你的拖延,相信拖延对你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特质,而是根据针对具体情境而产生的问题,所以,先别忙着给自己贴“拖延症患者”的标签啦,先接纳自己,然后将问题聚焦在如何更好地解决/面对任务或许能让你更好地应对环境。

如果你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任务,首先可以尝试找找它的内部价值,或许发现了事情本身的乐趣就会有做下去的动力;如果你是因为觉得老师/老板不应该给你这个任务,可以选择主动与对方沟通,也可以选择仅仅投入在事件本身上,把它当成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当然了,也可能,拖延是在提醒你,比起计划中的这件事,你潜意识中还有更渴望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尝试发现它们吧!

总之,面对这种情况,只要弄清了问题来源,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应对方法了。

小 丘 说

拖延并非无可救药,面对拖延,理解拖延背后的原因,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迟昊阳, 赵冉, 侯志瑾, & 林楠. (2012).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拖延: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 233–236. 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2.031

庞维国. (2010). 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33(1), 147–150.https://doi.org/10.16719/j.cnki.1671-6981.2010.01.065

Ackerman, D. S., & Gross, B. L. (2005). My Instructor Made Me Do It: Task Characteristics of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7(1), 5–13. https://doi.org/10.1177/0273475304273842

Beck, J. S. (2021).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3rd ed (页 xvi, 414). The Guilford Press.

Elliot, A. J., & Church, M. A. (2003).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1(3), 369–396. https://doi.org/10.1111/1467-6494.7103005

Gröpel, P., & Steel, P. (2008). A mega-trial investigation of goal setting, interest enhancement, and energy on procrastin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5), 406–411.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8.05.015

Koppenborg, M., & Klingsieck, K. B. (2022). Social factors of procrastination: Group work can reduce procrastination among student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5(1), 249–274. https://doi.org/10.1007/s11218-021-09682-3

Ljubin-Golub, T., Petričević, E., & Rovan, D. (2019).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motivational 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4), 550–568.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2018.1537479

Shang, Z., Cao, Y., Cui, Z., & Zuo, C. (2023). Positive delay?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tress on active procrastination.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54(1), a3988. https://doi.org/10.4102/sajbm.v54i1.3988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94.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3.1.65

Svartdal, F., Dahl, T. I., Gamst-Klaussen, T., Koppenborg, M., & Klingsieck, K. B. (2020). How Study Environments Foster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Over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0.540910

Wäschle, K., Allgaier, A., Lachner, A., Fink, S., & Nückles, M. (2014). Procrastination and self-efficacy: Tracing vicious and virtuous circl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9, 103–114.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13.09.005

Zhu et al.,2019, M., Bagchi, R., & Hock, S. J. (2019). The Mere Deadline Effect: Why More Time Might Sabotage Goal Pursui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5(5), 1068–1084. https://doi.org/10.1093/jcr/ucy030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